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希慰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水平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生的作業環節也一度升溫,廣大數學教師對作業的設計作了深入的探討,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作業美容”“作業超市”“快樂作業”等,但還是很多作業忽視對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關注,學生僅僅是在為做題而做題。而“課外作業活動化的設計”是相對于傳統作業而提出的一種觀念,它重在培養所有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態度,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體驗智力活動的歡樂,感受數學學科的趣味,走出一條適合小學數學課外作業的新道路。
關鍵詞:課外作業;活動化;設計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作業不再是單純為掌握知識和技能而設置的練習,而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發展得更好。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導下,設計形式多樣,內容現實有趣、又富有探索與思考的作業呢?
一、作業現狀的解剖:一次問卷調查的反思
1、就當前的作業現狀而言,關注作業內容與形式變革的有很多,而關注學生需要以體現作業的價值卻很少。為此,經過調查、實踐與反思,本著新課程提倡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并重。對現有的作業進入了深層次的反思,覺得新課程下的作業應該以學生生活的豐富多彩為基礎,關注學生精神成長的多渠道,著眼于課程發展的新趨勢,設計活動化的課外作業,因此對學生和家長就作業的看法進行了一次調查分析。
2、對調查結果的反思.從調查問卷中不難看出,學生、家長對于現有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存在著不滿意的現象,其表現在:
學生對于作業,總是處于被動接受任務的境地。學生必須嚴格地按照教師所作的規定完成作業,沒有選擇權。而在這樣單調乏味的作業面前,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勞,并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和反感,從而使作業成為了一種呆板的機械訓練。
家長們對于孩子的期望是越來越高,對孩子機械的背誦口訣,默寫,做大量的口算作業等等這樣原本常規的作業,大多持的是反對票。家長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樣單一形式的作業中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和思維,不利于孩子自我認識,自我潛能的發展。
教師在作業中迷茫,自己布置大量的作業也是為了強化教學效果,但學生怎么反而不接受呢?那到底怎樣的作業是適合他們,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的完成作業,又能達到鞏固基礎知識與學生能力的發展,而這樣的作業存在嗎?
反思以往的教學過程,學生的數學作業形式總是很單一,書面筆算作業占大部分,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類作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這單一的形式使學生厭煩,教師頭痛,應試訓練色彩濃厚,失去了作業發揮創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也談不上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據此,我覺得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傳統作業型式已不適合學生的需求,而必須對作業設計的方式和方法作改革,使它成為學生張揚個性又一個舞臺。
二、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課外作業活動化的設計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活動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喜歡的作業,豐富他們的生活,展示他們的個性,使學生在學習的舞臺上,都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表演者。
1、設計作業要注意:(1)多樣性。作業在設時應采用多樣的形式(如圖片、游戲、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呈現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2)開放性。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又要兼顧到學生的學習特點,承認學生間存在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最終達到“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目的”。(3)激勵性。作業的過程是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應使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問題解決后所帶來的成功體驗,逐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使學生時刻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4)合作性。針對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作業,激活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情感,引領學生互動學習。而多布置合作性作業,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5)人文性。要使學生感到作業是自己的需要,不是教師強加給他的作業。
2、課外作業的布置形式。課外作業的布置,不能毫無選擇地照搬課本的課后練習,教師要有目的、有選擇、有改變、創造性地使用。要根據學生的實情、學情,讓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自己能行”;學生有差異,要區分對待,“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使學生在做經過精心設計與安排的作業時,不僅能夠積極地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創造性思維能夠得到培養和發展。(1)趣味性作業——增加作業的趣味性,使學生樂學樂做。作業設計時,我們在新鮮、有趣、輕松的練習活動中,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探索、創新,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這些作業一改以往單一、枯燥的作業形式,賦予一定的情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具有一定的視覺享受。(2)操作性作業——在自己積極、主動的操作活動中提升思考,獲得發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3)綜合性作業——注意新舊知識的綜合運用,做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使作業成為溝通書本知識和學生實際生活的橋梁。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證明,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思想和方法,在其他學科都可以看到數學知識的應用。(4)開放性作業——開拓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靈活性、創造性。開放性作業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綜合性、探究性強的問題,讓學生在“多種解法”或“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留給學生創新、發現的余地,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誠然,我們的作業多一點趣味性,多一點開放性,多一點實踐操作,的確能讓學生以更大的熱情去對代它,學生也會多途徑、積極地去探索。作為教師,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張開智慧的翅膀,盡情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才能,使數學作業成為他們放飛潛能的天空,從而賦予數學作業生命的色彩。
參考文獻
[1] 鄭俊選.“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
[2] 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
[3] "小學數學教育",2006.7-8.、第11,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