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瑋
〔摘 要〕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很難達到市場的預期和需求,是困擾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一大問題。如何評價藝術教育當前的發展現狀?地域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促使高校藝術設計更好地融入地域特色文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從事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地域文化 藝術設計 傳承與思考
一、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現狀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學質量下降、教學內容千篇一律。在國際上,我國藝術設計的作品往往不敵歐美國家,這并不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藝術設計人才水平有限,也不是我們國家藝術人才的創作能力低下,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藝術設計和藝術創作先驗性地以西方文化為模板和依據,落腳到藝術設計教育,更需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地域文化。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地域文化,可以提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水平、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藝術創造力。[1]
二、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傳承地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當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存在問題
1.許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定位不清。專業定位對于學科的發展和專業水準的提升具有前提性和基礎性意義,然而,目前許多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在這方面卻做得很不夠,某些學校原本的資源就極其有限,而且傳統的優勢學科又占據了絕大部分教育資源。面對這樣的狀況,藝術設計專業除了向學校積極申請之外,還需要在專業定位上面對現實,選擇小班化教學的方式將有限資源極大化,提升學生個體的水平。[2]然而,偏偏是這些學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提出了不切實際的專業發展定位,招收大量學生,結果導致每個學生在四年時間里學到的知識十分有限。與此同時,一些教育資源稟賦較好,而且傳統上就是以藝術專業取勝的學校在對藝術設計專業進行定位的時候反而過于保守,導致優秀的師資條件被浪費。所以扭轉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定位不清的現象是藝術設計專業跨越式發展的前提。
2.教學方向、教學大綱以及教育內容高度同質。教學品質如何,教學成果怎樣,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教學內容的優劣??v觀目前我們國家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方向,教學大綱和教育內容,其實是較為科學合理的。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存在的問題不是教育內容不好,而是教育內容太雷同,甚至可以說一模一樣。在這個崇尚標準化的現代社會,一致性和可復制性是一個產業能夠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對于教育來說,這樣的律條并不適用。現在許多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就業困難,不是因為市場的需求不足,而是他們的同質性太高,每個人會的幾乎都一樣,拔尖人才或異質性人才處于稀缺狀態。
3.實踐教學相對缺位。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操作性非常強的專業,然而,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在教育過程中,基本以課堂教育和課本知識傳授為主,戶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比重不大。因為實踐的機會很少,所以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也很難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日常的實踐當中。
(二)地域文化是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寶藏
地域文化是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流與“財富寶藏”。縱觀世界藝術設計教育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凡是在藝術設計方面表現出色的國家和地區,無不充分吸收和借鑒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譬如,德國在二戰之后形成了所謂的“烏爾姆設計派”,他們為德國的藝術設計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也為二戰之后德國經濟的騰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二戰之后的德國百廢待興,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也為了和德國傳統的優勢產業做聯接,西德政府推出了藝術設計產業振興計劃。許多設計師和學者提出了結合德國本土文化特色,將理性原則和功利性原則與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相結合,從而催生出了所謂的“烏爾姆哲學”和“烏爾姆設計派”。[3]從此之后,德國在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尤其是前者)方面表現亮眼。我們國家在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也積極探索將傳統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專業相結合,雖然在某些特定的地區做出了成果,但就全國層面來看,還是存在許多的不足和缺陷。
三、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傳承地域文化的策略分析
(一)突出課程特色和辦學優勢
特色和異質性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需要著重考量的因素。在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借鑒和吸收當地特殊和地域文化,從而建立一套區別于其他地區高校的課程體系,形成自己的辦學優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有些省份高校開始這方面的探索,如廣東地區嶺南文化為代表的探索,以廣州美術學院為例,近年來在不斷探索將藝術設計專業和嶺南文化有機結合的路徑。[4]具體來說,包括了以下兩方面內容:
1、對老師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當地文化的精髓。廣州美術學院的教師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個地區,他們對于嶺南文化也許并不了解,但如果連教師都對地域文化一知半解,又何談培養學生的文化視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廣美的領導每學期都會邀請嶺南民間文化專家、本校及其他學校的文化學人前來講學,讓老師們加深對于當地文化的了解。與此同時,學院也經常安排老師赴嶺南各地區調研學習,在實踐中加深對于嶺南文化的感知和體認。
2、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等方面融入嶺南文化特色,將地域文化與專業課程優勢整合。嶺南文化源遠流長,與中原文化、江浙文化、西藏文化等一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百花齊放的局面。在融入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廣州美術學院開設了諸如“嶺南文化選修”、“嶺南畫派專題研究”、“民族文化與藝術設計”、“民族品牌設計與研究專題”以及“民族文化與室內設計”等等頗具特色的課程,讓學生在掌握一般設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在民族文化方面有所突破。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藝術設計專業比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和人文素養。如今,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學生通病就是“沒文化”。要將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相結合,需要有相當深厚的人文素養基礎。過去,藝術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重視技藝超過素養,把學生培養成了“匠人”?,F在,需要作出改變,在技藝傳輸的同時,更加注重用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涵養學生,將他們都培養成有具有高度人文素養的“藝人”。
為了提升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美術學院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強藝術理論和文化理論專業課程的比重。在各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培養方案中都會包括國內和國外藝術理論專題,但是這部分比重在過去太低了,不足以滿足培養具有人文情懷藝術設計師的要求。學院汲取了這一教訓,在大一、大二階段開設了多門相關必修課程,讓學生能夠進入藝術和人文的場域之中。第二,加強與當地特色文化的聯接。除了一般性的文藝理論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傳播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和體悟。為了達到這一點,學院每學期都會請校外的民間藝術研究者來校講學,讓學生知曉嶺南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內含價值。從2011年開始廣美每學期都會邀請嶺南美術、戲劇和工藝美術方面的民間學人來校講學,兼備理論與實務經驗的民間學人能給學生帶來不同于學校老師的知識和經驗。另外,一些具備民族文化知識基礎的老師,會開設專門的“民族文化與藝術設計專題研究”課程,并組織學生設計帶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
結語
總之,市場對于藝術設計的需求愈發高漲,就愈能推動藝術設計與相關學科教育的蓬勃發展,但在光鮮外表下,藝術設計教育同質性、低水平的狀況愈發嚴重,為此,必須從中華文化寶庫中尋找解決之道。在藝術設計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注重差異化、特質化發展道路是目前藝術設計教育問題的重要途徑。從目前一些高校的實踐來看,將地域文化融入設計教育,的確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助力其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向極鼎.地域文化:民族高校藝術設計的教育資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0)
[2]石鈞 趙曉彥.對高校創建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1)
[3]向極鼎.地域文化:民族高校藝術設計的教育資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0)
[4] 吳衛光.高永堅與廣州美術學院的設計教育[J].美術學報,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