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區矯正對節約行刑成本、促進服刑人員的再社會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農村地區社區矯正在基礎條件、組織機構和保障體系等方面與城市相比嚴重滯后,破壞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公平與統一,所以,本文認為要抓住農村城市化建設的重要契機,完善農村社區矯正制度,利用鄉土優勢、采取幫扶措施,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健全我國的社區矯正體系。
關鍵詞 農村 社區矯正 基本情況
作者簡介:周濤,遼寧警察學院監所管理系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03
一、農村地區社區矯正工作的基本情況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非監禁的刑罰執行方式,是將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置于開放的社區中,由專門機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志愿者共同參與,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的期限內,對犯罪人進行心理和行為矯正,以促使其回歸社會。 社區矯正實施以來。全國已有97%的地(市、州)、94%的縣(市、區)和89%的鄉鎮(街道)開展社區矯正工作。 社區矯正由試點階段的面向大中城市開始向農村縱深發展,農村地區接受社區矯正的人員大幅增加,暴露的問題也日漸突出并亟待解決。
目前,我國社區矯正的對象限定在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以及被剝奪政治權利在社會上服刑的五種罪犯。其執行要求有連續居住6個月以上的固定住所及生活保障,否則需回戶籍地執行。此規定對于在城市犯罪的農村籍罪犯,如果沒有固定居所和生活保障,需要回到農村戶籍地執行社區矯正,多數流動人口既無定所又無保障,所以流動人口犯罪數量的增加客觀導致回鄉執行社區矯正的人員增加。
二、當前農村社區矯正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地區社區矯正機構的非專門性,弱化了刑罰執行的嚴肅與規范
社區矯正的本質是刑罰執行活動, 所以必須能夠體現刑罰的強制性特征,同時必須由專門的國家機關承擔,但目前農村社區矯正的機構主要是鄉鎮司法所,其作為司法行政系統的基層職能部門,承擔著社區矯正、普法宣傳、人民調解、社會治安綜合防治和安置幫教等多項職能,社區矯正執行機構的非專門性,弱化了刑罰執行的嚴肅與規范,最直接的表現是鄉鎮司法所沒有強制執法權,對于違反監督管理的社區服刑人員,無權采取強制措施,社區矯正作為非監禁的刑罰執行方式,強制性與執行機關的專門性是其重要的屬性特征,鄉鎮司法所的責權現狀有悖社區矯正作為刑罰執行方式的本質屬性特征,有責無權的工作現狀使農村地區的社區矯正工作在實際中面臨尷尬。
(二)農村地域的特殊性使社區矯正相關部門的銜接工作難以到位
對于需要回到農村地區執行社區矯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監獄應當依照《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的規定,準確核實其居住地,通過書面文書形式告知其到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報到,注明報道的時間及逾期報到需承擔的后果;并書面通知當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收到通知后,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送達回執;相關法律文書按規定應在判決、裁定生效起三個工作日內送達,同時抄送其居住地縣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但由于農村地域遼闊,加之社區矯正的決定機關與執行的戶籍地通常不在一個區域,甚至跨省,在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無法將法律文書如期送達,導致脫管、漏管現象普遍存在。
(三)專業人員缺乏是農村社區矯正面臨的重要問題
從農村社區矯正的實際情況看,首先,承擔矯正任務的鄉鎮司法所專業人員嚴重不足,村委會成員經過簡單培訓就充當了社區矯正的監督實施者,導致農村社區矯正多數處于粗放式管理模式。其次,農村司法所對于法律院校畢業的專業人才缺乏吸引力,很多非專業人員經過培訓后上崗,業務不熟練,缺乏專業素養。最后,社區矯正需要大量的社會志愿者參與,然而在農村,志愿者隊伍幾乎處于空白,農村長期以來奉行的自給自足的生存模式使其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對于無償奉獻缺乏熱心,能夠勝任志愿者的人員鳳毛麟角。
(四)農村基層組織松散癱瘓,導致社區矯正工作難以落實
農村社區矯正工作必須依托農村基層組織,農村基層組織包括村委會、黨支部、農村共青團組織和農村基層婦女組織等。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社會轉型時期人們觀念的變化,農村基層組織面臨嚴峻的挑戰,大量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留守人口老齡化嚴重,造成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缺乏,活力不足,農村基層組織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弱化,農民的法律意識,無論其產生、形成還是對人行為的指導作用,都呈現出強烈的行政色彩或受行政領域的影響較大。 所以犯罪人員回歸鄉里,依托村委會落實幫教監督因缺乏行政強制而被村民輕視,難以推廣。
(五)農村社區矯正缺乏有效的幫扶措施,社區服刑人員技能培訓流于空談
勞動作為社區矯正人員參與社會活動的橋梁,有助于修復犯罪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社區矯正要求有勞動能力的服刑人員必須參加勞動,勞動為公益性質,時間至少不低于8小時,其目的是通過勞動使服刑人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培養勞動技能,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從目前農村開展矯正工作的實踐來看,農村地區公益勞動崗位缺乏,很多農村地區將無保戶、養老院列為公益崗位,社區矯正人員不愿意鄉鄰知道自己的罪犯身份,所以抵觸鄰近的五保戶,而養老院多數離所居村鎮較遠,交通不便、通訊不暢常使公益勞動難以落實,且有限的公益勞動項目無法和職業技能培訓掛鉤,使技能培訓流于空談。
