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摘 要〕莫扎特1789年為女高音Louise Villeneuve所作的一首音樂會詠嘆調《我走向何方》作為研究對象,從而探討這首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在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
〔關鍵詞〕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 演唱 教學 研究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作為音樂史上罕見的天才作曲家,是18世紀歐洲音樂古典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眾多的聲樂作品創作中,音樂會詠嘆調(Concert aria)占有很大的份量,一共創作了56首。筆者選擇莫扎特的一首女高音聲部的音樂會詠嘆調《我走向何方》進行研究,對其創作背景、演唱分析、教學運用等進行研究探討。
一、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定義
“莫扎特創作了人們稱之為音樂會詠嘆調(Concert aria)的聲樂作品56首。其中大多數是為女高音譜寫的,女中音的僅一首,其余的分別為男高音和男低音寫的。莫扎特寫這些作品時并沒有用音樂會詠嘆調這一名稱,在他的作品目錄中列有專欄,總標題是:“Arias and Scenes for voice and Orchstra”(“詠嘆調和場景為人聲和樂隊”)。音樂會詠嘆調是后人給它們的稱謂。①”“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是歐洲聲樂史上一種獨立的聲樂作品樣式,它是用樂隊伴奏的獨唱曲目,大多數作為某一位特定的歌唱家在音樂會的演出曲或為了替換莫扎特自己作的或別的作曲家作的歌劇中的詠嘆調,多在音樂會上演出,其音樂本質是以戲劇性音樂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小型戲劇情節,多采用返始詠嘆調及回旋曲的音樂結構。②”
二、《我走向何方》的演唱分析
《我走向何方》(Vado,ma dove?)于1789年10月作于維也納,是莫扎特為Louise Villeneuve創作的三首詠嘆調的第三首。此曲原擬用來作為西班牙作曲家馬丁(Martin Y Soler)的喜劇《IL Burbero di Buon Cuore》(《好心的粗暴人》)中的插曲。其內容表達一位年輕女子Lucilla在戀愛中的一種困惑和自我憐憫的心緒。要唱好這首音樂會詠嘆調,需要注重細節,達到藝術再創造的高度。
(一)音色、力度的表現。莫扎特生活的年代是意大利歌劇和Bel Canto③盛行的年代,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產生也是順應了這種潮流。明亮、豐富、圓潤而又有金屬色彩、富于共鳴的特殊音質,是Bel Canto的特征之一。《我走向何方》在音色上基本也表現為Bel Canto的音色,在演唱中要表現曲中年輕女子的高貴氣質,音色明亮、圓潤、優美而抒情,要注意聲音圓潤結實和氣息的穩定沉著,聲音位置要盡可能的統一,音色不要太尖亮,才比較符合人物的形象。快板與慢板的音色要有對比,快板音色結實有力,聲音明亮且豐滿;慢板的旋律連貫、舒暢,在音色表現上要柔和圓潤、富有抒情性,表現作品優美的旋律線條。
在聲音力度的把握上,《我走向何方》開頭一段是暴風雨般的快板,表現出主人公的激烈情緒,她把痛苦和悲嘆訴之于冥冥蒼天,祈求神明的憐憫,似乎呼天無術。作曲家給出的力度記號是f(forte強),說明第一段需要強的聲音力度;第二段進入3/4拍小步舞曲式莊嚴的行板,人聲旋律非常優美、連貫,伴奏也給出柔和的三連音音型,作曲家標出的力度記號是p(piano微弱),這一段的聲音力度要比前段弱,唱得比前段緩和,以柔婉的語氣向戀人傾訴衷腸,表達內心的疑慮和不安。
(二)氣息的控制。演唱莫扎特的聲樂作品對氣息的控制,既不能缺乏必要的緊張度,又不能無節制地松弛,要做到柔中有力,力度中流暢,恰到好處而富有彈性。
《我走向何方》的演唱需要很好的氣息控制。全曲分快板部分和慢板部分,其中快板部分需要流動、靈活的氣息支持,增加聲音的動力感,使聲音在氣息流動的狀態下發出;慢板的部分都是較長的樂句,旋律柔和、優美,需要連貫、悠長的氣息支持,如剝繭抽絲般緩慢釋放,所有的音都在深呼吸支持點上穩定地延長聲音且保持同一力度,它們是緊密連在一起的,這就是連唱法。歌唱呼吸方法,首先要注意吸氣,切忌張大口猛吸,而要用鼻孔和上下齒間的縫隙同時吸氣。吸氣時,要注意吸得快、吸得深、吸得柔而輕,動作敏捷自然,使人聽不出半點聲息。其次在呼氣的時候,則必須在聲音延長的全過程中保持吸氣時的狀態,讓橫膈膜、腹肌的張力控制呼氣,使氣息出得慢,出得勻凈,出得平穩而舒暢。
