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杜亞男
摘 要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建設不僅需要制度和法律的設計和調整,還需要公民心理上的認同和信服——即公民文化的培育。公民文化的培養至關重要。受傳統的政治文化影響,我國公民文化的培育任重道遠,不僅需要培育公民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提高公民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效能感,還需要培育公民強烈且理性的政治參與意識。
關鍵詞 公民文化 參與型 政治文化 民主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Universities)。
作者簡介:張蕾,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政治學;杜亞男,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碩士在讀。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75
一、參與型政治文化與公民文化的含義
政治文化這一名詞始于美國政治學家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在《比較政治學:過程、體系和政策》一書中給政治文化所下的定義是“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的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 簡而言之,政治文化就是政治體系中人們對政治現象、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的取向模式。這種取向模式通常包括態度取向、情感取向和認知取向。
關于政治文化的分類有多種,其中阿爾蒙德在與維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度》一書中,根據對政治體系、政治輸入輸出以及對作為政治行為者的自我的認知、情感和評價的取向以及出現的頻率來劃分,可以將政治文化分為村民型的政治文化、臣民型的政治文化與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參與性的政治文化是指對作為一般對象的政治體系,政治輸入輸出以及作為對象的自我認知、情感和評價的取向都較高的政治文化。阿爾蒙德把參與型的政治文化成為“世界的政治文化”。參與型政治文化是人們對民主制度的信念和文化基礎,對民主政治的發展至關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爾蒙德看來,這三種類型的政治文化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可能同時存在于同一個政治體系之中。公民文化正是不同政治文化融合的成果。非參與型的傳統的政治文化對參與型的現代的政治文化構成一種平衡向力。所以公民文化是一種均衡而且穩定的文化。在受公民文化影響大的社會下的公民具備了民主人的人格特征:能夠寬容地對待他人和政治,具備開放的心態和多元的價值取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相對來說不為焦慮所困擾,具備與他人共享價值的能力,擁有強烈參與政治的愿望并且認為參與政治是一種合乎理性的行為。所以在公民文化氛圍影響下的公民對政治保持著既理性又熱情的態度。公民的政治功效意識較強,政治輸入意識也較強,政治活動頻率高。
二、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對公民文化培育的消極影響
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民眾長期處于封建王權政治制度之下,與之相伴封建政治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當然不可否認部分封建制度的政治文化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到了今天,傳統的政治文化更多地是對目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產生消極影響。傳統政治文化對構建公民文化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等級觀念和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
在封建社會之中,社會群體被嚴格劃分為各個等級,逾越等級及其困難,科舉考試是唯一的途徑。長期在此制度的影響下,滋生了濃厚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社會所特有的落后觀念,讀書從政被視為是一種身份標志。此外,還依據從事職業來進行等級和社會地位的劃分,士農工商的等級排序徹底把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排除在政治參與行列之外。可以說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滋生了了濃厚的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官本位思想,這種以官為本的官本位思想余毒和基于人格平等的參與型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二)公共空間意識和自我意識薄弱
封建綱常倫理追求“忠”和“孝”。“忠”即講究絕度忠于封建最高統治者——君主,“孝”即孝順父母,在但是在封建社會下人們所追求的忠和孝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愚忠和愚孝。人們在忠孝思想枷鎖的禁錮下,忘卻了更廣闊的空間,生活在“熟人社會”之中。在這樣的環境下,人情遠高于法律,民眾普遍缺乏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由的思想。而這兩者對于培養參與型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三)綱常倫理和人治傳統觀念影響深遠
與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相適應,統治者締造了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為其自身統治服務。以儒家為代表的綱常倫理在今天看來雖然不乏積極意義,但本質上還是為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公民文化的培育完全不符合。比如傳統的“以德治國”與現在社會主義時期的以德治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再者,“民貴君輕”、“載舟覆舟”的思想本意是勸誡專制統治君主應該清正廉明關心民眾疾苦以便更好地將專制統治順利維持下去。我國幾千年的人治傳統使得目前我國社會出現了個人凌駕于法律之上、權大于法的現象。
三、社會主義參與型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的培育
在市場經濟的為經濟基礎的現代社會,公民逐漸取代臣民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
(一)培育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
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人的主體意識被完全剝奪。但在公民文化高度發達的政治體系中,公民之間已經不存在以往的人身依附關系,人人都是平等自決的主體,都擁有平等參與政治的權利和自由。公民應該具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在政治參與過程中都應該擁有理性判斷的能力,擁有對現有體制和決策提出質疑和不滿的權利,并意識到自己是政治行為的主體,政治與己是息息相關的,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此外,公民在政治參與過程中也應該清晰意識到自己作為政治行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自己能夠做什么,應擔做什么以及不該做什么。在只有這樣,公民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
(二)培養政治認同感和政治效能感
所謂政治認同感就是指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的心理和感情上的歸屬感,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政治行為主體對政治體系、政治過程、政治輸出的認同。這對于政治體系的健康運作和公民文化的培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對自身影響政治體系能力的信念,即政治效能感高意味著政治行為主體對自身影響政治的能力有著較高的期望和自信。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還不是特別完善的當前形勢下,民眾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效能感還有待提高。較高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效能感是培育參與型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當前,拓寬民意反應渠道健全完善公民的參與機制是培育和提高公民參與機制的重要途徑。
(三)培養公民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
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是公民性的重要體現。強烈的參政意識可以有效地促進大眾參政化。大眾參政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鍛煉公民的參政能力,培育公民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效能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搭造政治溝通地橋梁和渠道,這是現代民主社會公民影響政府的重要手段外。此外,公民參與政治也是政府合法性獲得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政府的合法性來源于取得其治下公民的認可基礎之上。這三者對于培育公民文化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培育公民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因為政治民主不僅僅在于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民眾的心理和素質對于民主政治的鞏固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國當前推動政治制度改革的同時,應該更加注重于培育公民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素養。
注釋:
[美]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過程、體系和政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參考文獻:
[1][美]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度.商務印書館.2014.
[2][美]羅伯特·達爾著.李柏光,等譯.論民主.商務印書館.1999.
[3]方盛舉.參與型政治文化與中國當代政治文明的建設.社會科學研究.2006(5).
[4]岳世洲.阿爾蒙德政治文化觀評析.理論學習月刊.1994(9).
[5]張欽朋.阿爾蒙德公民文化理論述評.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