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新聞真實性是新聞的核心和靈魂,是新聞實踐活動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但是近年來新聞業內外的種種現象表明新聞真實性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新聞不是不真實,而是受眾不相信。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更多復雜的"不可抗力",甚至成為新聞從業者的習以為常的套路和范式:新聞"框架"現象使新聞無法擺脫偏見、新聞寫作直接引語的缺失等等,都是造成新聞可信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新聞工作者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時代的記錄者和先進文化的生產傳播者。新聞工作者面對的是百萬讀者和社會生態,應當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力求寫出無愧于生活、無愧于時代的一流作品。媒體人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堅持返璞歸真寫新聞,堅持寫真實、真切、真情、可信的新聞。
關鍵詞:新聞報道;真實可信;服務社會
泱泱大國,每個人都是時代的建設者。新聞工作者于時代建設而言,尤為重要。他們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時代的記錄者和先進文化的生產傳播者。實現“中國夢”,需要新聞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本文旨在呼吁媒體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堅持返璞歸真寫新聞,寫真實、真切、真情的新聞。如何做到新聞報道的真實可信,應從以下幾點闡述。
一、要樹立正確的新聞理念
1、立足新聞生產的專業性。媒體應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形成健康的文風觀。在改進文風的過程中,應把握定位,立足新聞生產的專業性,實現視角、語態的轉換。既要“貼近”,同時,不能為了“貼近”而片面“迎合”,要把握應有的基調和格調,在緊跟時代的同時更要有引領時代的追求。
2、尊重新聞規律。尊重新聞規律,從規律中求實效。這就需要媒體直面問題,理性看待,理性表達,深入研究新時期的輿論生態,積極回應輿論關切,提升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比如,媒體應有更多直面復雜問題的選題,展示中國社會的復雜性,而非簡單化地報道好人好事、揭露壞現象。
2013年5月14日,《楚天都市報》在A09版發表了楚天評論《反思“攜幼女開房”不能止于個案》。此文筆鋒直指校長、教師、官員、政府職員這些本該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職業,控訴犯罪者令人發指的行徑。作者更強調,“深入剖析這樣的個案,但是絕不能止于將犯罪者繩之于法,而是要找到這背后的學校管理體制、法律制度等等的漏洞”。文末,作者更以強烈的悲憫之心發出反問:“這樣的慘烈的悲劇,還要發生多少,才能觸動相關部門的心?”這則評論反映了新聞工作者直社會問題的責任感和良好的知識修養。
更有2013年6月6日《楚天都市報》 A18版楚天評論《誰在縱容“臨時工”的暴戾》,愈加發人深省。作者連用三個反問(既然把臨時工推到了執法前線,那么在聘用選任時,是不是應該更慎重一些?如果“臨時工”們原本就品行不端,那么為何他們能出現在城管隊伍?如果“臨時工”們原本并非惡人,那么是否城管之權使他們變得暴戾?)深刻地揭露了該城管局敷衍推諉的惡劣本質。文末又提出了“徹底限制法定人員的執法權”的解決辦法。此評論短小精悍、文筆犀利、一針見血,表現了記者對時弊的深刻觀察以及優秀的新聞專業素養。
二、報道內容要更加傾斜民生,更加務實
1、增加民生新聞報道。一是要從量上加大對民生問題的報道與關注,逐步減少政治性新聞和會議新聞等內容;二是要在報紙的頭版、電視新聞的頭條等重要的位置刊登民生新聞。央視《新聞聯播》自2013年起,先后增加了“新春走基層在崗位上”和“新春走基層溫暖”等專題欄目,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內容真實飽滿具有感染力;對于特別值得關注的民生問題,專門設立話題報道,給予特別關注,如1月20日播出的三條“關注菜價上漲”消息和1月25日播出的“聚焦農民工討薪難”等報道。
據統計,2013年2月期間,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約428條視頻消息中,有將近116條從平民視角給予報道的民生新聞,約占總數的27%。