兩段的起音的氣息控制有區別,第一部分要表現激烈情緒,起音需要硬起音。所謂硬起音,不是說聲音要硬,是指在發聲前聲門先閉合,然后用氣息奮力將聲門沖開,振動聲帶發聲,發聲時需注意字頭出來要敏捷且有彈性,咬字頭的勁沖破氣阻后,立即放松,使元音的豐滿、通暢不受影響,這樣發出的聲音音色結實、鏗鏘。第二部分要表現柔婉的語氣,需要用軟起音,軟起音是指起音時聲音的音質,要求發出的聲音柔軟流暢,聲帶閉合于氣息沖擊聲門的瞬間。起音的方法,主要要求把吸氣、放下喉頭、打開喉嚨、提起軟蓋等動作在同一剎那間完成,同時應使吸進的空氣立即通過緊閉的聲門,這樣發出的聲音才是干凈利落、穩定柔潤的。作品中還有較多的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處理聲音的漸強漸弱也主要依靠氣息來控制,而不是用喉部肌肉來調整音量變化。
二、《我走向何方》在教學中的作用
莫扎特的音樂會詠嘆調同他其他的一些藝術歌曲、歌劇選曲一樣,可以作為聲音訓練的很好的教材,對于有一定程度的學習西洋傳統唱法的學生來說,選擇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作為聲樂訓練教材是有幫助的。
(一)用作女高音、女次高的訓練曲目。《我走向何方》的旋律大部分都在中低音區域,可以用作女高音、女次高的訓練曲目及音樂會、考試曲目,有利于中低音聲區的鞏固。
唱好中低音聲區能幫助演唱者更好的演唱高聲區。“弗朗契斯科.蘭培爾蒂是意大利美聲學派在教學上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在學唱之初,先建立一個悅耳動聽的中聲區,不要過早地練最高或最低的幾個音,尤其是女高音和男高音。④”由此可見,只有打好中低音聲區的基礎再擴展音域,使聲區逐漸過渡,達到聲區的連接統一,才是最為可靠的步驟。用《我走向何方》這首作品作為訓練曲目,能幫助女高音、次女高建立堅實的中低音聲區,找到自己本質的音色,為擴展聲區做好準備。另外,女高音在中聲區與頭聲區之間的小字二組的e、f、g這些過渡音上容易出現困難,如出現聲音虛、破音等。這首作品多次出現過渡音,通過訓練,可幫助女高音保持音色的統一,慢慢就會做到從中聲區自然的過渡到高聲區。
(二)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演唱視角。雖然莫扎特的音樂會詠嘆調沒有他寫的歌劇詠嘆調那樣廣為流傳,但是,他的音樂會詠嘆調中豐富的內容、優美的旋律、合理的曲式結構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番藝術天地,可見莫扎特對這一體裁創作時的用心良苦。《我走向何方》是莫扎特的晚期作品,寫作手法比較成熟,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演唱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擴大演唱曲目的范圍,開闊自身的演唱視角,有利于聲樂學習上的進步。
結語
通過對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我走向何方》演唱技巧、教學價值等方面的分析,使我們重視把握作品的整體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并能夠加深我們對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了解和認識,希望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演唱和教學的研究向著更好更深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喻宜萱.喻宜萱聲樂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4:257.
②陳星.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定義探論[J].音樂藝術,2008,(3):117
③Bel Canto,即優美的歌唱,并兼有美麗的歌曲的含義。它不僅是一種發聲方法,還代表著一種演唱風格,一種聲樂學派,因之,通常又可譯作美聲唱法、美聲學派。喻宜萱. 喻宜萱聲樂藝術[M].華樂出版社,2004:102
④喻宜萱.喻宜萱聲樂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4:73
參考文獻:
[1]喻宜萱.喻宜萱聲樂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4
[2](德)多羅堤婭.雷昂哈特.莫扎特[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3]陳星.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定義探論[J].音樂藝術,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