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桂+林展文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小學教學中,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對小學數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特點。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課前準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那么,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訂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二、將科學性和新穎性融入課堂教學
我們知道數學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它更是一種情感過程。對于這種情感教學我們要注意的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水果雨”的場景——讓不同類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等學生觀察以后,教師可以提問:“出現了哪幾種水果?各出現了幾個?你能記住嗎?誰有好的方法來幫助大家記清楚?”接著就很順利、迅速地引入了統計的內容。一方面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覺得課堂更富有情趣,從而讓他們有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無疑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注重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師生情感交流的加強。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其歡樂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使師生情感得以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到教師組織的課堂學習之中。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也應多多給予鼓勵。使他們有信心學得好。經常給予學生贊揚。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也能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2.巧設問題的情景,科學引導。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問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游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紅、小蘭兩人吃一個蛋糕,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創造性充分發揮,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設計好問題,激發思維,針對學生思考中的問題給以有的放矢地指導。
3、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動手實踐。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做,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鏡面對稱的特點時,可以讓學生自帶一面小鏡子。
首先讓學生照一照身邊的物體、數字、人在鏡子里的成像。這時會有學生發現“鏡子里的數字倒了。”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疑問繼續追問:“怎么樣倒了?是上下倒了還是左右倒了7”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很容易了解鏡面對稱的特點。
其次,讓學生在課后看鏡子里的數字或時間,運用兩次鏡子的成像將原像還原。這樣的動手實踐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重視課后與課堂的緊密銜接性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后聯系密切。課后復習能夠給學生以總結、探索、發展的空間。這樣不僅能鞏固和發展課堂所獲得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的教學往往分幾節課或分幾個學期來完成。這樣就更需要有意識地注意知識問的聯系和系統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課后分層作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后續保障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具有理解、鞏固、發展、深化、診斷、補救的功能。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既鍛煉了每個學生的意志力、責任心、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生的成就感。提高了課堂效率后,課堂的練習量已經很大,再過多地留一些重復性作業會讓學生厭煩,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導致厭學,那么,如何設計作業,使學生在不加重心理負擔的前提下又學好數學呢?筆者認為布置作業時教師不能搞簡單的機械重復的作業進行“題海戰”,而是要不拘泥形式地依據學生實際,根據學生能力水平的高低,用心地設計一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作業。平時,筆者常設計三個不同層次的作業(一是基礎型;二是提高型;三是拓展型),讓學生自己選擇類型來做。這樣的設計使不同類型的學生樂做、能做,往往還是多選、多做。分層作業既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又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了后續保障。
總之,教師的教法常常影響到學生的學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思維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學法指導能及時為學生注入靈活思維的活力。只要教師做有心人,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思維培養,并把這種訓練貫穿日常教學工作中,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是很明顯的。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思維方法,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運用有限數學知識去解決無限個數學問題,去感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快樂,這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所在,也是教師提高數學教學效率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