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涵 程躍文
摘要:鄉村休閑旅游環境建設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尤其是一些歷史名鎮名村周邊的村落,其休閑旅游環境的規劃設計尤為重要。文章以烏鎮虹橋村旅游環境規劃為例,分析該地區旅游發展優勢條件,有效整合其景觀資源和文化資源,突出地方特色進行科學合理地旅游環境規劃設計,從而促進其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歷史名鎮;休閑旅游;環境;規劃;設計
檢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6-0084-03
一、引言
鄉村休閑旅游業是城市反哺鄉村的產業之一,它有效地為鄉村帶去人流、資金和新思想,注入新活力。尤其是那些毗鄰歷史名鎮或名村的村落,抓住時機,發展休閑旅游,似乎成了當地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歷史名鎮名村都是具有重大歷史價值且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的鎮和村。鄰近它們的村落往往也會受到其輻射影響,比一般鄉村更具有旅游開發潛力。與此同時,這些村落又是歷史名鎮名村必要的補充,它們可以豐富歷史名鎮名村的旅游產品,協助提升歷史名鎮名村的旅游經濟水平。烏鎮虹橋村就具有一定代表性。
目前的烏鎮,觀光型東柵景區和休閑型的西柵景區已成熟,然而,景區輻射效應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形成了“烏鎮大旅游很熱鬧,村里小旅游靜悄悄”的局面。虹橋村雖然生態環境優美,但沒有利用烏鎮太多的輻射影響,發揮其先天優勢。在旅游規劃上,如何能使虹橋村結合烏鎮的農耕文化、運河文化和鄉村文化,創造出“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旅游環境,使大烏鎮帶動作為行政村的“小烏鎮”,大旅游與小旅游有機結合,互為補充,這需要我們對其休閑旅游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
二、烏鎮虹橋村背景概況
在進行旅游環境規劃之前,需要從虹橋村的地域環境、特色的物質文化元素入手,了解該村的基本狀況,根據目前的旅游環境現狀,對各方面資源合理利用并進行生態旅游的開發。
(一)區域概況
1.地域環境
虹橋村地處三市(湖州、蘇州、嘉興)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此地多元的文化。2000年該村由原來的虹橋、永興、東瑤、環河四村合并而成(圖1),共3.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為3599畝,烏鎮景區與運河穿村而過,其濕地地貌極具代表性。該區域冬暖濕潤,日照充足。土壤有機豐富,適宜種植經濟類作物。村民們循著古老的桑葉養蠶、蠶沙喂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生活方式生存,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2.特色物質文化元素
除了具有和烏鎮眾多相同的物質文化元素,虹橋村自身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其中特色物質元素包括:慈云寺、石佛寺兩大禪寺,它們都緊鄰烏鎮西柵景區,香火很盛。虹橋村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可發掘的特色文化元素有:橋文化、運河文化、蠶桑文化、竹編文化、名家文化等等。
(二)休閑旅游環境發展條件分析
1.區位優勢:虹橋村緊貼烏鎮西柵景區,吡鄰京杭大運河,這些優越的區位條件為鄉村旅游客源的到來提供了可能性,也使得旅游開發建設的可行性得到保證。
2.資源優勢:旅游資源與人氣資源優勢突出。烏鎮的西柵景區被虹橋村包圍其中,其保護開發的高質量,為虹橋村帶來一定的品牌效應。每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和烏鎮戲劇節給烏鎮帶來大量的人氣,虹橋村可以借烏鎮的東風匯聚人氣,其客源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
3.基礎優勢:村域內無工業項目,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產業以生態養殖業、優質稻米基地,果蔬類種植為主,苗木基地初顯成效。經濟基礎較好,周邊區域存在的旅游配套較為充足。
