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萬花樹|3M設計部門與Stefano Boeri建筑事務所聯合設計了一件集持續性、材料性和建筑性于一體的裝置作品。“Urban Tree Lounge”(城市萬花樹)。建造在米蘭設計周“materials village”(材料村)中,向人們展示了當材料與建筑以一種新鮮而富有創意的方式互相結合時,會是一種怎樣的結果;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分享這種對可持續發展的熱情和憧憬,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音樂迷宮|該作品由建筑師Daniel Libeskind和Cosentino聯手創作,取名為“音樂迷宮”,位于法蘭克福老歌劇院廣場內。當參觀者們接近主廣場時,他們會發現一個占地289平方米的平臺景觀,上面刻有Libeskind關于該項目的原始概念草圖。該平臺由鑲嵌白色浮雕的80塊黑色密瓷(Dekon)板組成。圖案的線條構成了一個市內迷宮,表明了不同場館的相關地址,每個位置都是對生活基本狀況的隱喻。市民們可以將其作為一件公共藝術裝置進行互動。
建筑加固|在日本能美市,建筑師隈研吾翻新了一棟辦公大樓。翻新后的大樓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棟由碳化纖維加固的抗震建筑。建筑被命名為“Fa-Bo”,共有三層,作為日本織物制造商komatsu Seiren的工作空間、展覽廳和研究設施。在設計初期階段,隈研吾開發了一種稱之為“Kotmatsu seiren的碳纖維枝條”的混合碳纖維材質,確立了初步方案。設計靈感來源于當地的繩索編織技術,碳纖維索結合了舊工藝與新技術創造的編織物,這種輕盈的繩索狀構件具有牢固而柔韌的性能。從遠處看,這些構件包圍在建筑四周,就像一件透明的斗篷。
梵高的耳朵|藝術家埃爾姆格倫和加里塞特(Elmgreen&Dragset)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搭建了一座垂直于地面的游泳池,這個造型獨特的游泳池被擺放在洛克菲勒中心步行廣場第五大道的入口處。該作品由公共藝術基金會陳展,名為《梵高的耳朵》,是一件大型雕塑裝置作品。泳池這一人們熟悉的夏天標志與這里地標性的建筑形成矛盾。兩位藝術家精心地設計作品,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益求精地修改,模仿一個帶有青藍色底部的花園泳池,拋光的不銹鋼樓梯、明亮的燈光以及一條跳水板出現在公眾的眼前。
動物園|在游歷了整個歐洲之后,立陶宛藝術家Ceslovas Cesnakevicius注意到了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間的和平互動。這種和善和寬容促使Cesnakevicius思考在城市里可能發生的不同事情,有的甚至是當地人都不會察覺的。伴隨著這樣的思考,藝術家完成了系列攝影作品《動物園》的創作。在該作品中,各種動物似乎生來就居住在倫敦、巴黎、巴塞羅那、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中心。在一些世界著名的歐洲旅游城市的街道上,一家子的企鵝出現在巴黎地鐵站口,三只斑馬正若無其事地過著馬路,還有一只大猩猩正翻看著唱片店里的貨架。
流體雕塑|藝術家Dan Lain創作了一系列色彩艷麗、形狀不規則的《流體雕塑》作品,作品看起來似乎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有機物質。有的放在貨架上,有的懸掛在墻上,霓虹色的雕塑作品呈現拉長延伸的形狀。作品的表面被一個個小刺覆蓋著,這些小刺在顏色和大小上都一模一樣,有的則以漸變色的形式排列開。藝術家對雕塑作品的物理結構沒有明確的想法,而塑料的不可預測性使材料在重力的作用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形狀,當材料凝固時,流體狀的形態便形成了。之后藝術家在雕塑表面涂上多層丙烯酸涂料和樹脂,最后雕塑的表面變得光滑發亮。
魁北克國家美術館|魁北克國家美術館(MNBAQ)名為“皮埃爾拉松德展覽館(Pierre Lassonde Pavilion)的新館于2016年6月24日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這座由0MA設計的新展覽館不僅建立起了與現存展覽館的緊密聯系,同時為博物館增加了90%的建筑面積。除此之外,該項目還將影響延伸到了魁北克街道的市民生活以及附近國家戰爭公園的整體景觀。
鵝溪塔|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律師Phillip Weidner利用數年的時間在塔基特納山地景色中建造了自己的“鵝溪塔(Goose Creek Tower)”。這位律師自稱為是“失意的建筑師”,他用一系列相互堆疊的房子建造了這座私人住宅,越往高處的房子體量越小。小房子看似搖搖欲墜、隨意堆放,但卻已經筑成一個幾乎不可能的結構奇跡,內部則用小樓梯和梯子將各層聯系起來。
