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王晶
目的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8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1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護理, 比較分析兩組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前, 兩組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的運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1例肌肉萎縮,1例肌體腫脹, 并發癥發生率為4.88%;對照組出現3例關節活動受限, 3例肌體腫脹, 2例肌肉萎縮,并發癥發生率為19.5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00, P<0.05)。結論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具有良好效果, 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臨床可以推廣使用。
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臨床價值
腦卒中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比較高, 患者發病后會有運動障礙, 嚴重患者可能會死亡[1]。現在臨床治療水平越來越高, 因為缺乏高效護理措施導致了各種問題發生, 此次就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 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1例。對照組中男20例, 女21例, 平均年齡(70.3±3.6)歲。對照組中男22例, 女19例, 平均年齡(69.8±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 記錄身體功能指標, 使用藥物降壓降糖治療, 指導患者飲食。
1. 2. 2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患者會有肢體偏癱表現, 為患者提供心理疏導, 與患者溝通, 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 鼓勵患者積極治療;②生活能力護理:指導患者穿衣就餐, 鼓勵患者接受生活練習;③運動功能護理:調整患者體位, 指導患者接受運動。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1. 3. 1 A D L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 D L評分評定, 總分為100分, 得分越高, 生活能力越高。良為>60分, 基本自理生活;中度殘疾為40~60分, 生活需要幫助;重度殘疾為20~39分, 生活依賴顯著。
1. 3. 2 運動能力評分 運動能力采用F u g l-M e y e r 量表評定,分值設定為0~100 分, 分值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2]。
1. 3. 3 并發癥 包括肌肉萎縮、肌體腫脹、關節活動受限。
1. 4 統計學方法采用S P S 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A D L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前A D L評分為(30.41±6.82)分, 護理后為(62.97±10.89)分;對照組護理前A D L評分為(32.18±7.25)分, 護理后為(45.39±9.22)分。護理前, 兩組A D 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A D L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運動能力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前運動能力評分為(2.0±0.5)分, 護理后為(4.7±0.7)分;對照組護理前運動能力評分為(2.0±0.4)分, 護理后為(3.2±0.4)分。護理前,兩組運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運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肌肉萎縮,1例肌體腫脹, 并發癥發生率為4.88%;對照組出現3例關節活動受限, 3例肌體腫脹, 2例肌肉萎縮, 并發癥發生率為19.5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100, P<0.05)。
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 老年患者發病率高, 因為多種因素導致其發病, 患者腦動脈閉塞或狹窄, 使血液循環產生障礙[3-5]。根據研究顯示[6], 腦卒中患者的殘疾率大約為75%,患者接受常規治療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雖然可以緩解癥狀,但是傷殘率比較高, 此次作者就早期康復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在腦卒中偏癱護理中的臨床效果進行了研究分析。早期康復護理是對患者的功能恢復進行護理的方式, 主要內容有心理護理、運動護理、生活能力護理等[7-9]。對患者提供肢體訓練、生活能力訓練, 消除患者的運動障礙。早期康復護理需要長期執行, 通過不間斷的訓練來提升護理效果。在鄭阿娟等[10]的研究中, 全程使用了該護理方式, 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顯著改善, 并發癥發生率大幅下降, 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 兩組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的運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1例肌肉萎縮, 1例肌體腫脹, 并發癥發生率為4.88%;對照組出現3例關節活動受限, 3例肌體腫脹, 2例肌肉萎縮, 并發癥發生率為19.5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100, P<0.05)。
綜上所述, 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具有良好效果, 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臨床可以推廣使用。
[1] 盧丹丹, 張少茹, 周紅艷. 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干預效果的研究.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15, 28(2):150-152.
[2] 王清芬, 張佩霞.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影響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4):269-270.
[3] 喻艷.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保健營養月刊, 2012, 22(16):3254.
[4] 歐劍凡, 鄭劍聰, 李繼香, 等.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長治醫學院學報, 2013, 27(4):304-306.
[5] 路秀清. 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中國實用醫藥, 2014, 6(28):1674-1675.
[6] 王慧英, 劉榮榮. 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觀察.中華全科醫學, 2015, 13(5):845-846.
[7] 許鳳蓮, 葉蘭芬.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吉林醫學, 2013, 34(1):163-164.
[8] 王瑞蓮.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10):214-215.
[9] 陳紅, 劉小玲. 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觀察.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70):267-268.
[10] 鄭阿娟, 楊瑛. 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效果.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12):2724-2726.
Effect observation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WANG Jing. Xingcheng Liaohe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 Xingcheng 125100, China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MethodsA total of 82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Before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DL) score (P>0.05). After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ADL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fter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motor ability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1 case of muscle atrophy, 1 case of body swelling,wit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4.88%,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3 cases of limited joint activity and 2 cases of muscle atrophy, wit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19.51%.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100, P<0.05).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ovides better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an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t can be promoted and used in clinic.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Clinical valu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078
125100 遼寧省興城市遼河石油勘探局康復醫院
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