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雪
鶴壁市山城區第六小學是一個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一片教師成長的沃土。學校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采取“師徒結對,青藍幫扶”的做法,較好地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成效較為顯著。
業務培訓——青年教師成長的加油站
青年教師富有激情和創新意識,但是教育教學經驗明顯不足,培訓是促使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措施。學校積極組織青年教師參加省、市、區級專業教師培訓,特別是遠程培訓,借助網絡研修,克服教師因時間緊、工作內容繁瑣不方便外出學習的局限性,自主選擇時間、地點、學習方式,靈活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計劃及學習內容,滿足了教師個性化學習需求。
同時,學校為每位青年教師安排了指導教師,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認真開展校本培訓。學校組織師徒簽訂“成長協議書”后,提出明確要求:每位師傅與徒弟每周互相聽課至少兩節,聽課后觀課、議課;每月共讀一本書,寫出讀書體會,定期交流;每月寫一份教學反思,學校組織集體交流;學校組織“師傅”每學期提供一節示范課,讓青年教師從中學習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與運用,教法學法的靈活多樣等,與此同時,青年教師則要上一節匯報課,以課堂教學來展示自己的所學、所思、所悟;學校組織省市級名師、骨干教師每學期分別為青年教師舉行一次課堂改革專題講座,以提高青年教師的理論素養;同時,組織觀摩各級名師的錄像課,借他山之石來攻我校之玉。通過各級各類的培訓,為青年教師成長助力。
公開課——青年教師成長的快車道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道路固然有很多,但實踐證明,通過經常上公開課的歷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最大,專業化成長最快。因為,公開課有壓力,壓力就是動力,有動力教師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精力以及所儲備的教學才智,提升專業能力;公開課要準備,準備就是提高,一次次的預設,一遍遍的生成,一點一點的反思,準備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學習過程;公開課要集思廣益,群言就是智慧,要敢于讓別人評頭論足,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致力于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青年教師是在公開課中成熟的,誰參加的公開課多,參加的公開課級別高,誰就成長快。學校每學年都要為青年教師搭建公開課的平臺,讓青年教師在比賽中成長。當青年教師不辭辛勞地打造公開課的時候,公開課也毫無疑問地打造了他們。2016年4月,山城區組織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學校所有青年教師都積極報名參加。那段日子里,每天都在“磨課”,既要上自己的課,又要聽、評、議別人的課,無論是課上的認真傾聽,還是課后的眾說紛紜,大家共同見證了青年教師的成長。一個月后,成績揭曉,學校五位青年教師參加比賽,四人榮獲山城區一等獎,一人榮獲二等獎。
課題研究——青年教師成長的助推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老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不進行思考的教師,不可能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師。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成為讀書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師,學校努力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研究的平臺,引導青年教師將教學中的問題轉化為研究的課題,從小課題研究入手,實踐---研究---反思,注重研究過程和方法。教導處和指導教師全程跟蹤指導課題研究,參與課題研究活動,從理論上、研究方法上為教師提供指導與支持。青年教師孫婧、鄭杰認真參與國培研修項目的課題中,經過為期兩年的實踐與研究,已順利結題;兩位老師撰寫的教學教研論文也多次在市、區比賽中獲獎。
通過以上渠道,學校青年教師得到較為快速平穩的轉型成長,為學校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及自身的發展助力,期待教師們的專業成長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