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玉誠 侯淑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
祁玉誠 侯淑萍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流行病學特點及影響因素。方法 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的年齡均>40歲,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并對患者的肺功能進行檢查,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影響因素。結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分級情況:COPDⅠ級患者例數為180例、比例為36%;COPD Ⅱ級患者例數為260例、比例為52%;COPD Ⅲ級患者例數為40例、比例為8%;COPD Ⅳ級患者例數為20例、比例為4%。不同特征患病率分析:①男性患病例數為310例、比例為62%,女性患病例數為190例、比例為38%。②年齡40~50歲的患病例數為120例、比例為24%,年齡>50歲的患病例數為380例、比例為76%。③不吸煙患病例數為110例、比例為22%,吸煙患病例數為390例、比例為78%。④患者在14歲以前經常咳嗽的例數為80例、比例為16%,偶爾咳嗽的例數為50例、比例為10%,幾乎很少咳嗽的例數為370例、比例為74%。⑤290例患者經常下廚、比例為58%,210例患者不經常下廚、比例為42%。⑥年前進行烹飪時安置通風裝置患病的例數為190例、比例為38%,并未安置通風裝置患病的例數為310例、比例為62%。結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較高,同時存在漏診現象,而影響因素較多,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早期診斷以及及時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影響因素
因為吸煙以及空氣污染現象的嚴重加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此病的主要特征則為氣流受到一定限制,同時在受到限制的基礎上為進行性發展,加強了慢性炎癥反應[1-5]。此研究對本院已經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500例患者通過問卷調查形式進行探究,現將結果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納入此研究中的500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者的年齡均>40歲。
1.2 問卷調查及體檢方法 獲取患者同意后對其進行問診、體檢、問卷調查以及肺功能檢查,將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70%[6]的患者進行篩選,隨后對其通過支氣管舒張檢驗、X線片以及心電圖檢查。調查問卷內容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進行擬定,其內容包含:患者的信息、癥狀表現、體檢、生命體征、肺功能、心電圖等。患者在進行檢驗前,其檢查設備需要進行校正。
1.3 診斷標準
1.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7]患者在吸入400 μg沙丁胺醇之后,FEV1/FVC<70%同時并無其他相關疾病則可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將其劃分為四級:Ⅰ級(輕度):FEV1/FVC<70%,FEV1>80%預計值,有或無慢性咳嗽、咳痰癥狀;Ⅱ級(中度):FEV1/FVC<70%,FEV1在50%~80%預計值,有或無慢性咳嗽、咳痰癥狀;Ⅲ級(重度):FEV1/ FVC<70%,FEV1在30%~50%預計值,有或無慢性咳嗽、咳痰癥狀;Ⅳ級(極重度):FEV1/FVC<70%,FEV1<30%預計值,或者FEV1<50%,存在慢性呼吸衰竭現象。
1.3.2 吸煙診斷標準[8]患者在一生中吸煙時間>6個月或者吸煙數量>100支;患者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如果已經戒煙>6個月則為曾經吸煙。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分級情況 COPD Ⅰ級患者例數為180例、比例為36%;COPD Ⅱ級患者例數為260例、比例為52%;COPD Ⅲ級患者例數為40例、比例為8%;COPD Ⅳ級患者例數為20例、比例為4%。
2.2 不同特征患病率分析
2.2.1 男性患病例數為310例、比例為62%,女性患病例數為190例、比例為38%。
2.2.2 年齡40~50歲的患病例數為120例、比例為24%,年齡>50歲的患病例數為380例、比例為76%。
2.2.3 不吸煙患病例數為110例、比例為22%,吸煙患病例數為390例、比例為78%。
2.2.4 患者在14歲以前經常咳嗽的例數為80例、比例為16%,偶爾咳嗽的例數為50例、比例為10%,幾乎很少咳嗽的例數為370例、比例為74%。
2.2.5 290例患者經常下廚、比例為58%,210例患者不經常下廚、比例為42%。
2.2.6 5年前進行烹飪時安置通風裝置患病的例數為190例、比例為38%,并未安置通風裝置患病的例數為310例、比例為6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為患病率較高,死亡率同樣呈現上升趨勢,因此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9-12]。根據最新調查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至全球死亡第四位,與此同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13]。
