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向文?蔡健平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研究方法,以青少年籃球為切入點,試探青少年教育中重視學校體育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聯系與區別,從整體與部分的視角出發正確看待體育對青少年生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并結合青少年籃球運動的實際情況挖掘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提出建設性意見。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都屬于非智力因素,通過運動是可以治療和減緩,某些心理障礙,比如緊張、憂慮、壓抑、焦慮等一些不良情緒,在運動中可以得到改善和消除。運用籃球運動手段來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展,促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青少年籃球;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
2004年在中國內蒙古舉辦過一次夏令營活動,當時總人數有90人,分別來自三個不同的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各30名青少年,年齡最大的19歲,最小為12歲,其中中國的30名青少年來自于北京首都,主辦方精心策劃了本次為期五天的野外露營,此舉為促進國際交流,豐富假期活動,鍛煉青少年的毅力和生存能力。活動舉行期間天氣變的炎熱且高溫,每天需要走30公里,且在野外露營全程顯得非常艱苦,中國青少年的表現不盡人意,路途中一直叫苦不迭,且隊伍中電話鈴聲不停得再響,只想盼著早點結束,早點回家。隨行人員看到身體比較瘦小的日本少年背著大行囊,顯然他們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人員想要幫助他們時盡然遭到了拒絕,日本小孩感覺同行中遭到別人幫助是一種侮辱。夏令營結束后,日本、韓國的青少年都對當地蒙古文化,民族風俗和旅游資源贊賞,說;第一次感覺到幅員遼闊大地如此有魅力,以前都是書本上的一種描述。在此次活動中、日、韓三國青少年之間可以明顯的看出差別,青少年是未來祖國的花朵,是未來國家的接班人,但表現的素質令人擔憂。本文主要運用青少年體育的手段來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促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
一、非智力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來源
非智力因素最早起源于西方,出自于心理學界,二十世紀30年代,亞歷山大心理學家經過很多次的實驗和智力測驗,在實施過程中亞歷山大發現智力測試結果會受到被測者的意志力、情緒狀態和興趣等因素的影響。1935年壓力山大在一篇發表的論文中提出“非智力因素”概念。直到1950年美國韋克語云:斯勒心理學家發表了一篇關于非智力因素的文章,奠定了心理學上地位。
我國歷史也很早有這一概念,如古語云:“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沒有不會做的事情,只有不情愿做。我國系統探討非智力因素這一概念是從1983年開始,當時著名的教學專家燕國材發表的一篇名為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論文,并出版了一本非智力因素與學習的專著,闡述了非智力因素與學生學習作用,至此,在我國教學、心理界拉開了對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序幕。
(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界定
關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眾說紛紜,歸納來說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都屬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概括為意志、情感、興趣、動機、性格五個。如果在具體點也可以分為學習熱情、求知、動機、欲望;好勝心、自信心、自尊心;獨立性、自制性、責任感、榮譽感、頑強性、義務感等因素。
(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區別與聯系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主要6方面來對照,理性范疇、認識與意向、結構的完整、操作系統、心理條件與心理結構如下圖。
(四)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意義
有研究表明,個體的成才動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決定,其占比分別為20%、80%,非智力因素是個體成才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培養高尚的情動力。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他有多少技能或智慧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有時甚至成為社會上的一種危害。青少年要想鍛煉堅強的意志就必須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意志力對于個體設設置目標努力實現的一個心理過程,互相聯系、共同限制個體的行動能力。有相關研究表明德國重新振興起來與國民的意志力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我們要對青少年鍛煉意志力給予重視。非智力因素還具有很強的內驅力,它主要由動機和需要兩者結合組成。
二、籃球運動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籃球運動的是集體性項目,籃球運動的活動形式是以兩隊成員相互協同攻守對抗的形式進行的,競賽過程,集整體的智慧和技能協同配合,反映和諧互助的團隊精神和協作風格,才能獲得最佳成效。籃球運動是一項高強度的對抗性運動項目,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但需要參與者快速奔跑、突然與連續起跳、敏捷反應與力量抗衡。經常從事籃球運動,能促進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內臟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
(一)籃球運動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力
個體在一生的成長歷程中,需要經歷一定的磨難的,不會一切順風、順水,碰到困難不回頭,而是努力去克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智慧、博學面前一個人的意志力顯得尤為重要,甚至有時起決定性作用,意志體現個體設置目標,以目標為旗幟來調節和控制自己戰勝困難實現原先目標的心理過程。在青少年體育活動中,一些體育項目可能是單調、枯燥的,甚至困難重重,對肢體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但是,正是在如此的艱苦復雜的環境下最能鍛煉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意志力才能得到鍛煉或是升華。籃球運動是青少年喜歡的運動項目,籃球可以帶給他們快樂的同時鍛煉他們的意志力,因為在籃球學習、訓練過程中重復一個動作超過幾百遍甚至千遍萬遍,非常考驗青少年的意志力,通過參與到籃球運動這一過程錘煉了他們堅強意志。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雖然都要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但籃球運動在鍛煉意志力方面顯得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學生親自參與起重工,流過汗、流過淚甚至對天空吶喊過,而意志力在不斷的在不知不覺中進行鍛煉著。
