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錦飛
人文素養通常與道德教育相關,但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身體,與傳統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盡相同的,前者主要在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而人文素養關乎學生的自我發展。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的過程中,不能缺失人文情懷的注入。社會需要更多的人文情懷,學生的成長發展也離不開人文素養,因而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學生人文素養的滲透至關重要,是提高學生道德情操,將來更好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步驟。因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點,與語文學科教育中的人文情懷密不可分。
一、挖掘教材,樹立人文素養的新理念
人文素養的滲透,是需要用教育來進行的,西方哲學認為,人文素養能使人最大限度的發展個人才能,它關乎對人的反思
[1]。樹立人文素養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對個人尊嚴的尊重,對個人價值的維護,個人命運的關切,具有普遍的自我關懷情節;第二、對真善美的追求,保持心靈完整性的追求;第三、道德與審美都是人的情感構造成分,人的道德情感要統一審美情感,而審美情感也不違背自然情感,人生活的宇宙是相互相成的,要確認人的地位,但也要對其他生命充滿敬畏和關懷。
人是人文素養的出發點,也是人文關懷的歸宿。“語文”代表著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精粹的某種聚合,而“教育”責是這種精粹的積極釋放和代代相傳,它所面對的是全部的教育個體。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目前語文學科的教育,要對教材的挖掘,樹立人文素養的新理念,就是對所有教育個體進行積極的人文精神重構。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學生的“識文斷字”的同時,更應加強學生人文情趣的提高,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學生的人格塑造。
二、回歸語文本色,滲透人文素養
1、教材教學注重展示作品中人文精神。高中遴選的課文,要用人文的眼光來欣賞每一篇課文。教師應該注重優化教學模式,嘗試用情感陶冶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帶入到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情景當中,讓學生在學習文字句式和文章段落的每一刻,都能汲取更多的人文精神養分,感受更多的人文美,從而更好更全面的了解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用情感陶冶的方式能有效地凈化高中學生的心靈。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會有不同的思想感情碰撞,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的情感變化,思想變化,做個積極的引導者,有效地豐富、修正學生思想和情感,最終獲得文化認同,生成高尚人格。教師的影響需要是潛移默化地進行,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人文熏陶。這需要做好課堂情景導入,如教學《大堪河――我的保姆》時,教師可以通過溫情朗誦導入課文,讓學生體驗詩歌中的款款深情。教學《祝福》時配首如泣如訴的《二泉吟》,加之教師深情解讀,以此能震撼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對黑暗社會的“憤恨”,對小人物苦難人生的“憐憫”。
2、課本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現代語文的教學,更依賴學生自身的社會積淀,而不能一味的進行知識灌輸,應把課本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從培養人的角度來進行語文角度,而人的培養,也是語文課程教學工作最終的目標[2]。大量的網絡文化、報刊雜志、圖書等,都需要語文教師的引導,攝取這些信息當中的人文養分,并擇取當下的時政熱點,讓學生從人文角度出發,進行深入探討,這對于滲透學生人文素養,積極而且有必要。
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情感態度、氣質性格、思想修養、心理品質在熏陶漸染中得到潛移默化的過程。比如:《小狗包弟》是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凝結了一切苦難的經驗,如何面對曾經的苦難,作為幸存者和后人應該持一種什么態度。作為老師,不僅應該幫助學生認識這段歷史,知道什么對、什么錯、為什么會錯,更要培養他們反對錯誤的勇氣和良心,培養他們對人類與和平的愛心。著重讓學生認識到,在發生如此慘絕人寰大屠殺的時候,即便是沒有親自參與,無動于衷、袖手旁觀實際上也是違反人性的,也是一種犯罪。 又例如在《祝福》一文當中,我們通過魯迅懷念童年點滴,也教導學生珍視現代友誼,特別是現在社會,很多人都躋身大城市潮流,對家人父母的關懷,友誼的缺失,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也能讓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更能理解某些群體的不易,讓學生更加敬重自己的父母,珍視當下的生活。
3、利用古文實現人文素養的滲透。古文、文言文等屬于高中語文教學當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古文我們會發現,我國古代教育當中,非常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統一,多數啟蒙類古文讀物不但具備優良的藝術文學性,同時其思想性也非常明顯。
例如,高中所要學習的《論語》、《孟子》等,此類型的文章普遍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多數文章本身短小精悍,更加方便記憶。最主要的是此類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內部所蘊含的思想較為強烈,可直接作為其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資源。
也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體驗文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氣息,讓學生通過聯想,真切感受課文語句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如教學《琵琶行》時,讓學生反復體驗“同是天涯論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引導學生以白居易的人生視角去感受詩人與琵琶女的相同之處,以此體驗白居易“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原因,從而理解詩歌的意境、主題美。教學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時,引導組織學生以課文為劇本進行話劇表演,在反復揣摩、體驗人物語言中,深刻理解哈姆雷特內心深處的的愛恨情仇,借此引導學生追求美好、善良的人性。如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體驗《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對于愛情的忠貞不二;《陳情表》中李密面對忠孝選擇時的兼顧情理。
在高中教材當中,多數古文都是以節選的形式來進行,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通常借助此類古文直接起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將在閱讀中充分感受到文章內容的人文精神,從而實現其人文素養的提升。
三、結語
人文素養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正確樹立,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這就需要逐步完善學生的審美觀,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素養本質,促使其以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去接受傳統語文課程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肖玉蓉. 基于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 華夏教師,2014,S1:89.
[2] 蔡琳. 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人文精神[J]. 學周刊,2016,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