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健 郝連升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房義輝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經驗淺析
陳 健 郝連升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房義輝;踝關節扭傷;經驗淺析
房義輝教授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主任醫師,魯西著名骨傷骨病專家,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聊城市名老中醫,山東省第二批五級師承指導老師,從事中醫骨傷臨床30余年,專注中西醫結合治療骨傷骨病。筆者有幸成為五級師承學術繼承人,現將房義輝教授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的臨證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認為踝關節扭傷屬“傷筋”“關節錯縫”范疇,由于距骨前寬后窄的解剖特點,在踝關節跖屈時,踝穴的骨性穩定性降低,此時多易導致踝關節韌帶損傷。唐代藺道人在《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說:“凡左右損處,只相度骨縫,仔細捻捺,便見大概。”提出局部解剖的重要性,同時表明理筋手法在急性踝關節扭傷的重要作用。早期及時的復位能減少組織出血,防止組織粘連,促進組織康復,恢復患肢的功能。《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指出:“或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瘀滯,為腫為痛。”房義輝教授在診斷急性踝關節損傷中注重通過局部觸診,對損傷的組織進行定位。房義輝教授觸診多從外踝前方開始,在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后韌帶及下脛腓聯合韌帶、三角韌帶等處按順序進行局部觸診,凡有壓痛則標記為損傷區域。觸診后,房義輝教授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病史,了解損傷體位及暴力方向,從而判斷損傷程度、受傷機制,并提出逆創傷機制固定理筋后踝關節韌帶損傷。
《素問·痿論》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對于踝關節扭傷,房義輝教授提倡先使用手法復位,使骨對合,筋捋順,為后續修復提供基礎。房義輝教授的理筋手法輕柔靈巧,復位前按摩足三里、商丘、太溪、解溪、昆侖等穴位,解除患者緊張情緒;復位時,由一名助手握住患肢小腿下段做拔伸牽引,房義輝教授以雙手握住患足,虎口相對,牽引同時逆損傷機制進行復位,對內翻損傷者做旋轉外翻,對外翻損傷者做旋轉內翻,再用拇指按照經筋的行走方向做捋順手法,最后在踝關節周圍做輕柔按摩。在損傷區域常可捫及條索狀或粒狀結節,且壓痛明顯,房義輝教授認為此乃傷筋后氣血瘀結之處,可輕揉捻按,使之消散,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則患者疼痛亦隨之減輕。復位后按摩以上穴位,以止痛止血,疏通經絡。房義輝教授指出施行手法時動作要輕柔,切忌蠻力粗暴,理筋手法的正確運用可使筋歸其位,行其槽,司其職。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對“動靜結合”的理論已有所論述:“凡曲轉,如手腕、腳凹、手指之類,要轉動,用藥貼,將絹片包之后時時運動。”房義輝教授師古而不泥古,在處理急性踝關節扭傷時將“動靜結合,功能鍛煉”的原則貫徹始終。早期通過理筋手法,恢復骨性結構的對位關系,同時捋順筋絡,給予彈力繃帶固定制動,彈力繃帶可以協助維持關節穩定,減輕韌帶緊張度,以“靜”為主,促進筋的修復,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屈伸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以利消腫,靜中有動。而在中后期,瘀血阻絡,氣血不通,去除外固定后進行適度的踝關節鍛煉,有利于祛瘀生新,瘀血消除則能氣血通暢,榮養筋絡,有利于筋傷的修復,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負重活動,同時指導患者采用足底滾動竹筒的方法加強踝關節的活動,以加強踝關節韌帶強度,增強踝關節穩定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氣傷痛,形傷腫”,表明局部有離經之血停滯,血有形,形傷腫,故血瘀后出現局部腫脹。早期即應用房義輝教授經驗方中藥外敷(丹參、川芎、黃芩、乳香、沒藥、牛膝、水蛭、三七、當歸等)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用蜂蜜調和,涂于患處后用彈力繃帶包扎,每日更換,受傷48 h內結合冷敷治療。后期去除外固定后,進行功能鍛煉時給予中藥外洗(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蘇木、紅花、續斷等),并結合TDP燈照射,以活血化瘀,溫經通絡。中藥先熏后洗,藥物由皮毛而入,由皮毛到筋骨,直接作用于損傷部位,能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促進氣血的運行,從而疏通經絡,活血消腫止痛[1]。同時配合按摩手法進行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平衡練習及本體感覺訓練,促進筋傷的修復,并取得良好的療效。踝關節扭傷具有個性化差異,因此臨床上要注重辨證施治,建立個體化治療方案,才能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1]楊國帥,王飛龍,蘇冠鳳,等.推拿足三里穴配合中藥外洗治療踝關節扭傷32例[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6):68-69.
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