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立法權限縱向劃分的困境與未來

2017-01-14 01:08:41林波兒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4期
關鍵詞:困境

摘 要 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國立法體制逐漸由中央統一立法向有限度的地方立法分權轉變,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著重復立法、越權立法等問題。當前,本文認為有必要在管窺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劃分的功能基礎上,從權限劃分的文本規范、劃分方法和劃分標準三個方面理性探析我國立法權限劃分存在的漏洞,提出因應對策或理論設想進一步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

關鍵詞 立法權限 劃分方法 劃分標準 困境

作者簡介:林波兒,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71

立法體制是關于法的創制權限劃分的制度,它是對各國家機關及其人員制定、認可、修改、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權限進行劃分的制度,核心內涵是立法權限劃分。 立法權限劃分又分為權限的橫向劃分和縱向劃分,這里主要探討爭議比較突出的縱向劃分問題。在現代法治國家中,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是國家實現縱向權力劃分所不可回避的首要問題, 是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劃分得當會使國家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各類事項得到有序調整;劃分不當輕則導致立法沖突、混亂,重則造成地方權力膨脹、中央與地方關系緊張、政權不穩。因此解決好這一難題至關重要,不僅有利于完善我國的立法結構,而且有助于促進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

一、立法縱向權限劃分的功能與價值

建國之后,合理分權成為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核心,審慎尋求“兩個積極性”間的平衡點,實行大權集中、小權分散、分工合作。盡管不同歷史時期地方立法權限大小各異,但相對于中央立法權而言,地方立法權總體呈現出擴張趨勢。經過六十多年艱辛探索,我國逐步由中央統一立法向一定限度的地方立法分權轉變, 這對調動地方立法積極性及填補中央立法空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在某些地方也出現了立法沖突、重復立法、越權立法等現象。在此間隙,有學者提出收縮地方立法權限,企圖通過收權方式解決問題。此類做法表面看似乎使沖突得到暫時遏制,實則把問題又交給了中央。中央所立之法不可能事無巨細,全面收權則不利于地方事務的解決,某一制度引發問題時不能以推倒重來的簡單方式處理。立法權限的劃分問題究其根源并非是否分權,而是權限劃分是否合理,劃分標準、方法是否得當。而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我們應該認識到立法權限劃分的功能與價值。

(一)立法權限縱向劃分是提高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需要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如果以中央法律、法規整齊劃一地規范千差萬別的地方性事務,就會大大降低法的針對性,造成法適用上的困難。 解決地方實際問題不僅需要的不僅是一般的抽象知識和原則,還要廣博的地方性知識和大量的具體性判斷。 承認地方的立法權才能針對地方性特殊事務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則,從而有利于各種復雜事項的解決。從反面分析,如果由中央通過立法調整地方各項事務,效果可能不容樂觀。地方事務千差萬別,中央很難對每個地方的具體情況都了如指掌,相比中央機關,地方機關更了解地方事務,對民眾的訴求也把握的更到位,因而,由地方機關適當立法予以調整是對存有差異的地方事務進行規范的有效方式。即使中央針對地方各類事項進行立法,其所頒布法律法規也常常是原則性的。我們知道一旦一部法律具有概括性、原則性,該法律的具體可操作性也會降低。最終還是需要相關的地方國家機關制定具體的可實施性立法。這樣一來,中央先進行原則性立法,地方再制定具體細則,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分析,造成了不必要的開支,極大地浪費了立法資源,成本與收益之間形成了巨大反差,最終損害的還是公民的利益。因此,該由地方國家機關立法的事項,中央國家機關就可以適度放權,這樣才能對地方性事務起到良好的規制效果。

