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現星
勞動者在從事某項工作、某個業務或完成某種特定的任務時必須具備的技能水平和道德操守稱為職業素養。職業素養體現了勞動者對所從事工作的了解、適應和勝任水平,是人們從事各項職業都應該遵守的道德行為規范。高職生在就業時或多或少存在著內部障礙和外部阻力,培育和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職業素養的培育可通過課堂教育、環境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等途徑進行。在工業文化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凝聚校園精神,融合職業理想、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人文素質等各種要素,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一、培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必要性
當前,有相當一部分高職生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職業素養缺失,導致就業狀況不理想。因此,著力培育高職生職業素養是當前高職教育的一項迫切任務。
(一)培育職業素養是高職生自身的需求
許多高職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不甚了解,更不清楚職業素養的具體要求,再加上文化基礎薄弱,學習動力比較欠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因此,學校加強對高職生的職業素養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培育職業素養是用人單位的要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以“冰山模型”理論形象地描述了職業素養的內涵。冰山上面容易被了解與測量的部分代表一個人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而冰山以下難以測量的部分代表一個人的社會角色定位、自我形象、個人特質和思想動機等,這部分素質決定了一個人的日常行為表現。“冰山模型”理論建議企業在招聘員工時不能只片面地考察應聘者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應全方位考察應聘者的職業素養,其中包括求職動機、個人品質、價值取向、自我認知和角色定位等。所以,學生不僅要學習掌握專業技術知識,更要富有開拓創新的意識,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等。如果求職時動機不純、三觀不正,那么應聘者的知識越豐富、能力越強, 可能對企業的破壞力越大。因此,高職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現代企業用人理念決定的。
二、高職校園精神的獨特性
學校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通過不斷整合、提煉和積淀,逐步形成獨特的校園精神,大學校園精神的共性有道德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民主精神等。高職校園精神是表現高職院校獨特風格的顯著符號,是支持學院具體教育行為的原則和理念,應具備以下特性:
(一)職業性
高職校園精神應充分體現職業性特點,更加重視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精神是人們在理性認識所從事職業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價值取向及行為、修養。當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對高職生的培養目的除了就業求職,還要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職業精神要求高職生深刻理解所從事職業的理念和責任,認清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端正工作態度,堅守職業道德,不斷升華職業理想、職業追求和職業榮譽。要針對新知識、新觀念、新技術和就業競爭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樹立和提高具有“統帥”和“靈魂”作用的職業精神。
(二)實踐性
高職生的職業素養最終要落實在學生的職業行為上,“知行合一”最終要解決的還是行為和行動。高職生所掌握的職業技能、所了解的職業道德、樹立的職業信仰會直接體現在企業一線的實訓和實習中。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提前了解現實職場狀況,明白行業分類、工作性質、崗位特點、發展前景、薪資層次以及社會地位的不同。同時,更會使高職生了解相關職業對人才的職業素養要求,朝著自己的職業理想去努力。
(三)創業性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國家對社會的號召,更是對高職生提出的新要求。創業精神是個人或者有組織的群體通過改革創新,把握機會,以獨特的不同尋常的方式創造價值和謀求成長的過程。創業精神的關鍵是爭取機會、發現機會,創業者無論是否擁有資源,都能夠盡力調動各種能調動的資源去開發機會。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學校深入開展創業教育,塑造創業精神,提高高職生的創業創新素質,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才能為畢業生搭建更加寬廣的就業創業舞臺。
(四)傳承性
學校所在區域的歷史沿革、文化淵源、周邊環境等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校園精神,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高校應自覺建立健全校園精神信息導向機制,主動對地域精神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和揚棄,積極消化吸收格調高雅和催人奮進的區域精神,傳播正能量,增長學生的才干和智慧。同時,學校是現代文明文化的標志,理應對所在區域的傳統文明與時代精神加以整理、保存、創造和傳播,這是學校必須具備的神圣歷史使命。通過對富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精神加以提煉、整合和傳承,校園精神才會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