三、虹橋村休閑旅游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位于虹橋村東北部的東瑤組因為其“烏村”項目已經規劃建設得成規模成氣候,但是虹橋村的其它區域卻似乎被人遺忘。虹橋村的休閑旅游環境現狀,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與烏鎮景區觀光旅游體驗的關聯度小。烏鎮景區里人滿為患,處于烏鎮外圍的虹橋村卻顯得很冷清,建設面貌與烏鎮景區的差異巨大,游客體驗的感知落差也大,導致對周邊環境的興奮度中斷,村內罕有游客涉足。旅游消費力沒有滲透到村內,因此沒有提振村內經濟及村民生活水平。
(二)新舊建筑混雜,新村的建設滲透了傳統村落,原有村落肌理逐漸被侵蝕。建筑多為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二到三層為主,磚混結構居多。一些民居變為個體作坊或倉庫,建筑結構簡單。大部分民居頂部采用現代的琉璃瓦,墻面為飾面磚,色彩較鮮艷,地域特色缺失。
(三)鄉土氣息濃郁,田園風光及生態環境未遭到人為損壞。有文化遺產,比如兩座寺廟,年代久遠,歷史意義重大,卻未加以保護利用。
(四)村域用地較為混雜。近幾年來村內相當一部分土地由農業、林業用地改為住宅建設用地。居住用地雖較為集中,但也穿插了一些倉儲停車用地,商業設施多為村民利用住宅簡單改建,作酒店、餐飲等用途,且以農家樂居多。旅游景觀資源質量不高,分布較分散。
(五)現狀道路的無系統組織,以村莊道路為主要聯系方式,與鎮區之間的主要連接方式僅為鄉村道路。景觀類型雖然豐富,村落內部有水域.但還有待梳理。綠化物種雖以鄉土植物為主體,但缺少多樣性。
四、烏鎮虹橋村休閑旅游環境規劃設計
在烏鎮,游客嘴里常會說起這樣一句話:“去過東柵、西柵景區,很想去烏鎮的鄉村住兩天。”如何在虹橋村這片沒有經過過度開發的凈土,充分挖掘農業、生活、旅游功能的有效形式并將幾者有機結合,讓游客返璞歸真,需要在旅游環境規劃設計中,做到旅游發展目標明確、布局合理,充分結合實際,運用規劃區域的特色資源結合鄉村資源,體現足夠的“鄉土味”。
(一)旅游發展類型定位
經過對虹橋村的需求調查與對比分析,發現其宗教歷史文化傳統成為游客提供全方位休閑養生旅游的絕好載體。村內遺存的慈云寺、石佛寺兩大禪寺,以及烏鎮的修真觀都為虹橋村的宗教文化傳承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而在宗教傳統中,飽含著豐富的養生、自然保健、自我身心保養等資源。將宗教文化和養生理念結合的旅游,在滿足人們觀光游覽、審美欲望、精神需求上會有著特殊的功用。在規劃設計時可以以江浙滬為旅游主客源市場,在強調對現有土地、植被和水土的保護基礎上,發展以“禪宗休閑”和“養生度假”旅游為主體,以自然觀光、農家休閑和度假避暑為輔的養生型旅游鄉村。其間融合東方禪文化、中醫養生文化,打造宗教休閑與中醫健康養生基地,形成低密度的休閑景觀。虹橋村的村民也可以利用宗教養生產品來提升當地的休閑產品,從中獲益。
(二)規劃設計構思
虹橋村可利用價值主要為歷史宗教文化風貌、烏鎮的旅游文化輻射影響,這構成了其旅游產品的特征。規劃設計需要以虹橋村宗教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生態種植園、自然環境為依托,延伸拓展現有的烏鎮觀光區,采用整體的設計思路,由熱鬧的鎮中心向外圍靜謐的田園度假逐層過渡,形成不間斷的旅游和空間體驗。把虹橋村打造成生態環境優越、村落特色鮮明的旅游村。做到這些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入手:
1.旅游功能化
延續烏鎮“語言”,保持完整風貌。但在旅游體驗項目上要豐富并與烏鎮有差別。著意刻畫優美的生態環境,將宗教文化、中草藥文化、中醫養生文化、民間藝術文化融入各個功能區塊中。
2.體驗多樣化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豐富旅游產品,擺脫傳統旅游消費和體驗項目單一而重復的模式。在吃住行游購娛的基礎上對文化、養生方面有新的考慮。融合自然山水的意境,將道路空間、街區步行空間、景點旅游空間和公共基礎設施空間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多樣性、連續性的空間體系,給人豐富的空間體驗。
3.熱點全時化
從四季全時角度進行規劃。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一年中的四季變化都應該成為規劃設計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旅游項目及主題的設計、植物與農作物的選擇和布局,都可以有意識地結合當地農業文化以及四季特點來考慮,以大地景觀為吸引核,以文化體驗、休閑游樂為主導,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形成全季節、全時段的旅游消費。如下表:
(三)功能布局
