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范疇。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對當前利益格局的分析和利益關系的調整有著現實價值。黨員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凝聚共識深化和推進改革。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利益觀 當代價值
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一個重要范疇。借助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利益的本質、特點及其歷史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尊重人民利益的觀點。重溫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對于我們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深化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基本觀點
利益觀是人們對利益的總體看法和根本態度。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把利益僅看作同人的需要、感覺、欲望相關的東西相區別,馬克思主義對利益范疇作了能動的、辯證的理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利益觀。
第一,從本質屬性來看,利益是一種社會經濟關系。馬克思認為,一切人類生存、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東西”。在這些需求的牽引下,人與人之間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關系。利益的實質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對需要對象的分配關系。由此可見,利益不是從來就有的,是人類實踐活動所創造的,它雖然離不開自然選擇,但主要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換句話說,利益是社會化的需要,是人們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表現出來的社會需要。恩格斯明確提出: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
第二,從功能作用來看,利益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馬克思主義利益論當中,利益是激勵人們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動因,利益關系是促進社會發展變革的關鍵。馬克思在關于利益的早期論述中提到,“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這是因為,人們對物質需求直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在物質資料分配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從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進而推動著社會不斷變革和發展。對此,馬克思指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第三,從外在形式來看,利益訴求隨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變化表現為不同形式。根據唯物史觀,由于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強化了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動力,并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反過來,這些社會經濟條件也影響著個人利益的實現方式。這就揭示出,不同的社會歷史形態下的利益有著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同時,馬克思主義利益觀認為,物質利益或經濟利益是利益的基礎,但不是唯一的利益,人們在爭取物質利益或經濟利益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利益與政治利益。
第四,從實現途徑來看,利益的實現要處理好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關系。馬克思認為,“個人利益總是違反個人的意志而發展為階級利益,發展為共同利益,后者脫離單獨的個人而獲得獨立性,并在獨立化過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為普遍利益又與真正的個人發生矛盾”。因此,要實現個人利益,就不得不處理好個人的私人利益和各種普遍利益的關系,“就必須使個別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但是這種“符合”既不是盲目的自我犧牲行為,更不能是極端的個人利己主義的實現,應該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最大限度不損害個人利益的條件下,保證集體利益的實現。
第五,從階級立場來看,馬克思主義關注的是大眾的利益。馬克思認為,勞動者通過誠實勞動獲取個人利益是一種合理的利益,這完全不同于統治階級通過獨占生產資料靠寄生就能獲取的不合理利益。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運動與以往一切運動的區別就在于為勞動大眾謀求合理的利益。《共產黨宣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并且共產黨人在這場運動中“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無產者不同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這就從根本上明確了共產黨人沒有任何私利,他們與無產階級有著共同一致的利益,那就是實現人類解放、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當代價值
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發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基本原理及其現實價值。
堅持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必須突出人民利益的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奮斗目標,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形成了以人民利益至上為根本,以妥善協調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關系為核心的利益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日趨多樣化,圍繞利益分配的關系愈發復雜、矛盾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黨要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改革的評價新標準:“把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
堅持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必須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歷史也表明,正是因為黨沒有任何私利牽掛,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毛澤東同志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斗爭。”因此,必須把完善利益表達機制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及時深入調查了解群眾訴求,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使社會各階層都有平等發言的機會。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區分清楚訴求的合理合法性,既要支持和保障正當合法的利益表達,又要防止和化解非理性的利益表達,及時從源頭上化解和消除各利益主體間的矛盾。
堅持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必須千方百計確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正義。從唯物史觀來看,對利益的追求既可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也可能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最終根源。造成兩者區別的主要因素是利益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和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刻變革,利益格局在經歷著深刻調整,利益主體和利益取向愈發多元,利益矛盾尖銳凸顯,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的任務顯得格外突出和重要。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為此,必須把消除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標,協調利益分配關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把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全社會普遍能夠接受的合理范圍之內,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維護社會利益格局的公平合理,讓全體社會成員生活在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中。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實踐思考
在當前思想大活躍、利益大調整的社會條件下,黨員領導干部堅持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就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帶頭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斷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為深化改革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要把正確的利益觀體現在為民謀利的具體行動中。毛澤東同志在《必須給人民看得見的物質福利》一文中曾深刻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黨員領導干部要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黨的主張和政策符合人民的利益,確保黨的工作能夠代表最廣大群眾的現實利益,從群眾最需要、最關注、最難解決的事情做起,真正給群眾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重視和體現。
要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關系。共產黨人并不否認個人利益。鄧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在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黨員領導干部也有自己的正當利益。但是,共產黨員也從來不孤立地談個人利益。作為黨員領導干部,不能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更不能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人民利益之上。可以說,能否正確對待個人利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檢驗共產黨員黨性純正與否的試金石,也是衡量黨員領導干部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當前,一些黨員干部抵不住物質、金錢、美色的誘惑,背離了正確利益觀,不能分清正當利益和非法利益,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出現了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嚴重地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因此,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嚴于律己,秉公辦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自覺地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利益出發,正確處理好“公與私”“得與失”“利與義”的關系,始終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變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堅守好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底志欣,中共平谷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