周朝芬
COOK水囊應用于妊娠晚期引產的效果觀察
周朝芬
目的 觀察COOK水囊應用于妊娠晚期引產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160例妊娠晚期產婦,其中水囊引產100例,催產素引產60例;觀察并比較兩組產婦引產成功率、剖宮產率、促宮頸成熟有效率、總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兒出生時Apgar評分等指標。結果 水囊引產成功率明顯高于催產素引產(P<0.05),剖宮產率明顯低于催產素引產(P<0.05)。在宮頸不成熟產婦中,水囊引產成功率明顯高于催產素引產(P<0.05);在宮頸成熟產婦中,兩種引產方式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P>0.05)。水囊引產成功產婦的總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催產素引產的產婦(P<0.05),且產后出血量亦明顯少于催產素引產的產婦(P<0.05)。兩組產婦引產術后均未發生宮內感染及產后發熱,均無新生兒中、重度窒息發生,無臍帶脫垂及胎嬰兒死亡等。結論 COOK水囊應用于妊娠晚期引產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COOK水囊 晚期妊娠 引產成功率
為降低剖宮產率,蘭溪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自2014年開始對足月妊娠產婦在自然臨產前采用藥物等手段促進自然分娩,效果令人滿意。本文選擇100例COOK水囊(產品名稱:愛嬰TM一次性球囊宮頸擴張器,規格型號:AY-K-1,江蘇愛源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引產的健康產婦進行療效觀察,并與60例催產素引產產婦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蘭溪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收治的因延期妊娠、過期妊娠、胎盤老化、羊水少需引產的單胎頭位而無陰道分娩禁忌證的健康產婦1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初產婦74例、經產婦 86 例;年齡 20~34(27.4±2.3)歲;孕 38~42(40.2±1.4)周;均無頭盆不稱、產前出血、胎兒宮內窘迫、陰道炎、胎膜早破等水囊引產禁忌證,擬經陰道分娩者。根據引產方法不同,分為水囊引產組100例、催產素引產組60例;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P>0.05)。
1.2 方法
1.2.1 引產方法 (1)水囊引產組:在引產前B超監測胎盤位置,作宮頸Bishop評分,婦科檢查排除陰道炎癥,并與產婦簽署COOK水囊引產同意書。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規外陰陰道消毒后,放置水囊入宮頸內口處,放置方向以胎盤附著的對側為宜;用150ml 0.9%氯化鈉溶液充盈水囊,確認不能滑出后,外端折疊并固定于大腿內側。注意送水囊時勿碰及陰道壁,避免反復操作。術后產婦可隨意活動,鼓勵其下床活動;定期聽胎心、觀察宮縮,不需要專人看護;待出現規律宮縮,宮口開大3cm,取出水囊。水囊自行脫出后,宮縮不規律,可行催產素靜脈滴注或予人工破膜聯合催產素引產。16h后水囊未脫出,取出水囊,給予人工破膜加催產素引產。(2)催產素引產組:在引產前作宮頸Bishop評分;催產素以2.5U為起始劑量,根據宮縮調整滴速,直至出現有效宮縮;若不出現有效宮縮,可增加縮宮素濃度,最大滴速一般不能超過7.5mU/min;用藥期間密切觀察宮縮、胎心監護、血壓及產程進展情況[1]。滴完6h仍不能出現自發宮縮,則停止催產素引產;12h后作宮頸Bishop評分;第2天再次催產素引產。
1.2.2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產婦引產成功率、剖宮產率、總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胎盤娩出后2h內出血量)以及新生兒出生時Apgar評分等指標。
1.2.3 相關定義 (1)宮頸Bishop評分:用于評估宮頸成熟度,主要檢查宮口開大、宮頸管消退狀態以及先露位置和宮頸硬度、宮口位置,滿分13分;>6分提示宮頸成熟,≤6分提示宮頸不成熟。(2)Apgar評分:用于評估新生兒出生后身體狀況,根據皮膚顏色、心率、呼吸、肌張力及運動、反射等5項體征進行評分,滿分10分;4~7分為輕度窒息,<4分為重度窒息。
