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蓮
[摘 要]本著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的這一教學理念。把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生活知識融進無窮的生活情境中,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生動的話就有利于學生學好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亦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創造性;使用教材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生活知識融進無窮的生活情境中,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生動的話就有利于學生學好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亦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地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從而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低年級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認為要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達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扮演角色,在生活情境中認識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空間想像能力差,解決一些比較抽象的問題困難較大,但在教學中,若適時讓學生扮演角色、親身體驗,就會使問題迎刃而解,進而加深認識。如在教學“位置與順序”中的“左、右”時,針對教材中幾位同學同時上、下樓梯的情境,提問“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學生爭執不下,見于此種情況,我及時組織兩組學生同時上下樓梯扮演角色,上樓梯的一組學生上樓梯后有順勢下樓梯;下樓梯的另一組學生下樓梯后有順勢上樓梯。通過這樣親身體驗,學生都明白了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繼而也認識了“左、右”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二、動手操作,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
一年級剛開始認識“加法與減法”,大多數學生對它們的性質難于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想辦法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理解效果會更好。如在教學“5以內的減法”時,我設計了“讓每位學生都在課桌上先擺5根小棒,然后拿走3根,剩下2根”這個生活情境,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理解了“減法的性質” ,知道了為什么用減法算,使抽象的教材內容簡單化了。
三、親自驗證,在生活情境中培養
小學生對新知識都充滿好奇,教師如放手讓學生驗證,通過驗證就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態度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如我在教學“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擺兩個同樣的 至少用5根小棒”而是讓他們親自動手驗證這一結論,給他們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以調動多種感官協同發揮作用,這樣不僅促進了知識的獲得,而且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四、話語鼓勵,在生活情境中發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及地以鼓勵的話語肯定學生的表現,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生活化情境中有所發現,這樣可以極大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教學“正方形、長方形的認識”一課時,給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自己動手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你們一定有所發現。”同時,又不忘鼓勵學生求異創新:“還能想出別的辦法嗎?辦法越多越好。”等,把鼓勵的話語作為小組學習的要求,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情感,鼓勵他們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這遠比老師直接告訴效果好多了。
五、現實引入,在生活情境中解決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引入問題,學生才能真正學好數學知識,解決好問題。如學習“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應用題時”小學生理解較差,一直以為“多了、大了、長了、高了”就用“加法”解決,實則不然,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從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引入問題,效果就不同了。如:“小紅的媽媽今年28歲,她比小紅大22歲,小紅今年多少歲?”這個問題,小學生憑著生活經驗,就不會再用“加法”解決了,這樣也就對“誰比誰多幾,求小數”這類問題的算理搞清了。
實踐充分證明,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習慣??傊?,數學教學生活化,是現代教育對數學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去生活中學數學、體驗數學,并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繼而也能達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