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艷
頸2、3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聯合神經阻滯在頸源性頭痛患者中的應用
王延艷
目的 探析對頸源性頭痛患者予以頸2、3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聯合神經阻滯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82例頸源性頭痛患者,按照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1例。對照組實施頸2、3背根神經節阻滯治療,研究組實施頸2、3背根神經節阻滯聯合脈沖射頻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2.68%,高于對照組的75.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前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為(6.6±0.5)分,治療1個月后為(4.2±0.5)分,治療3個月后為(3.9±0.7)分,治療6個月后為(3.7±0.4)分。研究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為(6.4±0.5)分,治療1個月后為(4.0±0.5)分,治療3個月后為(1.9±0.3)分,治療6個月后為(1.5±0.4)分。兩組治療前與治療1個月后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6個月后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頸源性頭痛患者予以頸2、3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聯合神經阻滯治療,其療效明顯優于單一治療效果,能使患者的頭痛病癥得到改善。
頸2、3背根神經節;神經阻滯;頸源性頭痛;脈沖射頻
頸源性頭痛在內科疾病中屬于臨床常見病癥,此病癥形成的機制有機械性壓迫、炎癥和組織缺氧缺血等,易引發患者出現疼痛、酸痛感及悶脹等癥狀[1]。在以往的臨床治療中,醫護人員多采用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傳統方法,但所取得效果并不理想[2]。伴隨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對頸源性頭痛患者實施脈沖射頻和神經阻滯治療,其效果相對較好。為進一步探究對頸源性頭痛患者予以頸2、3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聯合神經阻滯治療的臨床效果,本文選取82例頸源性頭痛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本院接收治療的82例頸源性頭痛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3]:無嚴重腎、心及肝等病癥患者;無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所有被選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4]:伴有顱腦損傷后遺癥患者;伴有結核病癥、腫瘤病癥及椎間盤突出病癥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將患者按照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1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27例;年齡20~79歲,平均年齡(49.6±10.4)歲;病程0.4個月~10年,平均病程(4.8±2.1)年。研究組中男15例,女26例;年齡21~80歲,平均年齡(51.3±10.2)歲;病程0.4個月~11年,平均病程(5.1±2.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頸2、3背根神經節定位方法參照李波等[2]的研究報道。對照組實施頸2、3背根神經節阻滯治療,1次/周,持續治療3周。研究組實施頸2、3背根神經節阻滯聯合脈沖射頻治療,神經節阻滯方法與對照組相同,脈沖射頻療法則為采取醫療專用射頻治療儀,其型號為R-2000B,對患者進行感覺測試時,醫護人員可將電壓調至0.5 V,電刺激頻率調至50 Hz,如果發生頸部放射痛,則表示穿刺成功;對患者進行運動測試時,醫護人員可將電壓調至1.0 V,電刺激頻率調至2 Hz,如果頸枕部肌肉發生規律性跳動,那么則表示醫護人員穿刺成功。予以患者脈沖射頻(240 s、42℃)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實施VAS判定患者的疼痛程度:無痛為0分,輕度疼痛為1~3分,中度疼痛為4~6分,重度疼痛為7~10分。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5]:治愈:相比治療前,疼痛VAS評分下降>50%,患者的臨床病癥及體征基本消失;好轉:相比治療前疼痛VAS評分下降幅度為30%~50%,患者的臨床病癥及體征得到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病癥及體征未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治愈24例(58.54%),好轉7例(17.07%),無效10例(24.39%),總有效率為75.61%。研究組患者中治愈36例(87.80%),好轉2例(4.88%),無效3例(7.32%),總有效率為92.6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79,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為(6.6±0.5)分,治療1個月后為(4.2±0.5)分,治療3個月后為(3.9±0.7)分,治療6個月后為(3.7±0.4)分。研究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為(6.4±0.5)分,治療1個月后為(4.0±0.5)分,治療3個月后為(1.9±0.3)分,治療6個月后為(1.5±0.4)分。兩組治療前與治療1個月后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6個月后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t=16.815、24.902,P<0.05)。