(二)立法權限縱向劃分有助于拉近立法者與公民之間的距離

中央的統一立法很難平衡各地的實際需要,要想拉近立法者與公民之間的距離,在某些地方性問題上可由地方牽頭立法。當國家沒有為公民參與立法過程提供有力的保障時,公民就可能對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持消極態度,甚至對自己認為不合理的規則進行抵抗。特別是當公民所選舉的立法者與公民的距離越遠時,立法者可能越注意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公民對立法者所立之法也就會缺乏認同、喪失信心,久而久之矛盾就會凸顯。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劃分將一部分立法權限賦予地方,利用地方各級機關直面公民的優勢,則(刪除)可以緩解這一矛盾。雖然我國中央立法機關與地方立法機關都以保障人權作為終極目標,但是從人權保障的實效來看,地方立法機關與當地民眾更為接近,而且所處理的都是與公民密切相關的事務,在取得當地民眾的支持上更具優勢,其所制定的法律也就更能得到民眾的認同,法律實施的效果也就會很明顯,社會也就會越和諧。學者楊幼炯先生認為,地方政治實為國家政治的基礎,中央與人民隔離甚遠,地方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比之中央政府來得更深切。中央機關的工作側重在決策,地方機關的工作側重在實行。他認為不僅關系地方利害的事情應由地方政府辦理,中央的政令也大半要由地方政府去執行去推動才能發生實際上的效果。

二、立法權限縱向劃分的規范現狀

(一)我國立法權限縱向劃分的歷史沿革

一國立法權限的縱向劃分往往與其國家結構形式、國家經濟體制和歷史文化傳統有著深刻的關系,我國對立法權限的縱向劃分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整個立法權限劃分的歷史沿革就是中央和地方權力你增我減的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一九四九年新中國建國到一九七八年三月,這個階段嚴格的說不存立法權限縱向劃分的問題。一九五四年《憲法》頒布之前,依照《共同綱領》由中央人民委員會行使立法權,地方沒有立法權。一九五四年《憲法》頒布之后,由全國人大行使立法權,除民族自治區域外各地方仍然沒有立法權。一九七五年《憲法》繼續實行中央集權的立法模式,并取消了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利。第二階段,一九七八年三月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集權——分權型體制開始形成。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中央與地方的立法權限劃分問題。第三階段,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到二零零零年七月,我國“一元兩級多層次”的體制基本形成。中央和地方立法權限在劃分上有了原則性規定,但存在著操作性差和理解上諸多歧義的問題。 第四個階段,二零零零年七月至今,這個階段是對《立法法》頒布之后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權限劃分出現的問題不斷發現不斷解決的歷史階段。二零一五年三月十五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對《立法法》進行了諸多修改。例如:地方先行立法與后制定國家法律法規抵觸的無效;擁有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改為了“設區的市”,且其立法事項限于城鄉建設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我國中央和地方立法權限劃分的總體思路。當前,我國的《立法法》對中央的專屬立法事項作出了例舉式規定,對地方的立法事項作出了原則性規定。我國中央和地方二元制權利劃分模式的界限還不分明,劃分標準和方式不盡合理,因此導致了實踐中的一些問題,這是下文將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二)制約立法權限縱向劃分的因素

無疑,“一個國家立法權限劃分的歷史,往往是這個國家政治變遷、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歷史寫照。” 立法權限的劃分與立法體制在邏輯上有著密切的關聯性,不同立法主體之間權限劃分的過程促成了立法體制的成形,它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第一,國家的結構形式。國家整體與部分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了一個國家的結構形式。當今世界各國主要為兩種結構形式:單一制和復合制。在單一制國家,國家權力屬于中央,中央是國家權力的終極擁有者。地方權力通過中央以立法的形式授予,且地方國家機關沒有外在于憲法和法律的其他權力。復合制中以聯邦制為突出代表,在聯邦制國家,國家的權力來源于其組成部分。各組成部分擁有立法權,通過憲法把部分立法權轉讓給聯邦,聯邦能行使的僅為憲法所賦予它的權力。國家結構形式不同劃分國家整體和部分的立法權限的思路也就不同。凱爾森認為,國家形成共同體是一個整體的法律秩序,對全國有效的規范為中央規范;只對領土部分有效的為地方規范。 單一制國家中央和地方權限的劃分很大程度上依照國家權力理念的支配采取中央集權型的劃分模式,我國在建國之后長久保持著中央集權的模式,除了歷史傳統的制約,還與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有著天然的聯系。第二,國家的經濟體制。國家的經濟體制通常指國家經濟組織的形式,是國家制定并執行經濟決策的總和。經濟體制主要包括兩種類型: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先富帶后富的經濟政策,鼓勵我國南方和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中央授予這些地區制定法規和規章的權力。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對我國的立法體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九八二年我國開始向“集權——分權”模式轉型就是突出的表現。第三,國家的文化歷史傳統。法律有著天然的地域性,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傳統對其立法有著深刻的影響。我國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傳統,使得集權的根基更加根深蒂固。