1.2.3 療效判定 (1)水囊引產成功:上水囊后出現宮縮并逐漸加強完成分娩;或上水囊后引起宮縮,但水囊脫落后宮縮減弱,行人工破膜或縮宮素靜脈滴注后完成分娩。(2)催產素引產成功:完成分娩。(3)引產失敗:未完成分娩,以剖宮產結束。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引產成功率比較 水囊引產成功率為88.0%(88/100),失敗率為 12.0%(12/100,均已發動宮縮或水囊脫落后宮縮減弱,加用縮宮素靜脈滴注仍未完成分娩,以剖宮產結束)。催產素引產成功率為76.7%(46/60),失敗率為23.3%(14/60,均以剖宮產結束)。水囊引產成功率明顯高于催產素引產,剖宮產率明顯低于催產素引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 宮頸成熟不同產婦兩種引產方式成功率比較 水囊引產前宮頸Bishop評分3~6分(宮頸不成熟)產婦的引產成功率為87.9%(58/66),明顯高于催產素引產組的 69.4%(25/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水囊引產前宮頸Bishop評分>6分(宮頸成熟)產婦的引產成功率為88.2%(30/34),與催產素引產組的87.5%(21/2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P>0.05)。
2.2 兩種引產方式對母兒的影響 水囊引產成功產婦的總產程時間為 2.5~11.5(6.17±1.2)h,催產素引產成功產婦的總產程時間為 1.5~17.5(9.33±4.1)h;兩組產婦總產程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水囊引產后出血量為 150~550(243±62)ml,其中 1 例出血>400ml,是由胎盤粘連所致;催產素引產后出血量為 200~800(268±122)ml,其中 2 例出血 800ml,是由宮縮乏力所致;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60例產婦引產術后均未發生宮內感染及產后發熱。160例新生兒出生時Apgar評分10分147例(91.9%),7~9分13例(8.1%);兩組均無新生兒中、重度窒息發生,無臍帶脫垂及胎嬰兒死亡。
剖宮產是解決難產、縮短產程時間的很好方式,但術中、術后并發癥較多,對社會和家庭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也會對母體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二孩政策的放開,瘢痕子宮的遠期并發癥也逐步顯現。因此,降低剖宮產率、促進自然分娩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學術價值。
COOK水囊引產后所有產婦出現宮縮,53例產婦在宮口開大2~3cm時因宮縮壓力使水囊脫落于陰道內,產程繼續進展并達到分娩目的;26例因水囊排出后,無水囊壓迫宮頸,致宮縮減弱,故需加用催產素靜脈滴注及人工破膜才能完成分娩;21例因16h后水囊未脫出,取出水囊并給予人工破膜或加催產素促進產程。COOK水囊引產成功率為88.0%,其中12例因胎兒窘迫、持續性枕后位等產科因素而以剖宮產結束。因此,上水囊后必須嚴密觀察宮縮,并根據不同情況及時處理。催產素引產需專人管理且用藥時間長,引產成功率為76.7%。與催產素引產相比,COOK水囊引產無需專人管理,成功率更高,產程時間更短,對母兒影響更小。此外,妊娠晚期宮頸管有不同程度的變短、變軟,可容納一指;因此,進行COOK水囊引產較為合適,水囊體積小,僅需將水囊置于宮頸內口上,對子宮下段和子宮頸起到機械性壓迫作用,促進宮頸成熟,反射性引起子宮收縮以達到引產目的[2-5]。
綜上所述,COOK水囊應用于妊娠晚期引產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1] 豐有吉.婦產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79.
[2] 軒鳳霞.低位水囊引產用于足月妊娠引產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5(5A):136.
[3] 劉光蓮.過期妊娠催產素引產的指征[M].吉林醫學,2013,34(23):4761-4762.
[4] 陳丹玲.普貝生和COOK水囊應用于妊娠晚期引產效果觀察[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5,27(5):90-93.
[5]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妊娠晚期促宮頸成熟與引產指南(草案)[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8,43(1):75-76.
2016-12-23)
(本文編輯:陳丹)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8.2016-2181
321100 蘭溪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周朝芬);浙江省新華醫院風濕免疫科(盧桂芳)
周朝芬,E-mail:10345512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