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

摘 要:隨著本科院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上升,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實踐能力的欠缺則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核心原因之一。為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對高質量創新人才的需求,加強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是解決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從加強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意義入手,分析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從高校、企業和學生自身出發,為爭創“雙一流”提出了建設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我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基地的策略。
關鍵詞: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實踐教學基地;可持續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12-0038-03
隨著我國大學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畢業人數逐年增加,但據統計,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平均“初次就業率”在70%上下浮動,形勢嚴峻、就業率低,多數大學生在畢業后選擇的多為一些暫時性和過渡性的工作。企業普遍傾向于接受有相關經驗、技術積累的員工,以使企業迅速獲得回報,59.6%的用人單位在招收大學畢業生時首先考慮實踐能力和實習經歷,而從大學畢業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看,理論層面的知識多于技能層面,其就業能力并非基于職業路徑的需要進行構建和培養。因此,“缺乏實踐經驗”是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首要因素。同時,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造成學生未能通過實踐活動真正獲得自身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其切實掌握的知識與社會實際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的重要論斷,指明了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突破口和著力點。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1]。
因此,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如何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管理改革,推動本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大學生作為創新型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實踐能力,成為了當前本科院校實踐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1 加強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意義
實踐教學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規模且相對穩定的供學生參加實踐教學活動的場所[2],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一個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工程,既涉及專業與學科建設的整體規劃,也涉及課程體系的改革,同時還與高校教學資源的整體配置布局有關[3]。理論聯系實際是我黨長期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我黨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學校要加強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活動以及社會服務活動。”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內外實習基地,高度重視畢業生實習,提高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質量?!薄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特別指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設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4]。高等院校依托自身優勢學科與企業聯動,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與企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梢?,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場所,是完成跨世紀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托。
1.1 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是高等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相互支撐的統一體系,高校要確保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平行運作,有機融合,在實踐活動中實踐理論、驗證并發展理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有助于教師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根據社會需求和專業性質與時俱進地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在內的綜合能力的提高。
1.2 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實踐教學改革了傳統的純理論教學,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摒棄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用獨具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凸顯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了“教”與“學”的有機互動。
1.3 促進產學研合作
實踐教學基地是科學研究的陣地,通過高校與企業的密切溝通,發揮基地聯合培養人才功能,探索產學研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教師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企業為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供實習機會,為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創造條件。同時,高科技研究成果確保了企業在立足領域的先進地位。校企合作共建基地,達到了雙方互利共贏的目的。
2 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本科院校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逐年遞增,隨之而來的是對校方軟硬件資源配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方無意加大投入的情況下,每個學生能夠獲得的實踐機會不斷減少。若校方選擇不斷更新實驗設備,增加校外基地數量,增加學生實踐機會,那么在資金緊缺、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無疑給校方帶來了一大難題。
2.2 教學基地利用率低
目前本科院校教學理論與實際、科研與生產脫節現象還未得到有效改變,同時,校內實驗教學基地各自為政,設備利用率低,資源不能共享,學生除了課堂以外沒有機會在實驗室自主學習,沒有充分動手操作的機會。而企業從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中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企業對基地建設的積極性和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對于學校安排學生去實踐,企業常以生產任務緊等借口推脫或婉拒;有些企業只在臨時任務緊張、無法按時完成時才通知學生參與,安排的多數是與專業脫節的簡單工作,打消了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高校的基地宣傳力度不夠,很少有專業教師知道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的存在,基地利用率極低。
2.3 內容較淺,專業性缺乏
不少企業與高校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的目的是為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這必定流于形式缺乏實效[5],與高校專業設置完全契合的基地數量有限,實踐缺乏專業針對性。同時,高校組織學生參與專業實踐多是采取參觀、聽講座等形式,學生既缺乏對企業甚至對整個產業、行業的透徹認識,企業也不能得到對自己發展有益的改進方法和建議,失去了與高校合作共建的意義,學生受益程度有限。
2.4 缺乏監控評價體系
高校對于實踐教學的考核,主要對學生實踐成效進行評估,較少或幾乎不對實踐教學基地進行評估。校內實驗室管理混亂,沒有統一的專人管理;儀器操作、設備管理缺少相關制度;校外實踐基地沒有管理組織,沒有工作計劃,沒有明確的實習目標,在整個實習過程中,并沒有給學生提供合適的鍛煉機會,只在實踐活動結束時蓋章了事,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評估體系,對實踐過程和效果進行考核。
2.5 實踐師資相對薄弱
高校在推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過程中,存在缺少專任教師的瓶頸。傳統教學重視理論,忽視實踐,因此學校在招聘教師時僅考慮教師的理論學習經歷,實踐教學工作往往由缺乏實踐經驗的專業理論教師兼任,受到教師精力和閱歷等限制,實踐教學缺乏合理計劃和系統規劃,教學內容不成體系。以南通大學某學院為例,專業教師來源情況如下圖。
