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巖
摘要:一個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它主要體現在裝點幼兒環境、彰顯幼兒園文化、傳播美學、熏陶幼兒、普及美育和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等方面。但是當下的幼兒園在環境創設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譬如如何發揮出環境對幼兒的教育功能?如何將幼兒園環境創設既從美學角度創新又要適應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需求等。那么。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文章從生態學的基本理念出發,對我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進行了深刻的探討。為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創設;生態學
檢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6-0070-03
一、生態學理論概述
生態學這個名詞最早是由德國的一位動物學家、解剖學家恩斯特-黑克爾提出來的,主要是用來研究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的一門學科。隨后,很多科學家又對生態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中,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了人類發展生態學這個概念。主要進行對有機體與其所處的時刻變化的環境之間相互適應的規律。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把影響兒童發展的環境因素分為了四個層次: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和宏觀系統,其中幼兒園是兒童發展最密切最重要的微觀系統之一,同時又作用于其他系統。所以,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可以從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做出科學的分析。
二、生態學視野下的兒童發展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根本目的是科學地、合理地利用環境這個重要的教育資源,使其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至今為止,學者們普遍認為生態學的標準定義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的一門科學。在生態學視野下,兒童這個生命個體在幼兒園環境系統中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好的成長環境對兒童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人們往往會忽略兒童的發展與外界環境的關系,認為外界的環境對兒童的發展影響很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看到兒童自身內部的因素,而忽略外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這是錯誤的認識,兒童與外界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個體,生態學的理論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兒童的發展和外界的環境息息相關,不可分割,它們相互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雖然幼兒園環境是一個獨立實體,但也需要兒童這個主體進行參與、互動、創設,因此兒童主體和環境實體是相互作用的關系。由于每個兒童個體,在興趣、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與環境實體的互動而產生的作用又是大不相同的。
縱觀古今中外,很多哲學家和教育家在環境對人的影響方面做出了明確的闡述,如馬克思說: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這句話簡潔而準確的闡述了人對環境的作用,以及環境對人的反作用。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經典佳句則強調了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作用。再如“孟母三遷”,以及古人李斯提出的著名的“老鼠哲學”思想等都強有力地論證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對于人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根據心理學的原理,通常狀態下,人的心理活動總是由一定的客觀刺激而活動,以適應變化的環境,但是創造人類的生存環境不等同于一般的物質生產,其最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寓含人類活動的各種意義,尋求這種意義實際上是人類要求與環境“認同”的過程、參與的過程、控制的過程。由此可以說明,良好的環境對于兒童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二)兒童的發展與環境系統中多重結構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對于兒童的發展環境,傳統的思想理論認為:環境是比較抽象的個體,對于兒童而言,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并不占據主導地位,更不是兒童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在人類發展生態學的理論中則認為:兒童的發展和外界環境的多層次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環境的變化對兒童教育影響至深。因此,必須從多元化的角度分析,表達環境和兒童的身心發展之間的關系。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不能創設單一的環境,否則會影響到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豐富多變的環境更適合兒童的成長發展
環境在傳統的理論中不是主要的研究對象,環境僅僅是固定不變的單一個體,因此相同環境下的兒童的發展方向是固定不變的或者說是沿著相似的軌跡進行的。但是人類發展生態學的研究就不同了,生態學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環境,兒童所處的環境具有著多變性的特點,因此在相同的環境下幼兒的發展也具有著不確定性,而兒童發展與環境雙向作用才是應該密切注意的。
三、目前我國幼兒園創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的環境創設缺乏教育性