頸源性頭痛在神經內科疾病中屬于臨床常見病癥,導致此病癥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機械性壓迫、炎癥和組織缺氧缺血等,從而易引發患者發生頭痛、酸痛感及悶脹等病癥表現[6]。有研究報道表明,頸椎退行性損傷和改變等因素,和頸源性頭痛病因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刺激寰樞關節鄰近的頸2、3背根神經節,是其主要因素之一[7-9]。針對此病癥,予以相應的臨床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脈沖射頻電刺激的應用能夠對射頻針尖局部分子運動起到推動作用,經分子摩擦形成微熱量,可需注意的是,在局部治療溫度在治療期間不能>42℃,這樣能有效降低神經組織的受損現象[10-12]。神經節阻滯多由復發倍他米松、甲鈷胺針和利多卡因等藥物構成,其中甲鈷胺針屬于有顏色注射劑,其色素能影響鈉通道,可營養受損神經,加快神經修復;利多卡因具備較強的彌散力、起效快和較大的麻醉強度,能夠對患者的頭痛予以快速制止[13-16]。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中治愈24例(58.54%),好轉7例(17.07%),無效10例(24.39%),總有效率為75.61%。研究組患者中治愈36例(87.80%),好轉2例(4.88%),無效3例(7.32%),總有效率為92.6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79,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為(6.6±0.5)分,治療1個月后為(4.2±0.5)分,治療3個月后為(3.9±0.7)分,治療6個月后為(3.7±0.4)分。研究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為(6.4±0.5)分,治療1個月后為(4.0±0.5)分,治療3個月后為(1.9±0.3)分,治療6個月后為(1.5±0.4)分。兩組治療前與治療1個月后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6個月后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t=16.815、24.902,P<0.05)。證明兩種方法聯合應用,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一療效,能使患者的疼痛癥狀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對頸源性頭痛患者予以頸2、3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聯合神經阻滯治療,能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提升,改善患者的臨床疼痛。
[1]龔國華,吳火生,謝明玉,等.頸2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聯合復方天麻顆粒治療對頸源性頭痛患者近期療效.中國醫學創新,2015,12(34):102-105.
[2]李波,儲輝,黃洪,等.頸2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聯合神經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觀察.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1):837-840.
[3]陳富勇,康德智,余良宏,等.頸2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頸源性頭痛效果探討.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2,12(6):595-597.
[4]鄒聰,何云武,龍慧,等.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研究.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7):509-508.
[5]張友誼,銀瀟,彭超,等.DSA引導下C2背根節射頻聯合枕神經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應用.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9):2639-2640.
[6]黃洪,儲輝,李波,等.頸2脊神經節脈沖射頻與頸2橫突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比較.東南國防醫藥,2012,14(4):294-296.
[7]廖翔,蔣勁,熊東林,等.頸2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術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中華麻醉學雜志,2011,31(4):429-431.
[8]黃洪,徐志明,儲輝,等.脈沖射頻術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觀察.頸腰痛雜志,2012,33(2):122-124.
[9]俞航,儲輝,黃洪,等.脈沖射頻術治療老年人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3):155-159.
[10]李蔚,張斌,陳偉.脈沖射頻治療頸源性頭痛的新進展.頸腰痛雜志,2015,36(1):78-80.
[11]劉萃,李榮春.頸椎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治療頑固性頸源性頭痛的護理觀察.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5,21(5):399-400.
[12]馮煒.頸二橫突后結節脈沖射頻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觀察.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5(1Z):108.
[13]馬彩云,孫西霞.頸1頸2脊神經節阻滯聯合星狀神經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中外醫療,2010,29(13):90-91.
[14]柯雪茹,劉剛,雷波,等.頸2橫突旁注射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觀察.新疆醫學,2014,44(1):60-62.
[15]袁宏杰.頸2椎旁阻滯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臨床觀察.內蒙古中醫藥,2012,31(6):109.
[16]莊志剛,王秀巖.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對比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4):12-1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3.033
2016-12-19]
114031 鞍山市雙山醫院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