總的規劃地形形態不規則,場地田低地高,平坦無山丘。在合理安排游覽節奏、便于景點有機串聯的旅游功能分區理念下,結合場地特征,將區域劃為“一帶五區”的空間布局結構。即:運河景觀帶;入口綜合服務區;農業觀光區;宗教養生主題街區;禪修度假區;中草藥藝術公園。(圖2)
1.運河景觀帶:流經村內的京杭運河景觀帶可滿足人們觀光和親水休閑的需求。沿運河設置觀景平臺、休憩綠地、活動廣場。設計時要求考慮為人創造親水的機會,比如利用現存的碼頭,結合綠地景觀創造親水平臺。村域內跨運河的橋梁現有3座,規劃需將其景觀化,在橋兩端沿岸做景觀處理,作為運河景觀帶重要連接點。運河東面的有一些上世紀80年代所建的公共建筑,重新規劃后可以加以利用,作為商業設施或運河文化展館。
2.入口綜合服務區:設置在與村外主干道交接的位置,處于烏鎮游線的分支上,承擔著烏鎮游線與虹橋村游線的銜接功能,入口建筑風格需提取烏鎮建筑特色元素,強調與烏鎮一脈傳承的關系,但又要有別于烏鎮景區入口,設計具有虹橋村特色的形象標識,強調自然性,安靜。停車場布局可分散設計或組團式設計,空間層次需分明,尺度不宜大而寬,應成為富于情景化、藝術、美觀的集散、交流、緩沖場所。讓人在離開喧囂的鎮區時能不經意之間獲得進入室外桃源的感覺。
3.農業觀光區:在此區域內可以將田園風光、茶田休閑和農耕體驗結合。整合現有的田地,結合村民目前種植的果蔬品種及植物,在考慮景觀性與經濟價值的統一的前提下建果蔬體驗園。游客除了接近自然景觀之外,更能實際接觸農作物種植的過程、學習植物保育知識、體驗農業堆肥制作等。在此區域內現有一定規模的桑樹園和桃園及藕塘,增大規模,鋪設石階,形成休閑小道,讓游客春能賞花,夏能吃果,秋能摘菊,冬能采藕。經營方式可多樣化,例如采取自主承包模式,個人可以承包一塊田地3到5年,體驗晴耕雨讀、春種秋收的傳統生活。
4.宗教養生主題區:此區北依烏鎮西柵景區,慈云、石佛兩座古禪寺位于該區東端,可以將其建設成為具有濃郁宗教和養生文化色彩的區塊。對寺院周圍進行整體規劃,開設素食餐館,為游客提供以體驗和觀賞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服務。建筑采取仿古宗教風格,適當布置商鋪,以銷售宗教文化品和養生藥材為主。小憩和休息場所,經營素食茶飲、保健小吃等特色餐飲。
5.禪修度假區:發揮禪修健康身心、啟發智慧、開發潛能、放松減壓等多種功效。禪修度假區可以提供游客禪修、禪茶會、智慧講座等活動項目。建筑可采用烏鎮傳統民居建筑風格,封閉性院落,體現環境的清幽。在度假區中除了設置一定規模的酒店、餐廳外,還可以考慮佛教傳統文化體驗館、禪修教育館,禪修瑜珈館、森林道場等。
6.中草藥藝術公園:針對目前寺院游覽的范圍太小,游覽內容單一的問題,通過同寺廟聯合培育建設具有禪宗內涵、養生特質的中草藥情境體驗藝術公園,將禪宗文化和中醫養生文化融合,種植物以杭白菊為主。形成一個提供高質量旅游產品與寺廟相互協作的旅游目的地綜合體。秋季也可舉辦菊花節,還可結合攝影之旅項目增加旅游內容。
(四)建筑規劃
對村內現存的現代建筑進行整改,民宅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墻面適當粉飾,周圍增加綠化,對視覺干擾大的雜房予以拆除。
對新建房屋進行合理的布局和規劃,強調傳統建筑語匯的應用,在建筑的形式、色彩、空間關系處理上著力體現地方風貌,結合當地傳統建筑特點,融入現代元素體現新江南水鄉風格。建筑高度與層數上應有所控制,與當地傳統建筑接近,一到兩層為主,局部三層。
(五)景觀環境規劃設計
在基本保持虹橋村現有景觀格局的基礎上,對環境、住宅、道路、農藝園等進行美化和凈化。連接烏鎮與虹橋村的旅游通道,通過沿途景觀引導、景點展示、生態田園觀光等營造良好的景觀氛圍,體現出鄉趣、野趣和情趣。景觀整體格局規劃4個景觀帶,即運河生態休閑景觀帶、藝術公園景觀帶、度假區景觀帶和主題街區景觀帶,景觀綠化系統以運河沿岸的景觀帶為主要景觀軸,另外以中草藥藝術公園觀光區、農業觀光區內的桑園、桃林、生態田園等為重心;運河沿岸設置水岸節點。綠化應采用當地特色的鄉土植物,并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充滿野趣。
(六)道路規劃設計
保證與對外交通接口順暢銜接,盡可能利用現狀道路,梳理道路線形和疏密等級,建立合理的道路網系統。將規劃路網中的層級明確,規劃道路紅線考慮自行車、徒步等鄉村體育休閑旅游項目的開展。區級公路和旅游公路,采用瀝青路面,路的兩側進行綠化,適當保留村內部分現有的土石路,以體現鄉土氣息。結合地形特點與空間布局考慮整體性與景觀性,并創造全部或部分人車分流的道路系統。
五、結語
歷史名鎮名村輻射村的旅游環境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的實現需要政府、村民、設計師的共同協作,立足名鎮名村的資源優勢,延續原有鄉村特色,堅守鄉村文化,打造極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環境,才能實現鄉村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