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博
(北京市和平里醫院,北京 100013)
·針灸療法·
繆刺法針刺掌根穴治療足跟痛1例臨證體會
于 博
(北京市和平里醫院,北京 100013)
繆刺法;掌根穴;足跟痛
筆者運用繆刺法針刺掌根穴治療足跟痛,該例患者僅治療1次,疼痛即消失而獲得痊愈,療效顯著。單穴治療,方法簡易,現結合臨床實例將其操作要點進行介紹說明。
患者,女,53歲。因“右足跟痛2周”就診。患者平素以每日快步行走約60 min進行鍛煉,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行走時右足跟持續性疼痛,休息時痛止,晨起下床行走即痛,每因過度運動或行走疼痛加重,適當休息可減輕。疼痛嚴重時,走路跛行,甚則腳不能立,非常痛苦。檢查:右足皮膚顏色正常,皮溫正常,局部無腫脹,右足跟底壓痛明顯。右足跟X線檢查示跟骨無骨刺形成。
針具準備:備用0.25 mm×40 mm TONY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75%醫用酒精及無菌棉球。穴位選擇:掌根穴(位于手掌側腕橫紋中點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即大陵穴下方,約壓痛最明顯處),采用對側取穴即右足跟痛取左側掌根穴,左足跟痛取右側掌根穴。
具體操作:患者取站立位,在其左手掌根大陵穴附近尋找壓痛點,或可壓按到豆粒大小的筋結、條索,并伴有明顯局部疼痛感。在壓痛點處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囑患者咳嗽,隨咳快速將針刺入,針刺3~5 mm,同時以左右捻轉手法行針,平補平瀉。此時,患者有酸麻重脹感。然后讓患者活動患足,邊咳邊跺腳,以足跟著地,做能夠引起足跟疼痛的動作?;颊呋顒訒r,醫者配合行針。患者立即感覺疼痛驟減,然后留針15~20 min,留針時讓患者行走,每隔5 min給予手法行針1次。起針后患者足跟疼痛消失,走路如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足跟痛又稱腳跟痛,是由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該例患者53歲,年過半百,氣血漸虧,氣虛血瘀,經脈瘀阻,不通則痛。中醫學將足跟痛歸屬“痹證”范疇,肝主筋,腎主骨,臨床多以理氣活血、通絡止痛、補益肝腎為基本治則,以達到“通而不痛”的治療目的。
何謂繆刺?早在《素問·繆刺論》中就有詳細的記載:“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逼浜蠖嗉裔t者對其做出注解,簡言之,繆刺就是一種“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取穴的方法。至于為何要交叉取穴,目前認為,若十五別絡中一側的氣血受阻,組織器官功能已被損傷,針刺患側只能是治標不治本,達不到相應的療效,而此時針刺健側,疏通健側的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使健側的血流量增加,建立豐富的側支循環,最終才能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調整機體平衡的作用[1]。從西醫學角度分析,人體的感覺神經纖維、運動神經纖維、聽神經纖維、視神經纖維均為對側交叉,針刺一側交叉反應點能通過機體神經、體液系統的反射性調節,使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從而使患側的局部惡性刺激被切斷,使疾病痊愈[2]。
筆者獨取掌根穴治療足跟痛,一方面因為掌根穴有“獨穴”的特性,根據現代針刺作用機制的研究,認為獨穴應用能激活脊髓后角細胞的活性,釋放阿片肽等活性止痛物質,這比常規取穴針刺的鎮痛效果迅速,改善臨床癥狀更顯著[3],另一方面因為該穴位于手掌大陵穴附近,方便取穴。臨床中還應注意的一個操作要點是隨咳進針,一是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有效緩解進針時的針刺疼痛感,二是咳嗽可以做到宣散氣血,激發人體經氣運行,同時循經拍打,意在使氣至病所。本法操作簡單,取穴單一,容易掌握,值得臨床推廣。
[1]孫六合,王燕.巨刺法應用規律研究[J].中國針灸,2003,23(9):540-542.
[2]彭鑫,白鵬.小議《內經》中巨刺、繆刺法的治療范圍[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4):3-4.
[3]鄭嬡嬡,馬增斌,馬良宵,等.33個單穴主治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8,28(6):417-422.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