(三)我國當前立法權限縱向劃分的困境

1.規范角度:立法權限劃分的具體規定效力堪憂。一九八二年《憲法》及其修正案規定了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基本方針,對于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具體劃分則由《立法法》予以規定。以基本法律而非憲法來規定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存在著效力不足的問題。由全國人大自己制定法律來確定中央與地方立法機關之間的權限劃分,與“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的自然正義原則相背離。此外,立法權限劃分問題至關重要,由人民通過制定憲法的方式來加以確認更能彰顯其重要性。國家權力劃分不僅包括橫向劃分還包括縱向劃分,以國家權力劃分為內容之一的憲法理應包含立法權限縱向劃分的可操作性規定。葉必豐教授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認為法的基礎是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利益關系是法的基礎。按照這一思路不難得出:立法是利益分配的過程,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劃分涉及雙方利益關系,進而對政權的穩定性產生影響。立法權限劃分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憲法加以規定,其修改也應經過嚴格的程序。可見,由《立法法》來規定中央與地方的立法權限劃分不盡合理。

2.比較視角:立法權限中劃分方法的缺陷。世界各國主要有三種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方法:“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二分法”將全部立法事項分為中央立法事項和地方立法事項;“三分法”將全部立法事項分為中央專屬立法事項、中央與地方的共同立法事項和剩余立法事項。“四分法”則將全部立法事項分為中央專屬立法事項、地方專屬立法事項、中央與地方的共同立法事項和剩余立法事項。 當前,我國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方法屬于“二分法”。我國地方行使立法權一是落實中央立法在本地的具體執行,二是保障中央管理職能的履行進行純地方事務的立法。 由此說明我國地方機關并沒有自主立法權。

《立法法》第八條僅對專屬的中央立法事項進行了列舉式規定,對可進行地方立法的事項則進行的原則性規定。根據《立法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地方可以在下列兩種情形進行立法:第一,為上位法作具體規定;第二,對迫切地方性事務進行立法。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如果由于本地的迫切需要先行制定法規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且不得與其上位法相沖突。依照《立法法》我們可以把地方立法概括為執行性地方立法事項和自主地方立法事項。一般情況下各個層級的通力合作才能對某個事務的完整規制,但當前這樣的權限劃分模式可能造成中央與地方對于收益微小的立法事項相互推諉,對于收益頗豐的立法事項則可能相互爭奪立法權。中央立法主體也可能憑借其強勢地位越權行使本該由地方立法主體行使的立法權,助長了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劃分的爭議。除此之外需要提到,西方國家對于中央與地方共同立法事項大都規定了“中央優先原則”,本文主張我國沒有必要規定這一原則,我國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屬于一個級別,即省部級,因此并不是所有中央立法的效力都高于地方立法。首先,作為中央立法的部門規章與作為地方立法的地方政府規章之間,根據《立法法》第九十一條的規定,二者具有同等效力,二者發生沖突由國務院裁決;其次,中央的部門規章與地方的地方性法規之間的效力等級不明確。但發生沖突的由國務院裁決,國務院認為應適應部門規章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這一原則與我國的實際情況不符,因此大可不加采納。

由此可見,我國現行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方法雖名為“二分法”,實際上并未實現中央與地方立法事項的明確區分。恰恰相反,這種劃分方式模糊了中央與地方的立法權界限。