紙質媒體中,《人民日報》等也在內容和版面上做出了調整,加大民生新聞的報道,逐步減少領導人的政治新聞和會議新聞,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基層,關注當下最為熱點的民生話題,關注老百姓的當前困惑等。其分別開設了相應的專欄,包括《民生調查》《評論》《連線基層》專版,《最美中國——尋找中國最美鄉村》系列報道,推出“十八大精神在基層”“新春走基層”等專欄報道,記者親歷一線進行體驗,從百姓視角報道基層萬象,圖文并茂。內容上傾斜于民生,無疑讓人民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從人民身上挖掘故事,更加有利于贏得老百姓對于新聞報道的接受、認同和喜愛。
2、增加服務性報道,直接解決群眾所需。例如,《北京青年報》在3月16日的“兩會”特刊中,利用兩個通版,通過通俗的語言和清晰的圖表,為讀者詳細解釋了總理、國務院、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職責和構成等問題。對于廣大讀者來說,這樣的信息不僅能夠幫助其更好地了解關于國家各部門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輔助其更好地閱讀。
通過增加服務性內容,直接將新聞報道的出發點落在為群眾解決某一生活困難實事上,為其生活提供各種便利和服務,這正是群眾喜歡并愿意接受的內容。
3、增加調查性報道,用事實說話。2013年3月19日,《人民日報》在第6版刊登了題為《解析“死豬漂浮”疑團》的調查性報道,是針對近期上海市政府所通報的已打撈上萬頭死豬的新聞事件所展開的報道,記者通過實地采訪、調查,圍繞公眾的質疑點,對這一公共事件的發生原因、過程以及目前所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調查。調查所得的生動、權威、具體的信息,既能滿足讀者對于熱點問題的知曉欲望,也有助于反映現實,總結經驗教訓。
三、加強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互動,不斷地創新報道方式
新興媒體快速發展并逐漸躋身主流媒體,對傳統新聞信息發布方式形成新的挑戰。改文風還要積極運用新的采訪工具和手段,在新的傳播平臺贏得主動。在張寶金先進事跡報道中,新華社通過網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渠道,以網絡專題、視頻專題、微電影、手機、電視等報道手段進行了多維度、立體式報道。新華網還率先在網絡媒體界將直播訪談間“搬”到農村開展在線訪談活動。報道手段的創新,使典型人物報道更加入腦、入心。在“最美媽媽”吳菊萍報道中,新華社首次引入動漫視頻現場情景還原、新媒體客戶端展示等多種手段,適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受眾的不同需求,取得明顯效果。
四、解決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缺失虛假新聞讓人深惡痛絕,它是新聞工作者的恥辱,是新聞工作當中的一顆毒瘤,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堅決的遵守職業道德,杜絕虛假新聞的出現。
解決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缺失的問題,不僅取決于國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與發展,更重要的是從新聞工作者自身找問題,從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業務素質和道德修養方面著手,尋找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減少、杜絕虛假新聞的出現。從職業道德修養的角度看,要防止虛假新聞的產生,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新聞從業者的道德修養。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不弄虛作假,不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捏造、歪曲事實。力求全面看問題,防止主觀性、片面性,努力做到從總體上、本質上把握真實性。要做到敢于說真話,敢于堅持真理,關鍵在于要有一種政治勇氣,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要有一種一往無前的行動決心,要不怕邪,不怕壓,不怕舍棄個人的一切。
2、加強法律意識,防止新聞侵權。由于法制觀念淡薄,導致出現虛假新聞的情況也很常見,其危害也很大,也是最應該避免的。因此,新聞工作者勢必要掌握好一種尺度,盡量避免在新聞報道中出現違反法律、法規現象。同時,要自覺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在法律范圍之內進行工作。對那些確實由于新聞報道失實造成侵權、毀譽及其它惡劣影響的,新聞媒介及新聞工作者應當主動承擔責任,并及時承認錯誤,做出更正。制止虛假新聞的產生和傳播,應該從運用法律、規章等強制手段同提高新聞從業者自身素質兩個層面上共同著手,雙管齊下,才能真正讓虛假新聞遠離媒體,遠離社會!