(二)經常籃球運動可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耐受力
相關研究表明籃球教學是教師傳授技能、技術和知識的過程,學習當中可以獲得成功感和愉悅感,尤其青少年在身體活動中,表現的行為、表情、意志等心理狀況最為真實,體育教師也比較容易發現心理上有障礙的學生。通過參與籃球運動是可以治療和減緩,某些心理障礙,比如緊張、憂慮、壓抑、焦慮等一些不良情緒,在積極參與籃球運動中可以得到改善和消除,其理論依據有三方面;內啡肽釋放機制、轉移機制、實驗性研究表明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可以對個體存在的抑郁和焦慮得到緩解和消除。
(三)參加籃球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日常生活中心理適應能力其實主要指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人們在心理上發生病態是人際關系不適應或不協調造成的。籃球運動屬于一個集體性較強的運動項目,體現著場上隊員之間的配合和默契感,要想贏得比賽必須有一定的技戰術和團隊精神,籃球教學開展主要是以班為單位,個體參與到群體中形成群體的多向性,師生、學生之間多個方向互相交流,一些群體性活動更是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與配合,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籃球教學中內容豐富多樣、參與過程會體驗到成功與失敗、團體與個人、順利與挫折等,如果教師加以指引,學生會把體驗提升到認識生活、認識社會的層面上,籃球運動可以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和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從小培養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四)籃球運動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
每個個體將來都要獨立起來組成一個家庭,承擔負責、經營情感都是不可避免的。現在社會上普遍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已經長大成人,但很多人沒有獨立的精神,沒有了別人的幫助顯得力不從心。經常參加籃球運動的青少年,他們的獨立意識是顯得尤為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年輕人,需要有獨立精神、意志的接班人,在體育活動中,各種各樣的情景促使個體不斷的調整自己,應對將來可能要發生的事情,在參與過程中沒有別人的支撐,沒有依靠,全都需要自己努力進行判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行動實施,對自己負責。
三、青少年籃球怎樣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社會、學校、家庭多方溝通,力爭給體育教學一個寬松、輕松的環境
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目標都是培養人才為國家做奉獻,但孩子成長環境至關重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支持都是培養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目前很多小學因場地有限,使籃球運動沒有辦法正常開展起來,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形成良好的銜接,為培養孩子鋪好道路,學校方面積極更新硬件設施、社會應給與最大的支持,為培養我國新一代接班人而努力。孩子要想成為佼佼者,就必須經過捶打磨練,其鍛煉堅強的意志品質,體育運動則是最好培養意志品質的手段,重視學校體育那是必要的。
(二)豐富學校籃球課程,發掘更多鍛煉、教學價值的內容
籃球運動是有趣的,但通過一些游戲的穿插或是規則的改動,更能提高青少年的對籃球的興趣。中國大多數父母不支持或反對孩子參加一些帶有探險性的運動項目,但這些項目往往最能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再加上相關法律不完善,孩子一出現問題,家長就找到學校甚至起訴學校,致使相關學校不敢開展相關運動項目,對此,全社會應轉變觀念,完善相關保險、責任制度,做好學生與家庭、與學校、與社會的溝通與相關制度的建設,積極支持學校增添一些價值較大的項目,督促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
(三)完善學校體育與法律保障體系
教育部頒布的相關學生傷害事故的辦法沒有明確的指出哪些項目發生意外傷害需要學校承擔相關責任,哪些項目不需要,沒有明顯的界限。因此,相關的法律條文應該能結合現實情況,具有針對性的完善相關法律空白,為學校體育的開展保駕護航,發揮學校體育功能為培養青少年人才做出努力。
(四)改善傳統教學方法,營造利于學生非智力發展的空間
以往的籃球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教學的,而現在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是指導者、啟發者、監督者。體育課堂中引入各種各樣的游戲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的參與到籃球活動中來,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組織紀律性和強烈的責任感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籃球的欲望。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改變評價標準更貼合學生實際,把學生的態度和成績集合起來注重學生的相對過程,如學習的進步幅度等。青少年對一些實際理論非常感興趣,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這種心理,指出籃球運動可以使身體變得強壯變得更美,通過讓學生觀看一些球類、技巧等比賽場面,讓學生感受美,激發的他們求知欲,調動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許科,趙長海.論學校體育與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J].2005,24(3):112.
[2]潘家耕.論我國當代教育的缺失[J].教育與現代化,2002,(4):57-60.
[3]陳愛璞.近年來非智力因素研究綜述[J].河南社會科學,1996,(4):40-43.
[4]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Z].北京:教育部第12號令,2002-09-01.
[5]燕國才.十談非智力因素的幾個問題[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0,(5):38-42.
[6]川燕國材論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J].教育研究,1984,(11):46一52.
[7]燕國材.重視非智力因素,改革學校的教育工作[J].中學教育,1989,(2):2一5.
[8]燕國材.關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問題[J].中學教育,1991,(l):6一9.
[9]瞿葆奎,鄭金洲.教育基本理論之研究仁[J].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