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君
〔摘 要〕民歌是我國幾千年文明流傳下來歷史悠久的聲樂藝術演唱形式,它深深地根植于我國廣闊的土地,并具有明顯的地域風格及特色。但是由于我國地域廣闊、風格多樣等特點,一直以來在民族唱法教學上存在著不同老師不同教學方法的情況,這不利于民族唱法教學的規范與發展。
〔關鍵詞〕聲區 音域 氣息
在民族聲樂教學領域中,我們發現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聲音問題,集中表現在氣息的運用、聲音的狀態、咬字吐字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這些聲音問題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解和掌握演唱技巧而造成的,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迅速地提高學生的演唱技能,讓學生明確民族聲樂教學的基本結構,熟練地掌握發聲技巧,控制聲音力度。
一、民族唱法教學中的基本結構
民歌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深深地扎根于社會和民間,具有濃郁的地域和民族色彩。隨著我國歷史發展、社會的變遷一路走到今天,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形式,
現今在民族唱法教學上,不斷地吸取美聲唱法的先進經驗與方法,結合我國地域的特點,逐漸形成了民族聲樂教學理論及教學方法。
(一)歌唱姿勢
歌唱者和器樂表演者一樣需要有好的樂器,器樂表演者需要挑選適合自己的樂器,而歌唱者的樂器就是自己的身體,要想發出美妙的聲音,需要將這件樂器調整到最佳的狀態,而身體作為歌唱的樂器要想調整到最佳狀態,首先就要注意歌唱的姿勢,找到聲音全身共振的感覺。
民族唱法非常注重演唱時的姿勢,自古以來保持著對歌唱姿勢的嚴格要求,如果歌唱姿勢不正確,不僅對歌唱者的形象有不好的影響,還會對歌聲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從歌唱的生理學角度來看,歌唱是在神經系統的指揮下,由全身的各個器官,尤其是各發聲器官協調一致完成的,只有保持良好的歌唱姿勢,才能發出美好的歌聲,以優美大方的形體姿態吸引、感染觀眾。
(二)歌唱氣息
優美動聽的歌聲離不開氣息的支持,字正腔圓也離不開氣息的巧妙安排和靈活運用。如果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合理的氣息,在唱歌中常會遇到喉頭凝重,聲音的柔韌性差,憋氣、提氣,聲音位置不到位,長音完成不好等問題。唱歌時不能熟練、靈活地控制氣息,就無法對聲音進行強弱的控制。因此歌聲的優劣與氣息的控制息息相關。
在實際歌唱中,吸氣的方法影響用氣的好壞,而用氣比吸氣更為復雜,更為重要,它直接影響歌唱的效果,其好壞決定于呼吸控制的能力。
歌唱呼吸的控制,主要有胸腹聯合式的深呼吸支點,呼氣肌群控制的氣息動力和吸氣肌群運動的阻抗相互制約而實現。用聞花的感覺吸氣,用吸氣的感覺唱歌,生動、形象地描敘了呼吸控制的表象。歌唱的呼吸控制,首先在于呼吸支點的建立。所謂呼吸支點,就是利用小腹收縮的力量,壓縮肺腑氣體而產生高強氣壓的支撐力。它能使胸腹游離的氣體得到很好的穩定與控制,并將小腹的呼吸支點、喉頭的聲帶觸點、頭腔的共鳴焦點連成一線,上下貫通,暢通無阻。使每一個音都有明顯的氣息支撐和較高的聲音位置,同時還緩解了喉頭的負擔,對聲帶起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二、擴展音域統一聲區
音域的擴展與聲區的統一在歌唱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質量。在歌唱中如果不能達到聲區統一,就會出現真假聲“打架”等現象,聲音技巧就不能完整到位,也就談不上用美的聲音效果去打動聽眾。因此,擴展音域與聲區的統一是聲樂學生始終追求的目標。
(一)歌唱聲區的劃分
要統一歌唱者的聲區,首先必須了解聲區的劃分。在歌唱中,常常把聲音分為三個聲區,即低聲區、中聲區和高聲區。在聲區的劃分上,通常把自然發聲的區域稱為中聲區,這個聲區的音域范圍不超過八度,不管男、女聲部在這個聲區都不需要使用特殊的技巧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唱出聲音。雖然不需要特殊的技巧,但是由于這個聲區承載著向上進入高音區、向下進入低音區的關鍵位置,因此這個聲區的訓練在同樣聲區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每一位初學者都是從這個聲區開始進行訓練,然后再練習逐漸向上經過換聲區進入高聲區,向下進入低聲區,因此,在中聲區打好基礎有利于向高聲區和低聲區擴展音域。但是,歌唱時不是孤立機械地去運用某一共鳴腔體,而是根據歌唱聲區的需要,有比例地運用,在不同的音區中,有機連貫地運用起來,使聽者覺察不到共鳴腔的變換,而只能聽到均勻而統一的聲音。
(二)擴展音域
高音不是天生的,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擁有3個或者4個甚至是5個8度的音域,而是后天的良好練習形成的。而音域擴展練習需要科學地、漸進地進行,不正確的音域擴展練習不但達不到擴展音域的目的,往往還會對學生的聲帶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傷。
