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會蓉 鄧艷麗
剖宮產術中出血臨床治療分析
尹會蓉 鄧艷麗
目的 探討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止血方案。方法 76例剖宮產術中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止血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33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患者接受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及宮腔紗布填塞, 觀察組患者接受子宮背帶式縫合術, 對兩組患者止血有效率及出血量、子宮切除發生率進行觀察。結果 治療后對照組止血有效率為84.8%(28/33), 觀察組止血有效率為97.7%(42/43), 兩組止血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896.23±185.47)ml, 顯著多于觀察組患者的(549.82±132.51)ml(P<0.05)。觀察組患者蘇醒時間為(4.52±1.05)h, 對照組患者蘇醒時間為(9.23±1.56)h,觀察組患者蘇醒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無子宮切除患者, 對照組有3例患者需要進行子宮全切, 切除率為9.1%(3/33), 兩組患者子宮切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剖宮產術中出血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能減少出血量, 及時控制出血, 對降低子宮切除率具有積極作用, 值得推廣。
剖宮產;背帶式縫合術;術中出血;子宮切除率
近年來, 產科剖宮產比例大大增加, 最高地區能達到55%以上[1], 術中出血是剖宮產常見并發癥, 具有較高危險性, 是導致子宮切除的主要原因, 也嚴重威脅產婦生命安全。研究指出[2], 有效的止血方案可以降低子宮切除率和產婦死亡率。本文通過對比分析, 探討了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止血方案, 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76例剖宮產術中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止血方案分為對照組(33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年齡20~36歲, 平均年齡(28.5±3.2)歲;初產婦17例, 經產婦16例。觀察組年齡21~38歲, 平均年齡(29.1±3.8)歲;初產婦24例, 經產婦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20歲;剖宮產手術指征明確;術中出血量≥500 ml;術中出血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患者知情同意;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子宮及其附件合并癥患者;嚴重妊娠并發癥患者;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病歷資料不全者。
1. 2 方法 兩組患者術中均采用常規止血治療, 對患者采用縮宮素20 U加乳酸鈉林格液500 ml靜脈滴注, 在產婦子宮出血部位用熱鹽水壓迫并按摩, 觀察止血效果。對照組在止血效果不佳后采用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 將子宮托起,采用1號無創傷縫合線, 由前向后, 距子宮側緣2~3 cm處向后穿過肌層出針, 再由后向前穿過闊韌帶無血管區, 出針打結, 對另一側子宮動脈上行支進行結扎時采用相同步驟, 并給予宮腔紗布填塞, 選擇經甲硝唑浸濕后的消毒紗布, 自宮腔底部逐層向下緊密填充。觀察組在常規止血治療無效后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 將產婦子宮拖出腹腔, 按壓宮體, 觀察出血情況, 用紗布墊清除宮內積血, 在子宮切口邊緣約3 cm處用0號可吸收縫合線從子宮中部向子宮底部垂直縫合, 貫穿整個子宮下段, 從相應切口出針, 至子宮呈橢圓形, 觀察子宮出血情況, 最后進行切口縫合。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止血效果:活動性出血停止, 未見再次出血提示止血有效。以體積測量與紗布稱重法對術中出血量予以測定, 記錄患者蘇醒時間及子宮切除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對照組止血有效率為84.8%(28/33), 觀察組止血有效率為97.7%(42/43), 兩組止血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2, P<0.05)。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896.23±185.47)ml,顯著多于觀察組患者的(549.82±132.51)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497, P<0.05)。觀察組患者蘇醒時間為(4.52±1.05)h, 對照組患者蘇醒時間為(9.23±1.56)h, 觀察組患者蘇醒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5.711, P<0.05)。采用止血方案依然達不到止血效果需對患者行子宮全切手術,觀察組無子宮切除患者, 對照組有3例患者需要進行子宮全切, 切除率為9.1%(3/33), 兩組患者子宮切除切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 P<0.05)。
剖宮產術中出血是剖宮產術常見并發癥, 傳統治療一般采用藥物止血, 無效后需行外科手術止血, 部分患者甚至需實施子宮全切手術, 導致女性喪失生育能力。據文獻報道稱[3],術中出血是造成產婦死亡主要原因, 其病因包括胎盤因素、凝血功能障礙、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損傷等, 其中子宮收縮乏力因素占70%以上, 是造成術中出血的重要因素。選擇有效止血方案, 對降低患者子宮切除率及死亡率至關重要。目前, 臨床常用止血方案包括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宮腔紗布填塞、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等, 本文主要探討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宮腔紗布填塞、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兩種止血方案對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治療效果。
傳統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及宮腔紗布填塞進行止血, 能夠對剖宮產術中出血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但是操作復雜, 對醫護人員要求高, 花費時間長, 宮腔紗布填塞也容易引發宮內感染, 具有明顯缺陷。國內多項研究表明[4,5],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術中出血有非常顯著的療效。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通過機械手段使子宮縮小, 血流凝成血塊從而達到止血目的, 改善因宮縮乏力造成的出血。且該方法操作過程簡單, 方便, 且采用可吸收縫合線, 避免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需要器械簡單, 醫療成本低[6,7]。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止血治療上明顯優于傳統止血方案, 本文通過對比研究發現, 觀察組患者止血有效率高達97.7%,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4.8%;觀察組出血量也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結果同國內先關文獻報道相符[8-10]。觀察組患者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提示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促進患者恢復、改善患者預后方面具有優勢。在采用止血治療后, 患者出血情況若未得到改善, 則需要進行進一步手術治療, 對子宮進行全切。本研究中, 觀察組中無患者進行子宮切除, 對照組有3例患者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 兩組子宮切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有意義(P<0.05), 提示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能快速有效地進行止血, 從而降低子宮切除率,對保留女性生育功能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能有效控制剖宮產術中出血, 效果確切, 可降低子宮切除率, 具有較高臨床價值。但本研究未對患者術后并發癥等指標予以觀察, 且樣本量較小,結果還需進一步探討。
[1] 毛銀花, 沈燕華, 張耀飛. 提高剖宮產術中出血搶救成功率的研究. 中國急救醫學, 2015, 35(s2):176-177.
[2] 肖雪蓮, 韋枝紅. 不同方法應用于剖宮產術中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患者中的效果對比. 中國性科學, 2016, 25(6):126-128.
[3] 王娟.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效果. 中國醫藥導報, 2016, 13(15):124-126.
[4] 劉海意, 林星光, 烏劍利, 等. 子宮下段多方位螺旋式縫合成形術在兇險性前置胎盤手術中的應用.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6, 51(10):754-758.
[5] 魏巖, 汪俊麗. 改良B-Lynch縫合術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出血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探討. 現代儀器與醫療, 2015, 21(3):46-48.
[6] 李莉, 謝愛延, 朱亞玲, 等. 剖宮產術中出血臨床治療分析.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5(1):104-105.
[7] 付俊明. 剖腹產術中出血臨床治療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1):92-93.
[8] 栗樹臖. 剖腹產術中出血臨床治療分析. 母嬰世界, 2015(4): 54-55.
[9] 李春梅, 張明豫, 賈怡, 等. 剖宮產術中出血562例臨床治療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07, 22(4):452-453.
[10] 張亞華, 李永勝. 剖宮產術中出血150例臨床治療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3(17):1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5.038
2017-06-07]
435300 湖北省蘄春縣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