三、促進農村地區社區矯正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完善農村社區矯正制度并逐步實現城鄉一致
社區矯正作為刑罰執行制度,必須強化其統一性和規范性。農村地區的社區矯正,需借鑒城市社區矯正中成熟的模式與管理經驗,規范制度建設,矯正活動既要有司法部門的參與,也要有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的積極配合。對社區服刑的矯正對象既不能完全依賴當地司法站所,更不能完全交給村委會,從長遠發展來看必須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使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農村籍罪犯回到農村后,真正有機構管理、有專業人員幫助,刑罰執行過程規范有序。在現有法律框架內要明確基層司法所的責任,提升其執法能力,針對農村社區矯正中的人員接收、居住地核實、法律文書的送達等環節強化管理,對各部門的職責分工、銜接配合等制度予以細化。在執法文書格式、調查評估材料、保證書、社區矯正告知書等法律文書方面實施統一的備案管理,完善懲處手段,確保刑罰執行城鄉無差別化。
(二)發揮農村的鄉土優勢促進服刑人員的回歸
農村是鄉土社會,在社區結構、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及世俗規范方面有顯著的地域特征,社區矯正推廣到農村,不能單純的照搬照抄城市的管理模式,應充分考慮并重視城鄉習俗、文化、觀念等諸多方面的不同點。農村是熟人社會,這一點與城市的陌生人社會完全不同,城市的陌生人社會強調的是規則意識,而農村的熟人社會則注重情感,所以農村地區的社區矯正必須結合農村社會特有的優勢條件,突出鄉土特色。首先,要發揮傳統禮治的積極作用,禮始于教化,使人服膺,敬畏秩序,進而守法;其次,要重視家規族規的作用,利用族中有威望的長者,監督幫助服刑人員守規自律;最后,要尊重農村居民對家族聲譽的重視,農村生活的非私密性容易暴露服刑人員的犯罪歷史,從而株連家族聲譽,為防止服刑人員矯正環境惡化,社區矯正應適當隱晦。
(三)有目的、有計劃的把社區矯正與農村城市化建設相結合
我國農村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化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必然會加速農村的法制化進程,農村社區矯正是這一進程中的重要內容,需要有步驟的推進以下工作:
1.通過法制下鄉活動大力宣傳社區矯正。農村城市化建設就是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有目的的引導農民擺脫小農意識,認識到法律是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手段,小農意識的落后保守、自我封閉和權力崇拜將被農村城市化的文明與法制所取代。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新型的法律制度,應緊緊抓住農村法制化建設的時代契機,通過送法下鄉活動,積極主動的向農村推進,使農民了解社區矯正制度,主動接納服刑人員,幫助他們修復鄰里關系,引導服刑人員由尊重鄉規民約提高到遵守國家法律規范,在鄉情的幫助和關懷下學會人際關系的處理,以期更好的適應社會。
2.把農村城市化過程中基層組織的恢復建設與社區矯正結合發展。農村城市化建設中帶來農村社會關系、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遷,隨著社區環境的城市化和鄉村的都市化,農村的分散性與封閉性逐漸打破,受城市文明的影響日益加強,出現了農村村組向城市社區部分或整體轉制的趨勢,農村基層組織在轉制過程中日益受到重視并得以逐漸恢復,村委會或轉制后的街道在職能、權力和義務方面有了新的定位,社區矯正必須順勢而動,將工作內容推進到農村基層組織,使其成為社區矯正的基本載體和依托。
3.通過志愿者下鄉活動帶動農村志愿者隊伍的形成和發展,為社區矯正提供人力保障。法制下鄉、文化下鄉是農村城市化建設中城市對農村的重要援建形式,有關的民間組織和社會志愿者也可以把社區矯正作為援助項目,積極深入農村,發揮自身優勢對社區矯正對象開展幫扶活動,擴大農村村民對自愿者組織的了解,促進農村本土自愿組織和隊伍的壯大,大學生村官應發揮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優勢,組織農村青年和大學生,建立自愿者隊伍,擴大影響,使社區矯正在農村逐步擁有穩定的組織和資源優勢。
(四)加強農村地區社區矯正干部隊伍的培訓工作
首先,針對農村基層司法所專業管理人員缺乏、業務不精這一現狀,要制定出培訓計劃,對司法助理員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崗位職責、工作特點和執法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設計培訓方案,合理安排培訓內容,選拔業務骨干從事培訓授課工作,并形成制度化,確保農村司法所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司法助理員、陽光中途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均參加過專業培訓。其次,通過培訓提高農村社區矯正的規范執法能力,圍繞農村基層隊伍中不會執法、不愿執法的突出問題,著重強化社區矯正執法依據、執法內容的培訓,對容易失范的執法程序和法律文書制作等關鍵環節進行重點培訓,實現社區矯正執法的規范化。
(五)落實農村社區矯正的財政保障制度
經費缺乏一直是制約農村地區社區矯正工作發展的突出問題,目前全國雖已有多數省份的地市和縣區將社區矯正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但仍有部分省份和地區在社區矯正經費保障上存在嚴重不足,尤其是貧困地區,其農村社區矯正的投入與城市和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顯著,因此,各省應重視并加強農村地區的社區矯正經費保障,將社區矯正經費按城鄉固定的人均標準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下撥到農村地區的矯正經費要落實專款專用的責任制度,不得挪用、克扣,切實保障農村社區矯正工作的穩健發展。
注釋:
魏榮艷.罪犯教育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25.
陳立峰.農村社區矯正模式的構建——以公共產品理論和楓橋經驗為切入.經濟視角.2010(6).27.
邵娜娜、徐翠靜.對農村法制化進程的影響研究.法制與社會.2008(5).192.
宋月紅.城市化與村民自治的變遷.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