玩意
DIY音箱
這一小型音箱系統以一個DIY(自己動手做)的工具包形式出現,不僅直接激發出用戶的熱情,而且大大減少生產相關的物流服務。它讓顧客們以一種更為清晰和欣賞的方式去傾聽。
魚骨圖案
倫敦工作室Raw Edges的以色列設計師Yael Me與Shay Alkalay對染料進行了持之以恒的實驗與調查,并將其應用在木制材料上突出了染料獨特的紋理與圖案。“魚骨圖案”是他們近期的作品,木頭上的效果能將這種編織的裝飾性分層特點轉化為木頭本身的背景圖案。
洞
近日,Kristalia品牌與設計師kensaku Oshiro共同推出了一款名為“hole”的桌子,其中貫穿底座的橢圓形孔洞成為了這款產品的最大亮點。這種流線型呈吸入狀的孔洞采用金屬板材制作而成,看似簡單實際卻使用了相當復雜的模塑和彎曲工藝。桌子形態從長年累月形成的自然形態(如受風力侵蝕的巖石,或是水流沖刷的石塊)中吸取靈感。
羽毛桌
泰國設計師Apiwat Chitapanya設計了一款邊桌,因其細節與雕塑性而引人注目。這款“羽毛桌”(feather table)系列采用了熟練的手工藝,逐件打造而成,將不銹鋼焊接成羽毛的結構,看起來極為精致。焊接部分作為桌子的底座,用來支撐術制的桌面。
購物袋
Elin Josefine Olsson設計的“Pako”自行車包,積極借鑒西歐自行車文化,以及瑞典普遍存在的紅塑料購物袋。這款包由兩個部分組成一一軍綠色背帶和手織竹籃,帶皮質背帶的包可以多方位地掛在自行車上,而包的提拎把手便于手拎。輪胎的可能性
德國設計師Bertjan Pot推出的系列作品,聚焦于用內眙制作而成的休息區家具,嘗試不同材料、技術、結構、圖案和色彩,突破傳統紡織和編織技術生產界限,象征著動力和運動。設計師在汽車、獨輪車、卡車和拖拉機的內胎上噴成涂層,配上線繩、條帶和蕾絲,采用傳統手工編織技術,運用高性能材料,展出的作品給人意料之外的驚喜。
臺燈
由舊金山Box Clever公司設計的Fade Task臺燈以其可調節的不固定鉸接桿在環境中發揮作用。搭配高性能的LED系統,鐵質燈座上的直觀調光器和色溫滑塊控件允許臺燈輸出進行精確地顏色和亮度設置。燈座后面的集成USB接口保證移動裝置處于充滿電的待用狀態。
新材料
Milos Ristin的“Low Five”座椅使用聚丙烯材料,運用環保工藝處理制作而成。這種聚丙烯材料具有高度通用的熱塑性,由煉油產業的副產品制作而成,由于這種材料形式各異,屬性從硬到軟不同,材料輕質,具有抗化學侵蝕和防水功能,如果運用得當,還兼具美觀效果。與其他材料和諧搭配,則可回收使用,還能滿足不同功能。
展覽
伊黛爾·阿德楠(Etel Adnan):世界的重量
2016.6.2-2016.9.11|倫敦蛇形畫廊
倫敦蛇形畫廊將于2016年6月2日至9月11日,推出美籍黎巴嫩女性藝術家伊黛爾阿德楠(ETEL ADNAN)的展覽。伊黛爾·阿德楠于1925年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1950年在巴黎索邦大學攻讀哲學,5年后她移居美國,分別在加州大學與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1958年至1972年期間,她在加州多明尼克大學教授哲學。在1972年,她回到黎巴嫩,并在黎巴嫩日報《東方一今日報》擔任文學編輯,直至1976年她離開黎巴嫩(黎巴嫩內戰爆發于1975年)。現在,她分別生活于巴黎和加州的索薩利托市之間。
一座常年俯瞰著舊金山港灣的塔瑪佩斯山是阿德楠創作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來,她為它寫書、作詩,并多次在畫中描繪它,以此來表達她對它的愛。對阿德楠來說,這座山涵意深刻:它代表著自然的循環,也是永恒的所在;廣博的山脈是宇宙的語言,源于自然的人類能夠在這座山的懷抱里體會到與宇宙的共生;由此,這座山便是人類靈魂中最深刻的宇宙屬性的彰顯。
在此次展覽中,阿德楠為我們展示了她最近創作的一系列油畫作品。這些油畫看似是在描繪風景,但手法卻與只是簡單地描繪所見物又有所不同——它們其實在試圖揭示隱藏在所見物背后的那個世界。伊黛爾的繪畫中從未出現過人像,因為她更偏向于在她的繪畫中追溯生命的源頭、呈現造物主的美,并傳遞她對它深沉的愛。她的作品用一種明確又肯定的手法創作而成,筆觸中不帶一絲猶豫,也不存任何雜念。她的繪畫風格簡潔到了嚴肅的地步,就像她的寫作一樣。
畫與光(Painting With Light)
2016.5.11-2016.9.25|泰特美術館
展覽《畫與光》(Painting with Light),把攝影作品與拉斐爾前派、英國印象派畫作共同展示。展出作品年代橫跨維多利亞時代和愛德華時代75年,來自包括透納(J.M.W.Turner)、約翰艾佛雪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丹蒂加布里埃爾羅塞蒂(Dante Gabriet Rossetti)等。其作品將首次與早期著名攝影師,如朱莉婭·馬哈雷特·卡梅倫(Julia Margaret Cameron)等的作品并置。
地圈
瑞士|力學館
