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松
(貴州省遵義播州區茅栗鎮農服中心563135)
生態養雞模式及技術
田仁松
(貴州省遵義播州區茅栗鎮農服中心563135)
文章中重點介紹生態養雞的模式、技術要點、疫病控制等,生態養雞有別于傳統的圈養,生態雞綠色無公害,符合當前飲食安全的發展潮流,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生態養雞;養雞技術;養雞模式
生態養雞,顧名思義就是在林地、草地、荒山等地方養雞,讓雞在大自然環境中自由生長,全生態雞需要補喂五谷雜糧,為了提高養雞的經濟效益,建議飼養非全生態型雞,輔以適當生態飼料喂養,但必須嚴格控制化學藥品或者飼料添加劑,不然會污染肉質。
林下養雞,即在林園放養。傳統果林或山林樹下雜草叢生,而且果林鋤草費用較高,將雞養殖在果林下,可以達到果園增產的目的。該模式具有以下優勢:一是雞群在林下活動,會采食野草、昆蟲,幫助林間松土、除草、除蟲;二是雞糞可以用作果林的生態肥料,培肥沃土,減少果林施肥;三是林下養雞,雞的口感獨特,可以提高養雞經濟性。
稻田養雞,就要密切結合水稻各個時期的生長習性,了解水稻病蟲害和雞苗的生長繁殖貴旅,放養在稻田里,吃掉落的稻穗或者是稻田里的雜草、草籽、昆蟲,輔以其他農家飼料,幫助雞群生長。
蔬菜大棚養雞,夏天為涼棚,冬天可保溫,冬天利用雞在生長過程中散發的熱量和大棚吸收到的光熱進行互補。蔬菜生長吸收雞排出的二氧化碳,雞糞也可以作為蔬菜的肥料,從而建立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
可以選用無疫病地方的土雞雞苗或培育的優質雞苗,當地散養成功的、嚴格凈化的雞苗最好,原則上要求雞苗具有環境適應能力強、采食好、生長快、抗病能力強的雞苗,否則不容易養殖成活。
養殖場地最好選擇在污染少、水源足、交通便捷的地方。雞圈可以就地選擇修建,雞圈地基高于四周,周圍修建排水溝,充分保障雞圈的干燥,防止動物疫病擴散,飼養場地周圍要建圍欄或圍網。
(1)育雛階段。雛雞剛剛孵化,對環境很敏感,抵抗能力差,不能直接放養,此階段宜集中管理和飼養。
(2)中、大雞管理。仔雞要慢慢增加戶外養殖時間,讓雞群逐漸適應環境,一人在路上撒飼料開道,控制投放量,引導雞在野外覓食。放養首先要關注天氣變化,雨天不適宜放養,其次要注意防止雞的天敵。
在喂養雞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改變飼料投放、飼料配比等方式,改善雞的色澤、口感和營養價值等。盡管生態養雞會推遲雞上市銷售,但所需的飼料減少,雞的單價有所提升,使得農戶的利益并不會因此受損。
(3)育肥。雞在上市前兩周,不能再散漫養雞,要開始集中飼養、適量散養,提高飼料、雜糧的脂肪含量,以便雞能獲取充足的能量,育肥雞群。
雞苗飼養前,要對養殖區域進行消毒,清理周邊雜物和垃圾,盡可能從根源上去除病毒的威脅。
首先是在養殖場地的雞圈位置,要嚴格控制外來人員的參觀和訪問,避免其他人來帶來病菌。其次,要安排專人負責雞圈衛生,定期消毒以及滅鼠,病死或淘汰雞要及時消毒處理。最后要針對雞群易發感染細菌、病毒或流行病情,進行噴霧、滴鼻、點眼等消毒,翅膀刺種雞痘疫苗時,切忌要避開翅靜脈,注意查看刺種處是否有小腫塊,有就是成功了。為了減輕疫苗免疫對雞造成的應激,可在免疫前后給予電解多維和其他抗應激的藥物。
生態養雞盡量讓雞在自然的環境中長大,雞群重新回歸自然狀態,以露水、野草、蟲子等為重要的食物來源,降低了養殖成本,但需要加強疫病控制、預防天敵等工作,這樣子養出來的雞口感飽滿、野味十足,從而能賣出高價,促進養殖戶增收。
田仁松 (1981-),男,漢族,大專,中級獸醫師,從事獸醫技術推廣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