3.邏輯角度:立法權限的劃分標準不盡合理。有學者認為依照《憲法》和《立法法》的相關規定, 我國沒有將影響范圍作為劃分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標準,而主要是按照立法事項的重要程度進行劃分。本文認為當前我國立法權限劃分的標準是不統一的:中央立法權限依據重要程度標準,而地方立法權限依據的是影響范圍標準。簡言之,我國在立法權限劃分標準上有著雙重標準,單一的重要程度或影響范圍說并不準確。《立法法》第八條所列舉的事項之所以被劃歸中央,主要是由于這些事項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而不是因為其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影響。如果采用影響范圍作為劃分標準,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與地方有關的事務就會被劃歸到地方的立法范圍。而《立法法》第八十二條對地方立法權限的規定則明顯采用了影響范圍標準,突出表現在以下兩款:一是“屬于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二是“屬于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那么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呢?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實際上是對國家的立法權進行的一種分配:哪些立法權力歸屬于中央,哪些歸屬于地方。這種劃分不是絕對的,實際劃分中難免存在共有立法權和剩余立法權,我國采取的雙重標準在邏輯上恰恰使這些權力的周延性和完整性喪失了。根據我國立法權限劃分標準,我們可以將需要立法的事項分為:全國重要事項、全國非重要事項、地方重要事項、地方非重要事項四類。中央立法權采取重要程度標準,可能導致中央對憲法和法律規定之外的“全國非重要事項”疏于管理;地方采取影響范圍標準,難以主動對沒有利益誘導的“全國的非重要事項”進行調整,“全國非重要事項”則會缺乏法律規制。此外,地方立法機關當然會根據影響范圍標準對一些“地方性重要事務”其進行調整,與此同時如果中央又根據重要程度標準認定其歸屬于中央管轄,則容易引起權限爭議。中央和地方在利益分配上存在著分歧是在所難免的,“立法權限劃分的實質是利益、資源的分配與責任的確定。參加立法權限劃分的中央與地方各有關主體都可能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受到利益機制的驅動而企盼分配到更多、更大、更理想的利益”。

三、修繕立法權限縱向劃分的努力方向

(一)明確劃分立法權限

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是解決我國立法權限爭議問題的基本保障。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修正:

1.以《憲法》或憲法性文件形式明確規定立法權限的具體劃分。在我國,如前所述,有必要在現行《憲法》中增加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劃分的可操作性內容,而不只是原則性或方針性規定。鐘開斌博士提出,解決中央與地方關系的關鍵在于中央與地方的責權利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并得到清晰的制度化規定,而非片面判斷中央與地方誰對誰錯, 他主張通過制度框架(主要通過法律規范的方式,而不是無規則的行政博弈)盡可能消除既有的或潛在的模糊空間或灰色地帶。他的觀點中有一點很值得我們肯定——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的制度化構建。我國《憲法》關于立法權限劃分的問題正是缺乏這樣一個清晰明了的制度規范,需要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還是憲法性文件的形式對此加以完善。從保持中央與地方立法關系的穩定上看,權限變更的法律程序也需要加以規定。

