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波
【摘要】 通過對本地通信網SDH網絡現狀進行分析,傳統SDH技術存在許多問題,已經不能夠滿足通信網絡的實際需求,ASON技術和傳統傳輸技術相比,具有眾多優勢,其在本地通信網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解決SDH技術的問題,更好的滿足本地通信網的功能需求。為了保證ASON技術在本地通信網中的應用效率,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保證本地通信網更加安全、可靠以及高效的運行。文章針對ASON技術在本地通信網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ASON技術 本地通信網 應用
一、前言
ASON,即自動交換光網絡,ASON技術和傳統SDH網絡相比,具有可靠性高、穩定性好、維護方便、可擴展性好等優勢,逐漸的取代傳統傳輸技術,被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本地通信網中。
值得注意的是,本地通信網在應用ASON技術時,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保證本地通信網更加安全、可靠以及高效的運行。因此,文章針對ASON技術在本地通信網中應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本地通信網SDH網絡現狀分析
通過對本地通信網SDH網絡現狀進行分析,SDH技術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可擴展性差,隨著本地通信網絡的快速發展,SDH網絡結構的延續建設性相對較差,并且通路的安排與使用不合理,新電路的維護難度相對較高,再加上設備升級擴展性相對較差,難以適應新業務、新技術的要求;
其二,可控性相對較差,因為設備招標、分期建設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許多設備廠商存在互聯現象,雖然不會對電路的開通造成影響,但是會影響通信網絡調度以及運維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對新業務的接入造成不良的影響,導致管理的時效性相對較低;
其三,可靠性較低,由于部分本體通信網結構安全性相對較差,部分關鍵板件存在安全問題,同步鏈路傳送設備鏈路設計不合理,影響同步質量,并且電路運行負荷分布不均勻,部分電路業務運行過于集中,導致本地通信網可靠性相對較低。
三、ASON技術在本地通信網中的應用優勢分析
ASON技術和傳統傳輸技術相比,其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ASON技術具有拓撲自動發現和資源自動發現功能,能夠對業務進行快速的處理,為網絡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便利;其二,ASON技術能夠適應多種廠商的業務需求,實現多種環境下的業務連接、控制以及快速回復,能夠有效的解決傳統設備無法互聯的問題;其三,傳統傳輸技術無法實現按照網絡需求進行寬帶的動態分配,ASON技術的應用,能夠按照動、需求進行寬帶分配,顯著的提高網絡資源的利用率;其四,傳統SDH網絡的保護方式主要包括子網連接保護、復用段保護以及通道保護等方式,而ASON技術不僅包括上述保護方式,還具有眾多恢復方案,能夠更好的滿足本地通信網的保護需求,按照不同的質量等級和層面,提供相應的保護方式和恢復方式;其五,ASON的網絡結構更加靈活,采用網狀組網方式,不僅能夠對網絡結構進行簡化,還能夠顯著的提高網絡的生存能力,有效的解決傳統傳輸技術可靠性低、時延長等問題。
四、ASON技術在本地通信網中應用的有效策略
1、遵循ASON網絡規劃原則。在建設ASON網絡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才能夠更好的滿足當前網絡的實際需求:其一,業務路由規劃,應該根據網絡架構確定相應的業務路徑,并且還應該考慮最短路徑、最大路由跳數限制以及最小寬帶等多種策略組合;其二,光纜路由規劃,根據各節點原則選擇相應的物理路由光纖,這樣能夠顯著的提高網絡運行的可靠性;其三,網絡結構規劃,現階段,最常采用的網絡結構包括分層網絡結構、多域網絡結構以及單域網絡結構,為了實現本地通信網的智能化發展,需要利用纖芯資源創建專門的MESH網絡,更好的滿足ASON控制平面功能。
2、本地通信網應用ASON 技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保證通信網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采用多種科學、有效的網絡規劃方法,對網絡拓撲結構進行完善,保證網絡拓撲結構能夠滿足智能光網絡發展的實際需求,這對于通信網的智能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通過加強ASON 網絡建設,能夠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通信網絡拓撲結構,顯著的提高業務保護性以及寬帶容量利用率,同時還能夠提高通信網運行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逐漸的推動通信網向智能化、大容量方向發展。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ASON 技術在本地通信網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解決傳統傳輸技術存在的各種弊端,逐漸的實現通信網向智能化傳輸方向發展,同時,為了保證ASON 技術能夠充分的額發揮自身的作用,就需要采取多樣化、有效的應用策略,不斷的改善通信網的拓撲結構,顯著的提高通信網業務的安全性,為智能通信網絡的建設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張亮.ASON 技術在電力通信網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13,(21):80-81.
[2]李舒.ASON 技術在電力通信專網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新通信,2012,(11):78-79.
[3]李舒婷.ASON 技術在電力通信的應用探究[J].信息通信,2012,(6):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