三、以校園文化培育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
當前工業文明不斷翻新,高職院校要更好地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就必須遵照高職的辦學特點和培養規律,同時兼顧校園精神建設的一般要求,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設校園制度文化,樹立職業素養標桿
建設校園制度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涵蓋了與教育相關的單位組織架構、部門規章制度、管理運作模式等全部內容,是校園文化系統的關鍵。構建合理的校園制度文化可以促進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協調發展,保證校園精神內化為具體的校園行為文化。所以, 學校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整體校園制度文化,以保障校園文化建設順利進行。
要持續不斷開展“一訓三風”(即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實踐活動,引領校園文化風向,用校訓和校風這把尺子衡量高職生的職業素養。高職院校要依據文化傳統、職業教育特色、人才觀和教育理念,提煉具有職業特色的校訓和校風。校訓和校風如同一個具有輻射功能的“場”,廣大師生在校風的熏陶和感召下,自覺遵循與弘揚校訓精神, 最終將這種實踐行為演繹為校園精神。建設高職校園文化還必須積極吸收企業文化精髓,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高職院校校園精神符合職業特點。
(二)營造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其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突出“職業”屬性。首先,要搞好校園的綠化美化。校園內的道路、景觀、園林設計既要符合現代審美觀點,又要與職業教育和諧統一。校園網站、宣傳標語和標識的設計要有文化品位,突出職業特點,提升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其次,要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點,建設一流的實驗實訓室,搞好實踐性教學設施的建設,將教、學、做、研融為一體,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以此體現高職校園文化的職業性特點,強化專業特色。并在宣傳櫥窗及過道里展示學生設計和制作的優秀作品,用人名或企業名命名學校的廣場、建筑等,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籌建行業博物館,打造行業企業文化高地。教室、車間里除了張貼名人畫像和格言警句,還必須適時發布人才招聘信息,宣傳本行業企業成功案例等,讓學生每時每刻都能沉浸在現代企業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職業素養和創新創造能力。
(三)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
高職生處于人生和事業的轉折期,思想活躍,想象力豐富,這是培育他們職業精神的黃金時期。學校應利用有利時機,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精神教育實踐活動。如聘請客座教授或專家到學校開辦有關職業精神的講座,向同學們詮釋職業精神的內涵;組織實習生、畢業生現身說法,面授技藝;經常性地參加各級部門組織的專業技能比賽;到企業觀摩學習,與企業員工或管理人員懇談、交流,開闊眼界;根據專業特點,分系部、分班級開展職業精神的辯論會或演講比賽等,結合自己的專業暢想職場前景。新生入校時,組織開展人生職業規劃,將職業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職業生涯規劃中去,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理解職業精神,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會職業精神的真諦,自覺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對接教育
對接教育可以幫助高職生跨過就業前的最后一道門檻,是徹底解決“畢業即失業”的良方。畢業生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掌握獨立完成職業崗位工作的能力和技巧,在就業雙選會上展示良好的就業狀態,可實現就業的“零等待”。做好對接教育,首先要求高職院校依據勞動和安全監督部門的相關規章制度,幫助學生考取必備的職業資格證書。另外,做好與企業的對接,根據企業對高級實用型人才的“適用”“效率”和“效益”的需求原則,有目的地開展引企入校、送教入企,實現人才培養上的“校企一家親”。學校要充分考慮和滿足企業需求,促使企業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做好對接教育。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學生參與企業的實踐活動,與就業“零距離”接觸,同時又將企業文化信息源源不斷地送回學校,以此逐漸形成帶有企業特色的校園精神。這些有效的對接教育活動,可以徹底解決畢業證和資格證的“兩證”分離問題,暢通就業渠道。
高職教育時間只有短暫的三年,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只有通過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建設,凝聚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磚添瓦。
(責編 周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