2.立法權限劃分方法由“二分法”轉為“四分法”。我國可以考慮把“中央立法事項”和“地方立法事項”的二元劃分轉為“四分法”。將立法事項分為以下四部分:第一,中央專屬立法事項;第二,地方專屬立法事項;第三,中央與地方共同立法事項;第四,剩余事項。在這個劃分中重點明確地方專屬立法事項,詳細列出地方可以規制或管理的具體事項,比如地方治安、基礎設施建設等,而不是簡單的做一些原則性規定。當然, 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在立法實踐中并非完全能劃分得開,立法不可能在一種非此即彼的狀況下運行, 而是經常處于一種交叉狀態。所以對中央與地方的共同立法事項予以保留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3.采取重要程度和影響范圍相結合的立法權限劃分標準。有學者認為美國在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標準上采取影響范圍標準,較好地解決了美國聯邦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立法權限劃分問題。相比較而言,我國通過雙重標準來實現中央與地方之間立法權限的劃分,還存在著立法權限劃分不清、相互抵觸等一些問題。由此得出我國應該合理借鑒美國的經驗,轉而采用影響范圍這一單一標準。本文認為這種解決方式實際上不適合我國,以影響范圍作為劃分標準, 固然保證了中央立法主體對地方性事務不插手,可以使地方立法各盡所能,發揮因地制宜條件,增加公民對立法的真實感,但是政權的穩定是中央與地方立法機關能夠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的前提條件,如果把地方的一些事項尤其是地方各級國家機關的產生和職權、防務、區域自治制度等交由地方來立法,中央就會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和監督權,這就大大增加了發生地方權力膨脹、地方動亂等一系列惡性現象的風險,試想:國家都不安定,何談發揮地方立法的積極性?大多數聯邦制國家都不能接受中央無權過問重要的地方事項,單一制的國家更不能接受地方事項不分重要性的一味劃歸地方規制。美國是聯邦制國家中各州權力較大的代表之一,但在美聯邦憲法中仍然有以下規定:“任何一州,未經國會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噸位稅,不得在和平時期保持軍隊或戰艦,不得與他州或外國締結協定或盟約”。 本文不否認通過比較法的視角研究借鑒其他國的成熟經驗,但是借鑒絕不是按部就班。一國的立法體制或者說立法權力權限劃分有其獨特性,是由該國國家結構形式、經濟體制和文化傳統共同決定的。不能因為美國采取影響范圍這一標準取得了成就,就認為我國轉而采用這一標準也可以收效頗豐,是否應該采用這一單純的標準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我們不難想象放棄重要程度標準只采取影響范圍標準對我國中央統一領導、一定程度分權、多級并存、多類結合的現行立法權限劃分體制有多大的破壞,不僅會使六十多年以來我國已經取得的成就分崩離析,而且會動搖政權的穩固。

本文認為,采取重要程度和影響范圍相結合的標準可以使我國立法權限劃分更加清晰。若中央立法采取重要程度單一標準,全國范圍內的一部分非重要事項就由地方立法來規范,而在大多數國家看來中央事務由地方法來規范是違背憲政原則的,且不符合憲政實踐,這一點毋庸置疑。 綜合分析幾種標準,并在比較的基礎上筆者得出的結論是,采取重要程度和影響范圍相結合最為適宜。不論該事項重要與否凡是涉及全國范圍的,都由中央統一立法進行規范。對于地方的一些重要事項若此部分事項已經事關政權穩固(實際上已經嚴重涉及到國家利益)則由中央立法予以規范;涉及純地方事項的,可以劃為地方的專屬立法權;涉及需中央地方共同管理的事項則劃為中央與地方共同立法權限。這樣劃分標準和劃分方法更加相得益彰。

(二)完善相關監督機制

我國目前涉及立法權限的監督制度主要是立法機關的改變、撤銷、備案審查權,即有權機關按照法定的標準與程序對法律、法規、規章等進行審查并作出相應處理。《立法法》第九十六條明確規定對超越權限、下位法違反上位法的法律、法規、規章,有權機關依照法定的權限予以改變或撤銷;《立法法》第九十七條對改變和撤銷的權限作了詳細說明,根據該條擁有改變和撤銷權的主體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國務院、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地方人大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及授權機關;關于備案制度,《立法法》九十八條作了詳細規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內報有關機關備案。

我國的上述監督制度詳細具體,有很多可取之處,但有一些制度缺乏具體的、與之相配套的程序規定,在實踐中還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本文認為《立法法》中各機關認為行政法規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書面審查要求的規定就過于簡略。如果按照以下幾方面進行適當細化,在使用效率方面能夠得到提升:第一,提出送審查時限和專門委員會審查時限;第二,確定是否采取聽證會及論證會的形式;第三,確定要求和建議進行答復的形式;第四,增加申請人的其他相關救濟手段。通過這些手段可以增加監督制度的可行性,使這些有價值的制度、措施能夠得到充分有效實施,進而有效監督中央與地方立法。