五、新聞工作者要有優秀的人文素養,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1、新聞工作者應首先具備悲天憫人的情懷,幫助他人,同情弱者。央視記者張小嫻在采訪四川蘆山地震時,親耳聽到當地居民說為了家里的幾十斤大米要在回到余震不斷的家,她淚灑當場,掩面哭泣。這種充滿人性光輝的精神令人感動。
2013年6月3日《楚天時報》A03版《黃青山老人回家了》一文,記者羅琴通過報道86歲老人獨居山林10余年的艱苦生活使其得到兒子的贍養和社會各界的幫助。記者手記更令人感動,題為《從今天起,讓老人不再孤單》。手記中這樣寫著:“如今讓人欣慰的事,60歲的黃國民和50歲的黃國富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不管過去是什么原因產生隔閡,他們決定今后好好孝順父親,讓老人安享晚年。所以讓所有的指責化成愛的力量,愿黃青山老人能老有所依,一家人從前的恩怨一筆勾銷,讓孝順代代相傳,一家人和和美美。”該報道因為飽含人性,充滿真情,所以感人至深。在6月4日的后續報道中,記者以《對于回家后的生活,86歲的黃青山老人說——“非常滿意你,不會再回山上了”》為題,報道了老人下山后的生活。記者寫道:“我心里的石頭落地了。”寥寥數語,展現了一個以關懷他人、同情弱者為己任的媒體人形象。她是值得尊敬和學習的榜樣。
2、新聞工作者要以強烈的是非之心懲惡揚善,傳遞社會正能量。《楚天都市報》自2013年5月23日策劃推出了《助殘“犟媽”堅守良心》大型系列報道,高度頌揚了易勤傾家助殘、憑良心辦廠的事跡。至6月3日,共刊發17版,3萬余字的報道,配發圖片余幅,系列評論4篇,用鮮活的事例、動情的文字,全方位地展現了助殘犟媽的良心堅守和金額心路歷程,富于感染力地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新華網、鳳凰網、新浪網、騰訊網等100家門戶網站紛紛轉載該報報道,數萬網友跟帖盛贊“犟媽”,稱她“犟出了武漢人精神”。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對“犟媽”事跡予以高度關注。隨著多家媒體的跟進關注,助殘“犟媽”成為堅守大愛、堅守良心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市民被易勤的那股犟勁,她對員工表現出的母愛、多年來始終堅持憑良心辦廠的事跡所感動。總之,媒體人,是以筆為犁的建設者。我很驕傲即將成為其中的一員。我們的心中,堅守著社會建設者的共同角色,承擔著跨越發展的共同責任,憧憬著繁榮富強的中國夢。那是以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個人奮斗之夢,那是以汗水推動社會發的繁榮富強之夢,那是以青春奉獻祖國的民族復興之夢。
我們作為新聞工作者,筆頭千斤重,面對的是百萬讀者和社會生態,應當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力求寫出無愧于生活、無愧于時代的一流作品。我們對于每一次采訪,每一件作品,都要努力在努力,認真在認真,力求不留遺憾寫出精品。
參考文獻
[1] 主流媒體“改文風”新聞報道創新實踐探析.彭艷嬌.2013.5.8.
[2] 當前文風存在問題及改進對策.新華網.2013.6.9.
[3] 返璞歸真寫新聞.淺談新媒體下改進報道文風.
[4] 媒體人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楚天都市報]2013.5.28.
[5] 鄭保衛.呼喚新聞良知杜絕虛假新聞——淺談虛假新聞與道德誤區.新聞界.2001(2).
[6] 劉娜娜.虛假新聞折射新聞職業道德——加強新聞職業道德之我見.攀登.(雙月刊)2008年第27卷(總第161期)203.
[7] 孫慧,周啟超.鏟除虛假新聞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原因探.新聞前哨.(11)2005.11.2.
[8] 郭康麗.請珍惜新聞報道的生命[J].新聞采編,1997(1).
[9] 劉承軍.抓典型“四忌”[J].冶金政工研究,1997(2).
[10] 田睿.新聞寫作中的形象描寫[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1).
[11] 別前鴻.數據的準確度事關媒體公信力---以引江濟漢工程應急通水報道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