經過研究可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分級情況:COPDⅠ級患者例數為180例,比例為36%;COPD Ⅱ級患者例數為260例,比例為52%;COPD Ⅲ級患者例數為40例,比例為8%;COPD Ⅳ級患者例數為20例,比例為4%。不同特征患病率分析:①男性患病例數為310例、比例為62%,女性患病例數為190例、比例為38%。②年齡40~50歲的患病例數為120例、比例為24%,年齡>50歲的患病例數為380例、比例為76%。③不吸煙患病例數為110例、比例為22%,吸煙患病例數為390例、比例為78%。④患者在14歲以前經常咳嗽的例數為80例、比例為16%,偶爾咳嗽的例數為50例、比例為10%,幾乎很少咳嗽的例數為370例、比例為74%。⑤ 290例患者經常下廚、比例為58%,210例患者不經常下廚、比例為42%。⑥年前進行烹飪時安置通風裝置患病的例數為190例、比例為38%,并未安置通風裝置患病的例數為310例、比例為62%。表明患者患有此病的主要因素為吸煙、被動吸煙、吸入粉塵和化學物質、空氣污染、感染因素、機體因素和氣候環境因素等。
臨床中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干預的內容大致為: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早期診斷的同時對其進行肺功能檢查[14,15]。對于高齡患者、吸煙患者、慢性咳嗽等患者進行相應的篩查。隨后還需要對引發此病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干預。存在吸煙的患者應進行戒煙或者對吸煙次數予以控制,此外還應預防呼吸道感染現象的產生,特別是兒童。在采用清潔燃料的過程中,應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室內以及勞動場所需要定期通風。對于Ⅰ級和Ⅱ級患者而言,應對其采取藥物干預方法進行治療[16,17]。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發病率較高,因此需要對煙霧工作進行加強管理,減少大氣污染現象,從而減少粉塵的暴露。與此同時還需要將肺功能檢查應用到體檢中,以此來降低患者的患病率。
[1]鄭小平,王倬,張曼靈,等.柳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0):8-10.
[2]劉文先,高振,木合塔爾·阿尤甫,等.基于中國不同地區流行病學調查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因素分析.醫學綜述,2013,19(7):1243-1246.
[3]張榮葆,譚星宇,何權瀛,等.從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看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不足問題.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3,7(1):44-47.
[4]陽成成,吳曉梅,王欣燕,等.哈爾濱市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國際呼吸雜志,2013,33(7):526-528.
[5]羅遠明,羅嘉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睡眠呼吸疾病重疊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4,37(12):881-882.
[6]馬靜,劉先勝,趙建平,等.湖北省浩口地區農村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認知情況的調查分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2(3):356-358.
[7]潘瑞麗,郭愛敏,趙艷偉,等.呼吸功能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3):38-40,43.
[8]加孜那·托哈依,胡曉婷,趙雙鎖,等.新疆和田農村地區60歲以上維吾爾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0,33(9):1017-1020.
[9]胡云平,潘舉升,王曉江,等.焦爐逸散物作業工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環境與職業醫學,2003,20(3):191-194.
[10]李曉旭,馬麗春.唐山部分農村地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薈萃,2012,27(5):398-401.
[11]溫曉雯,袁麟標,葉澤輝.東莞市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癥流行病學調查.中國醫學創新,2014(18):90-92.
[12]翁航愛,賴富華,何治軍,等.重慶城市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中國公共衛生,2011,27(11):1393-1396.
[13]陳乾華,竇志芳,潘娜,等.北京朝陽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國熱帶醫學,2010,10(9):1086.
[14]張明泳.青島市周邊農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青島大學,2006.
[15]周玉民,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學.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04,3(2):68-70.
[16]龔華,徐群,全旭芳,等.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影響因素分析.上海預防醫學,2011,23(6):287-288.
[17]馮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和預后.蘇州醫學,2007(1):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4.035
2017-01-16]
843100 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人民醫院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