增強人民法院對立法權限的監督。在我國,人民法院對立法有一定的監督作用,在法條中能夠找到相關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章,“在參照規章時,應當對規章的規定是否合法有效進行判斷,對于合法有效的規章應當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第一部分)。關于法律規范沖突的適用“為維護法制統一,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應當對下位法是否符合上位法一并進行判斷。經判斷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抵觸的,應當依據上位法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可見,雖然我國法院不能直接宣布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無效,但是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適用或者不適用某一法律、法規、規章。這種方式表面上似乎對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爭議的解決沒有什么作用。但是如果法院在具體的案件中多次排除某一立法的適用,那么該立法將形同虛設,實質上隱性地降低或淡化了立法權限爭議。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何進行立法權限的劃分固然要受到各國自身政治、經濟、歷史傳統等因素的制約,我們不能夠簡單認為哪一種模式最有效或者最普遍就一味移植,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是解決我國各項問題最基本的立足點。中央與地方的立法權限劃分是許多西方國家憲法或基本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一些國家通過多年實踐的檢驗在此方面取得了比較成熟的經驗。某些西方國家劃清中央與地方立法事務范圍大大減少了權限爭議,這一舉措符合我國國情值得我們借鑒。

這些西方國家采取了以下舉措來減少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權限的爭議:第一,將公共物品分為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據此對立法權做詳細區分。在憲法或基本法中明確列舉中央或地方的立法專屬事項范圍。列舉外交、國家安全、國防等涉及國家統一、主權完整的事務以及全國性的公益事業、公共工程、社會保障、宏觀調控等全局性事務為中央專屬立法事項,列舉地方治安、地方行政管理、轄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涉及地方性、地域性的事務為地方專屬立法事項。第二,采取共有立法權和剩余立法權的方式處理不能列舉的事務,如教育、跨地區的交通設施、防止空氣污染等。 進行如此劃分可以實現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規范化和條理化。各項事務只要有章可循,就能夠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爭奪和責任推諉。我國目前恰好缺乏清楚的事務劃分,我們應結合本國國情,借鑒西方的有用經驗,完善我國立法權限劃分。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明確指出要健全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這一舉措為我國立法體制明確了大方向,但就立法權限劃分的細節問題仍未規定。立法權限劃分是國家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 并非短時間可解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推陳出新。相信只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理性對待這一課題,并在綜合考慮中國國情的情況下積極借鑒西方寶貴經驗,不久的未來這些問題定能得到解決。

注釋:

孫國華.法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42.

逯金沖.試論我國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劃分的發展及其完善.法制與經濟.2015(3).61.

江國華.立法:理想與變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43.

崔卓蘭、趙靜波.中央與地方立法權力關系的變遷.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3).69.

楊幼炯.政治科學總論.北京:中華書局.1967.569.

劉志剛.中央和地方立法權限劃分.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7).34-35.

馬嶺.地方立法權的范圍.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5).52-54.

[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李林.走向憲政的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1.

李林.立法理論與制度.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劉本文、裴春光.立法權的沖突與解決.科教文匯.2006(9).132-134.

鐘開斌.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基本判斷:一項研究綜述.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9(5).

封麗霞.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標準“重要程度”還是“影響范圍”.法治與社會發展.2008(5).38-39.

曹勝亮.論地方立法的科學化.法學論壇.2009(3).67-68.

柳俊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關系及對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6.

[德]康拉德·黑塞著. 李輝譯.聯邦德國憲法綱要.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猜你喜歡
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夏日困境大“突圍”
學生天地(2017年20期)2017-11-07 02:26:30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須正視的理論困境
中國衛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困境中的歐洲一體化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環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論狹義平等理論的三重困境
社會科學(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
中國“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4
刑事禁止令執行的困境及完善
對當前PPP模式困境的幾點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福利网址|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jizz在线观看|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午夜天堂| 欧美啪啪网| 亚洲二区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久久| av在线手机播放|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色综合成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欧美性精品| 国产在线专区| a毛片在线|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天堂亚洲网|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a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一级小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啪啪国产视频|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乱论视频| 福利视频一区| 毛片在线区|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91av在线|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无码人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