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舉

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主要有兩條技術路徑:一是大城市和大城市群,下一步將以城市復興的內涵式發展為主,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二是大量的中小城市,是需求端和供給側同時發力,以需求端入手,同時實現供給側為目的的結構性改革。本文重點介紹中小城市在創新模式當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一、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鎮化未來的主戰場
我們談到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鎮化體系,首先是四層結構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即中心城市、縣域經濟、特色產業小鎮、美麗鄉村。特色小鎮是在這四層結構當中選擇一個點,而不是傳統意義上鎮域經濟的概念,所以構建四層結構體系是新型城鎮化的主力。
我們理解的新型城鎮化是以工業為動力,以農業為基礎,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以信息化為手段的四化高度融合的城鎮化。在這里,城鎮化是載體、是托盤,托著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以及一二三產業有機結合后產生的各種各樣的IP。
從發展理念上來談,新型城鎮化是生命、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生命往上走是價值層面、精神層面、文化層面,往下走是生命健康帶動下的各種各樣的產業體系,最終實現產業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園區化、園區社區化、社區帶動新型城鎮化。以這樣的邏輯帶來的聚焦點,就是特色產業小鎮或產業園區或產城融合的示范區,特色小鎮只是一種表述,它的核心是產城融合示范區的打造。如何實現這樣的特色產業示范園區?我們提出運用系統思維帶動城市的發展、城市的建設、城市的運營三方面。
首先,發展問題。主要是研究城市發展的動力,根據這個地區的要素稟賦情況找到創新點,怎樣由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發展,怎樣由原來的資源驅動向戰略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怎樣研究一二三產業的路徑創新,是“312”的產業路徑還是“321”的產業路徑?目的是根據這個地區的資源稟賦情況,找到后發優勢,形成增長極。
其次,建設問題。根據這樣的要素、資源研究城市如何建設問題,智慧、生態、海綿、綠色、規劃、建設、城市管廊等基礎設施建設。
最后,運營和管理問題。運營是指研究城市如何營銷的問題,城市有表內資產和表外資產,特別是中小城市表內資產有限,表外資產很多,如城市的美譽度、歷史、發展方向等。城市運營就是把城市的表外資產表內化,在有中生有的基礎上創造無中生有的機會,走出一條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果能把這三者有機結合就能形成城市的科學發展觀。
二、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需解決的三大問題
每個城市的一把手都在想三件事:第一,這個城市的發展路徑是什么?未來的體制模式創新是什么?產業如何構造?第二,城市的金融生態系統如何構建?怎樣構建產業金融生態?誰來投資?第三,城市的功能如何開發?規劃如何進行?
如何把這三個問題解決,首先,涉及到城市的頂層設計問題。其次,城市生態系統的金融構建,如何完善這個地區的投融資體系問題,如何把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證券化的問題。把開發性金融、商業金融、產業金融如何導入的問題。最后,這個地區如何科學地建設,多功能組團如何滾動開發,是一區多園還是一區多節點。這些都要通過機制創新、PPP模式、路徑創新、體制創新、觀念創新來實現。
三、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新型城鎮化的過程是幫助城市發現需求,創造需求、發現價值、創造價值的過程,有幾個關鍵點,智慧、生態、綠色、產業、新城或者老城的改造,如果說智慧和生態是標準,那么產業就是動力源,城市是創造需求,最后要實現產業新城、以城促城、產城融合、智慧生態、城鄉統籌、創新驅動、文化提升、可持續發展。
站在區域發展的角度研究新型城鎮化、研究特色小鎮,需要研究三大問題。
第一,發展和動力問題,有什么樣的發展和動力是決定這個地區的要素稟賦情況,自然稟賦情況,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產業特點和科技、人才的優勢等。
第二,建設和標準問題,研究動力源以后,才能知道用什么樣的規劃去支撐?,F在國民發展規劃調整5年,建設部的城市發展規劃是調整20年的,國土資源部的規劃是調整15年的,還有那么多的專項規劃,比如交通、旅游、農業、科技等。中國現在最大不可持續的就是規劃不在一條線上,空間規劃應該是承載。我們一談城市規劃,現在利用的知識結構仍然是美學和工程學,在短缺經濟時沒有問題,但是現在大量過剩經濟的時候,很多城市總量不允許增加的時候,比如上海不允許增加新的總量,就應該在存量上挖掘,這種情況下,只用美學和工程學支撐城市規劃不行了,必須用發展經濟學、空間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才能支撐這樣的計劃,發展經濟學解決要素規劃,空間經濟學解決集化效應,制度經濟學解決產權合理,只有把發展經濟學、空間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有機結合,加上美學和工程學才合理。
第三,是城市運營和效能問題,就是城市投融資規劃體系,要把中長期金融、短期金融、結構化金融構建起來,引入開發金融才能提高城市的效能。
我們的路徑是什么?首先,解決未來的行動綱領,即多規合一的系統規劃,解決方向問題。其次,結構化金融、開發金融、商業金融有機結合,解決速度和效力問題。如果兩者有機結合,就是解決大家行動綱領的問題,解決提高系統能力的組織問題,一定要知道項目在哪兒、資金在哪兒、怎么落地,這套體系建立不起來,就解決不了項目落地的問題。
四、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360度系統解決方案
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應該是七層結構:第一層是區域經濟、頂層設計;第二層是打造智慧生態產業城市;第三層是打造產業園、特色產業小鎮;第四層是構建產業集群;第五層是引入龍頭企業、組織;第六層是打造專業要素市場;第七層是終極消費平臺。站在政府的角度是從底下往上走,市場的角度是從上往下走,誰能把這個結構打通,真正做到產業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園區化、園區社區化,這才是產業小鎮的關鍵。
一個新型城市是360度的,底下是基礎設施,頂上是產業,產業沒研究透,下面的基礎設施配套誰投資?一個城市的核心是產業、金融、互聯網、科技、教育、土地,產業不能集群、土地就不能增值;產業不能集群,現金流不能形成,這360度如果構建不起,做特色產業小鎮風險很大。
所以,特色產業小鎮要從需求端入手,推動城市發展供給側改革,發現需求、創造需求、發展價值、創造價值。開發是建設、基礎、平臺、載體、實力,真正要解決的是服務、產業、內容、靈魂,是潛力,是運營。只有把“城經濟”和“市經濟”有機結合了這個特色產業小鎮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