兒童所需要的幼兒園環境應當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對兒童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應當包含幼兒身心發展所需要的所有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一個都不能缺少。一個好的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是具有教育性和整體性的。如果在生態學的視野下來看當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仍然缺乏教育性。這是因為,幼兒園本身對環境的創設認識不夠。當下的幼兒園過度重視建筑、綠化等一些硬件設施的建設,缺乏對文化層面的認識,比如工作作風、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的關注,因此導致了幼兒園環境創設缺乏教育性,比如幼兒園都會貼有一些小動物和植物的貼紙,但是這些也只能夠讓兒童停留在“認識”的層面。內容上單一,很難讓兒童產生想象,無法表現其教育性。
(二)環境創設的形式缺乏創新
當前,很多幼兒園在環境創設上大都是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性。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當下幼兒園的環境創設缺乏多樣性、創新性。環境創設生態的目的不明確,往往只是簡單地為了完成環境創設的任務,而且過度重視了形式上的美,沒有注意到兒童是否對其適應。
(三)環境創設的主體過于單一
當下的幼兒園還存在著沒有體現兒童的發展性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幼兒園對兒童的關注仍然不夠。環境創設的主體過于單一,缺少兒童的參與性。由于創設是符合成人的審美,并沒有考慮到兒童的生理心理需求,這是目前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有的教師把幼兒園參與環境創設等同于作品展示,主觀地認為環境創設要求兒童參與,就是簡單地將符合孩子們喜好地東西貼在墻上吸引兒童。但是實際上,這樣的作品展示的實際意義很小。環境創設過于求新,不能從兒童的實際需求出發,幼兒園的創設過于追求新奇,忽視了使用性,另外,幼兒園的環境大多數時間都只是一個擺設。沒有以人為本,沒有突出環境創設的最終目的,不能充分地體現幼兒園環境的教育功能。根據生態學理論,幼兒園的環境與兒童是一個雙向影響的互動。因此,幼兒在幼兒園需要獲得一定的生態環境信息,以及兒童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但是當下的幼兒園環境建設中,實現幼兒園與兒童之間實現真正的雙向互動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四、對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提出一點建議
(一)增強教育環境
生態學理論表明,創設幼兒園的目標應當是使幼兒園更加具有生態性。增強教育內容的教育性和系統性,為幼兒園提供合適的教育環境,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要充分了解到孩子的自身特點,從兒童的心理出發,科學合理地創設幼兒園的環境。才能達到讓幼兒欣然接受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從根本上消除孩子對幼兒園的抵觸心理。兒童才能在幼兒園實現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空間。因此應當設計各類包含環境創設的兒童活動內容,這樣一來,可以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又發揮了兒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兒童的動手能力。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室內環境的創設,也會讓兒童更加愛護這些環境,因為這是兒童自己完成的,他們會更加珍惜。
(二)充分做到兒童和環境之間的雙向互動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對于兒童的身心發展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陳鶴琴先生“活生活”原則中認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例如兒童自己設置主題墻,這樣可以有效地讓兒童與幼兒園環境之間形成雙向的互動,這種雙向的互動很大的程度影響到了兒童的生活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兒童既依賴于環境,也作用于環境。再如幼兒園的室內布置可以讓兒童自己去想去布置,最好體現出家的味道,他們布置的成長環境才更親切、更美好,這樣似家的環境會讓兒童克服離開家的不適感,同時在此過程中兒童的手和腦得到充分的鍛煉,為兒童的感知、操作和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所以,教師要密切關注兒童的發展需求,針對性的創設幼兒園的環境,要打造一個讓兒童與環境之間互動的良好氛圍。要讓課程不再停留在課本上,而是在兒童和環境的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教育者們要有讓幼兒參與的意識,讓孩子充分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
(三)做到兒童環境創設形式和內容多樣性
在兒童環境創設中要以兒童的心理發展為基礎,創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幼兒園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兒童喜歡和感興趣,從而達到環境的教育目的。例如在環境形式上我們可以布置室內外墻面地面、天棚懸掛各種裝飾物品、劃分多種生活形式的三維空間區域等。在內容上除了動物、花草、樹木、小朋友以外,還可以根據一年中國內外節日的主題進行教育創設,或者兒童喜歡的各種游戲、圖形、迷宮和字母,或者古今中外名人典故,或者一年四季自然變化的基本特征等等,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有很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和素材都可以用在我們的兒童環境創設中,這樣不僅能從形式和內容上豐富幼兒環境,更能通過環境的創設對兒童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總結
總之,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一個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對于一個兒童的成長來說顯得極為重要。從生態學角度來分析,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要認識到兒童是主體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創設。只有這樣的環境才是最適合幼兒發展的環境。幼兒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