音域擴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中聲區訓練為基礎,掌握基本的發聲方法,調節和鍛煉肌肉以適應歌唱技術的需要。無論哪一個聲部,都應該從中聲區開始訓練。練中聲區的音相對鞏固后再逐步擴大音域,要知道聲樂學習要從基礎入手,中聲區是歌唱嗓音發展的基礎,基礎必須打得扎實,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第二階段。在中聲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展音域,加強氣息與共鳴的配合訓練,練好過渡聲區(即換聲區的訓練),為進入頭聲區的訓練打好基礎。第二階段的練習是關鍵的一環,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也比較長,但千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氣,等這段音域鞏固后,再進入高聲區的練習。
第三階段。即高聲區的練習可以在比較鞏固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加強音量音高的訓練,進一步擴大音域,做較復雜的發聲練習。要特別注意高、中、低三個聲區的統一,音的過渡不要發生裂痕,重點是加強頭聲的訓練,獲取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從而達到統一聲區的目標,這樣我們歌唱發聲的樂器基本制造完畢,可以唱一般難度較大的歌曲了。
(三)統一聲區
統一聲區是指在高、中、低三個聲區,聲音的位置和音色要上下保持一致,不能一個聲區一種唱法,三個聲區三種唱法,否則便不是完美的歌唱。導致聲區不統一現象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就是說,歌唱者在技術尚不成熟時,可能導致聲區不統一;有的則是因為概念上的錯誤造成的。這兩種原因都可以通過練習予以解決。
首先是練習中聲區,因為中聲區是高聲區的基礎,是突破換聲區并進而統一各聲區的出發點。因此,我們平時要重點練習中聲區,只有將基礎聲區的聲音訓練得輕松、流暢、自如,才能再逐步擴展音域,使聲音逐漸過渡,達到聲區統一。
其次是高聲區的練習,每個人在學習歌唱時,唱到高聲區都會遇到困難,即便有些人的發聲器官先天具備優越條件,唱歌十分方便,也得通過學習,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與技能,才能唱得完美。
再次是低聲區的訓練,低聲區的訓練要延續高音區和中音區兩個聲區的位置來練習,演唱時要掛著哼鳴的感覺慢練。
總之統一聲區,就是將聲音位置、音色進行統一。在處理聲區過渡時要注重聲區的連續性,在聲區變化過程中要自然、流暢。
三、字聲結合,聲腔結合
聲音演唱雖然是通過聲音表達情感的,但由于歌聲中存在語言的因素,而語言有別與練聲時所采用的韻母,它是由聲母、韻母及音調同時作用產生的,這就造成了聲與字之間的不協調的現象。尤其是在民族唱法的教學過程中,因風格、地域的差異性,語言的發聲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民族唱法教學中要尤其注意聲與字、聲與腔的結合。
(一)字聲結合練習
漢語發音的特點是由聲、韻、調三個因素構成的,在民族唱法教學中,不但要強調單韻母的發聲練習,還需要對具有典型漢字發聲特征的字進行練習,如:懷來、灰堆、遙條、由求等漢語中復韻母的練習,這種復韻母在口腔中由兩個動作完成。通過字與聲的結合練習,掌握漢語發音與歌唱發聲的關系,達到聲音與文字的協調統一。
(二)聲與調結合練習
在民族唱法教學中,還應注意漢語發音中聲調的因素。練習聲音與聲調的結合,要做到不論那種聲調,對于不同的聲母、韻母,都必須在氣息的支撐下完成,這樣可以保持讀字時喉部的形狀,保持氣息的通暢。只有保持氣息的通暢,才能在各種韻母的轉換過程中保持連貫的聲音。
另外,民族唱法教學涉及到不同地方風格、不同曲種的歌曲,而這些歌曲具有顯著的地域色彩,因此在聲字、聲腔結合練習上要配以不同的地域性語言的練習,避免在演唱富有地域色彩風格作品時,出現聲音與作品風格不符的情況。
不可否認,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國歷史文化領域的寶貴財富,隨著西方音樂理論及音樂教學方法傳入我國,民族唱法的教學也逐步走向理論化、科學化,這雖然給我國民族唱法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科學性借鑒,但同時也改變了民族唱法傳承的模式。為了避免民族唱法教學最終被西洋音樂理論及教學方式所取代,廣大從事民族唱法學的工作者應該立足于民族唱法的傳承,借鑒西洋先進的音樂理論及教育方法,結合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的情況,完善民族唱法教學理論,在不丟失民族聲樂傳統的前提下,提升民族唱法教學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M],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出版
[3]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