由上圖可見,來自高校畢業生占79%,仍占很大比重,從相關企事業單位調入的占15%,其他高校調入的占6%。高校碩士博士畢業生雖然專業理論基礎扎實,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但由于經驗閱歷的限制,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因此很難勝任本科生實踐課程的教學。來自企事業單位的教師有一定的實踐能力,但相對數量少,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3 加強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策略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將是我國在“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內的發展思路、方向和著力點,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這無疑對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基地是理論教學依托實踐教學基地強化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加強基地建設對實踐教學起到模范和輻射作用,能提高本科院校實踐教學質量,同時為科研提供高質量服務,促進產學研合作。因此,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校企需要從多方入手,在當前就業形勢下,采取各項措施,加強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同時,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自身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主動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不斷積累經驗。
3.1 企業層面
合作企業要用發展的眼光積極與高校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條件,著力于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開發,幫助他們將之前學習的書本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在實踐中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最終獲得更高的人才培養社會和經濟效益。
(1)在實踐時間和崗位的分配上,企業應當在生產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與其專業契合度較高的崗位。
(2)企業嘗試建立“企業校外導師制”,保障實踐教學體系與社會發展協同并進。安排有經驗的老員工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傳授和指導專業知識與技能,彌補學生理論知識的欠缺,建立實踐學習的診斷、反饋、補償機制,提高學生實踐質量。
(3)對于學生的實踐活動內容,不應當只流于形式地參觀、見習、聽取報告,而應增加實踐內容的深度,讓學生接觸到工作實質性內容,如參與企業產品市場調研、營銷策劃、銷售實踐等工作,為他們以后的擇業起到引導作用。
(4)創新創業教育是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內涵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企業為大學生各類項目的開展與拓展提供條件,同時邀請創業成功人士與大學生暢談創業經歷和感受,激勵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拓寬未來發展之路。
3.2 高校層面
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本科院校更應以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作為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載體,重視實踐教學在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方面的核心作用。
(1)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是學生課外實踐的主要場所,為滿足校內實踐教學的需要,學校將實驗、實習、設計、課外實踐作為一個系統,以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6]。校外實踐基地不僅需要有充足的數量保證,而且要有充分的區域分布,同時保證有業務導師的指導[7]。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校內實驗設備的投入,提高各種新儀器資源的利用率,加強校內實踐實訓基地的有效管理,使各部門資源達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企業建立起互利共贏的長期有效合作關系,推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在目前高校資金緊張和資源短缺尚未緩解的情況下,應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所,加強管理等軟件建設。
(2)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出發點,通過強化實踐教學促進教學模式改革。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各部門在人才培養計劃修訂中增加實踐教學比例,設置相應學分,高校積極探索可行的實踐教學方法,積極組織基地開展各項實踐教學活動,彌補校內教學實踐的不足,使高校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和內容貼近社會需求。同時,高校應對協議基地和教師的實踐教學建立評估體系,階段性進行考核。
(3)校企簽訂定向培養協議,根據企業所需專業人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增加實習崗位和實戰鍛煉的機會,由此企業、高校、學生三方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4)關聯性和交叉性很強的專業學科可以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即建立相關專業共享的實習基地群。這樣不但可以簡化建設實習基地中的重復性工作,而且可以加強相關專業學科教師間的交流與聯系,使實習基地群發展成為就業基地群和科研基地群,從而集約成本。
(5)隨著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到來,實踐教學基地的導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不僅對學生,而且對專業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指導。同時,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實踐、參與企業職業能力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在實踐與創新活動中,培養專家型師資隊伍,豐富實踐教學內容,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率。
3.3 學生層面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事業的行家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的基礎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程度,即在課堂上、在研究教材的過程中,他注意的中心,不是他所要研究的材料內容本身,而是學生,他們的智力活動,他們的思維,以及他們在智力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边@里強調的即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8],同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要發揮主動積極性,培養自我學習、獨立思考的優良品質,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解決的方法。
(1)當代大學生要對經濟社會就業形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處理好現實可能與個人期望的關系,了解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具備的優良品質和專業技能,除了積累書本知識,還應重視實踐以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2)積極響應、主動參與到學校安排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中去,珍惜并充分利用每一次鍛煉的機會。要在熟練掌握書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避免在實踐崗位上理論無法跟上實踐,理論與實踐脫節。
(3)在進行知識技能積累的同時,大學生要注重對未來工作全方位的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探索求知過程,使自己對于理論的認識加深,并更好地作用于實踐過程。最終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相互作用,達到螺旋上升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64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5-11-05.
[2]張呈,張忠獅.高等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使用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5):164—165,178.
[3]惠記莊,張雷,孫德仕.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管理評價指標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10):11—14.
[4]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教育改革規劃綱要[EB/OL].中國教育網,2010-07-30.
[5]施戌杰,黃強,胡艷,關肖峰,楊雪茹.高校財經類專業實踐教學弱化問題亟待解決——基于學生視角的實習問題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9).96—97.
[6]張昌凡.以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促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高[J].中國高等教育,2007,(19):34—35.
[7]李仁玉,閆冀生.校外法學實踐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8,(5):80—81.
[8]張文彩.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5):114—115.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