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霞
一、創設輕松氛圍,奠定生成基礎
自由平等的課堂是思維化的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科學思維等,就需要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表達出內心的想法。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組織者與引導者,應該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靈感引導學生思考、發散、思維與實踐,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教師也需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走進學生精神與心靈世界,構建具有創造性、生動性的小學數學課堂。同時,科學選擇案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能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生成。例如,學習“可能性”相關知識,教師結合“拋硬幣”、“摸小球”等游戲案例來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可能性”的相關原理與計算方法。學生兩人一組,組成小組學習模式,拋射硬幣,并將硬幣正面或反面向上、拋射次數等記錄下來,供給學生進行數據分析。或者組織學生“摸小球”,在黑暗的箱子里放入10個小球,7個紅色球,3個白色球,每人摸5次,觀察摸出什么球的次數多。由創設游戲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可能性與小球所占的比例有關,同時教師提問“如果將拋圍棋圓的一面向上則為小紅勝,平的一面向上則為小軍勝,那么誰會獲勝?”通過構建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思考、體驗,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數學知識與內涵。
二、基于課程預設,鼓勵發散思維
科學預設并不是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規劃得非常仔細,而是對教學過程、教學環節進行了一定的設計與預想,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圍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展開合理的教學引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圍繞學習內容發散思維、科學分析、思考與實踐,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下,通過創新思維與實踐探究,使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小學生活潑好動,有效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引導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強化了能力,并給予學生啟發、點撥與激勵。例如:學習“倍數與因數”相關知識,教師課程預設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倍數即為這個數乘以一個數,得出乘積,因數即為這個數除以一個數,得出商。為了讓學生了解倍數與因數的定義,以及計算方法,教師引入例子“2的倍數、5的倍數、3的倍數、7的倍數的計算”案例,通過案例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通過引導學生逐步計算,列出數表,并對應分析,之后教師拿出10×10的百數表,引導學生用紅色連上2的倍數,黃色連上5的倍數,綠色連上3的倍數,并將7的倍數畫上圈圈。通過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規律,發現如下規律:2的倍數都是偶數,3的倍數各個數位上的和也為3的倍數,5的倍數個位數為0和5,7的倍數其規律為若一個整數的個位數字截去,再從余下的數中,減去個位數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數,則原數能被7整除,以6139為例,613-9×2=595,59-5×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數。
三、科學處理問題,引導巧妙生成
課堂預設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刻板而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的,生動的課堂就是活躍的課堂,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思想、想法與思路,而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與組織,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從問題中吸收經驗、教訓與總結出知識的能力。科學處理問題,在靈活的課堂中發現智慧、挖掘潛力、激發潛能與鼓勵創新,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傾聽小學生內心的感受、想法與問題,鼓勵學生表達、發散與實踐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合理“掌控”課堂,這里的掌控,是基于學生成長需要,分析學生知識與能力發展方向,引導、組織、呵護、鼓勵與成全學生,促進學生感受數學的美與奧秘。例如,在學習“運算律”相關知識時,教師循序漸進,由簡單的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起初學生感覺到知識比較容易懂,認為這一節知識屬于簡單內容,之后教師在闡述加法結合律、乘法結合律相關知識時,學生延續了交換律相關學習方法,較快地理解了相關理論,但是在實踐計算過程中,卻發現存在一定問題。“7×4×25中為什么要將后兩者先乘,4×(60+25)為什么不是等于4×60+25,卻是等于4×60+4×25?”帶著一個個問題,學生一直堅持自己是正確的,由此引入小故事“學校有4個班級,每個班級分配60張語文試卷,25張數學試卷,那么總共分了多少份試卷?每個班都需要分數學試卷嗎?所以這里的4需要乘以25”。結合生動、易懂的故事,引導學生巧妙生成。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基于小學生認知基礎、興趣愛好、學習特點以及心理特點,圍繞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展開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設計,結合有效案例,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交流、促進學生探究,深化學生知識與能力體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要重視學生三維課程目標的培養,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斷完善生成性課堂的構建,激勵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生成,不斷強化學生數學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