法國建筑公司多米尼克佩羅事務所(簡稱DPA)日前為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簡稱EPFL)設計完成了一個新的力學館(ME),而這座學校是瑞士西部著名的研究機構和大學。該建筑是對原來老建筑的重新改造。改造方案被構思成“一個大規模實驗的園地”,由兩翼組成,彼此通過一個大型中庭聯系起來。兩翼均有自己的設備和流線,作為兩個獨立的建筑,二者不但尊重了場地原有的布局,還形成了靈活的分隔。
澳大利亞|品酒屋
沿著塔斯馬尼亞島(位于澳洲東南方)風景秀麗的東海岸,新建的“魔鬼角之品酒室和觀景塔”坐落在該地區最大的葡萄園內,可縱覽菲辛那半島的全景。該項目由cumulus Studio為一家澳大利亞葡萄酒公司Brown Brothers設計,力求增強對標志性景觀的利用,從而打造塔斯馬尼亞島東海岸全新的旅游體驗。建筑師將原先可靈活拆卸的小型。品酒室”進行擴建,然后增加觀景塔和美食體驗,為季節性活動提供場地。該建筑的設計采用了松散式的木質表皮,以相似的審美和材料處理方式對傳統農場/鄉村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進行了現代詮釋。
葡萄牙|派瓦走道
在葡萄牙阿羅卡派瓦河的河岸上,一條8公里長的小道在龐大的自然景觀之上蔓延。小道名為“派瓦走道”,由阿羅卡市政廳和工程公司Trimetrica共同完成。在設計之初,這條走道的用途就不僅僅只限于一條簡單的道路,它對周圍自然環境的影響被要求要降到最低,比如通向山頂的樓梯,能讓人們360度無死角地欣賞整片風景;一座狹窄的木橋橫跨在河流之上,周圍全是高聳的峭壁和豐富的植被。
日本|光之顆粒
在日本大阪市,建筑師Yoshiaki Yamashita完成了一棟名為“光之顆粒(Light Grain)”的三層樓住宅設計。這棟住宅任務書上要求房屋內要平衡自然光線和通風的引入與對私密性的需求。住宅占地面積為80平方米,上層的木結構外表由鋼材的幕墻包裹,幕墻上有許多圓形的穿孔,能將日光散射到整個建筑內。住宅后部的露臺采用相同的穿孔材料,讓光線散射到下面小花園內,這里毗鄰首層的臥室和一個傳統的日式房間,里面配有榻榻米。樓梯通往住宅上層的主起居空間,其中廚房與寬敞的餐廳相連,兩側還分別有一個隱蔽的露臺。最頂層是臥室,并擁有高出四鄰之上的全室外露臺。
作品
陳剴、鐘尚聯、蘇海風、孟擁作品
陳剴,男,佛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鐘尚聯,男,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蘇海風,男,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助講
盂擁,男,佛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郭曉穎作品
郭曉穎,女,漢,河南新鄉人,新鄉學院藝術學院助教。
時溪蔓作品
時溪蔓,女,漢,河南新鄉人,新鄉學院藝術學院講師。
韓休
韓休,女,華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油畫)。
李宛彥作品
李宛彥,女,華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油畫)。
郭一棟作品
郭一棟,(1978-),男,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碩士,河南省新鄉學院藝術學院講師,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包裝技術協會會員、新鄉市書畫家協會會員新鄉市書法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美術與設計。
郭長亮作品
郭長亮,(1981-),男,山東曲阜人,天津美術學院碩士,現任教于河南省新鄉學院藝術學院,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油畫。作品多次入選國家及省級重要展覽并獲獎、重要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
徐銘作品
徐銘,漢,河南新鄉,新鄉學院藝術學院助教。
王慧慧作品
王慧慧,漢,河南新鄉,新鄉學院藝術學院助教。
楊光煒作品
楊光煒,男,1984年3月出生于甘肅蘭州,籍貫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本科畢業于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現就讀于中南大學示范性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現任教于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設計基礎系,助教。主要從事自然水墨形態在新媒體敦煌水墨作品中的創作與研究。
王昱偉作品
王昱偉(1986-),男,河南新鄉人,新鄉學院藝術學院教師,從事動畫教學、研究工作。
祁軍偉作品
祁軍偉,新鄉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藝術設計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