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見
為了迎接和應對日益出現的教育新變化,基礎教育領域一批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校長已經開始或正在進行前瞻性、多樣化的探索和嘗試,希望通過實踐來找到學校發展的未來之路,讓教育迸發出更大的價值與活力。
未來承載著我們對教育的改革和期待。今天和未來之間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未來學校的新元素一定來自今天學校的探索和實踐。
基礎與動力:學校變革的現實背景
教育是開啟未來大門的重要鑰匙。今天,學校教育亟須進行一場結構性變革,以與社會發展和技術浪潮帶來的巨大變化相適應。
面對未來的前提是面對現實,現實為未來教育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發展動力。
1.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取向
未來培養什么樣的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即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價值取向,要求把人放在教育的中心。教育不再以分數為導向,而是基于人的全面發展,把培養精神獨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擔當的合格公民為己任。立德樹人為教育的發展厘清了困惑,指明了方向。
2.基礎教育改革的新進展
怎樣培養人?近期,顧明遠先生指出,教育的未來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教育的未來應該是從“教”到“學”的轉變。
新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正是推動從“教”到“學”的全面、根本性的轉變。諸如高考制度的改革、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頒布、管辦評分離等,表明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開始重心下移,有利于激發學校、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3.技術浪潮的推動
互聯網推動社會的變化無處不在,也在不斷沖擊和挑戰教育,學校正在承受著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與壓力。
隨著云平臺、移動學習、游戲化學習、MOOCs、翻轉課堂等的出現,技術發展正在變革著傳統的學習方式。在此情況下,我們既要關注傳統的正式學習,也要多關注或聚焦學生的各種非正式學習。同時,基于人工智能和學習大數據分析將影響學校教育的深層變革,推動和促進教育流程再造,包括課程模式、組織管理、教師角色等方面。
變革與重構:學校呈現的新特點
雖然未來學校不是一種明確、獲得共識的概念,但從今天的一些探索和實踐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些新的特點。
1.跨界融合
組織、資源邊界的消失,讓跨界融合成為一種趨勢和特點。
課程的融合,技術與學習的融合,空間的融合……邊界正在消失。隨著社會的發展,開放成為時代的趨勢和特點,教育邊界開始被打破,意味著更多的融合、更大的發展。
跨界讓學校發生深刻的改變,課堂的改變、課程的改變、管理的改變隨之而來。比如,將歷史、地理、語言和經濟等跨界科目整合到一起的“跨學科的專題式教學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接受和采用。
2.關注個體
教育正在從學生適應教育到教育適應學生的轉變。
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說,教育要有意義,就必須使每個人按照他自己的本性得到發展。基礎教育應致力于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每一個學生創造適合的學習類型。我們只想把一個孩子塑造成我們期望的樣子,而不關注他們實際上可能成為什么樣子。
尊重、體現個性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衡量教育是不是真正好的教育,要看它能不能讓每個人成為他
自己。
3.不確定性
當傳統教育強調的標準、規范、統一的模式下的確定性,被豐富的個性、選擇、可能性所取代時,“迎戰不確定性”正成為教育的頭等挑戰。
瞬息萬變的技術浪潮,讓不確定性成為時代的特點。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斷打破確定性的溫床,學校應始終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在觀念和行動上主動接納變革帶來的不確定性。
探索與嘗試:激發新的力量
雖然學校在過去幾十年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未來學校是我們對教育發展的期待,設計與創造未來學校的探索一直在進行。
我們欣喜地發現,以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深圳明德實驗學校為代表的一批學校正在進行自我發展的突破和超越。他們通過教育理念的轉變、課程改革及教學方式的探索,釋放了課程、教師、組織以及環境的活力,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構建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這些諸如學院制、全課程、翻轉課堂、走班制以及教育技術的深度應用等探索,呈現出鮮明個性和特點,體現出學校獨特的價值取向和基本思考。
這些學校基于對教育的責任、情懷以及深刻理解,推動學校邁出變革的步伐。他們正用實踐,來從容迎接正在到來的挑戰。
阿瑟·L.科斯塔在《創造未來》一書中指出,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在現在創造未來。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