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靜 胡明麗 趙國良 趙 杰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3)
·穴位貼敷·
穴位藥物貼敷治療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30例
梁 靜 胡明麗 趙國良 趙 杰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3)
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溫陽藥物;穴位貼敷
膿毒癥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隨著人口老齡化、腫瘤發病率的上升及侵入性醫療手段的增加,膿毒癥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每年全球新增數百萬例膿毒癥患者,其中超過1/4的患者死亡[1]。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表現為在急性危重癥狀態下突然或逐漸出現嚴重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而一旦出現高度腹脹,產生中毒性腸麻痹,預后極差,死亡率極高。在中醫眾多外治法中,穴位敷貼療法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無創的特點。我院ICU在運用穴位敷貼療法改善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通過辨證論治進行選藥和取穴,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5年7月—2016年6月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ICU、急診科收治住院的60例膿毒癥伴胃腸功能障礙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5~75歲,平均(50.43±8.56)歲;治療前腸內營養耐受率為30.7%。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40~70歲,平均(49.89±9.18)歲;治療前腸內營養耐受率為29.6%。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4)》的診斷[2],胃腸功能障礙參照2012年歐洲危重病學會提出的急性胃腸損傷(AGI)分級診斷標準[3]。
納入標準:①符合膿毒癥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75歲;③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Ⅱ評分)≥15分者;④符合急性胃腸損傷AGI>Ⅱ級、Ⅲ級診斷者;⑤患者或家屬同意中藥敷神闕穴的療法。
排除標準:①嚴重的慢性心、肺、肝、腎、血液系統疾病;②惡性腫瘤;③消化系統手術術后者;④由原發胃腸疾病造成胃腸功能障礙者;⑤嚴重過敏體質者;⑥收住入ICU病房48 h內死亡者。
兩組均給予抗感染、基礎支持等常規治療[4],對容量不足者進行補液治療,監測血壓、中心靜脈壓(CVP)、心率和尿量,并觀察胃腸反應。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枸櫞酸莫沙必利片(住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分裝,國藥準字J20110022,規格5 mg×10 s)5 mg口服(或胃管注入),每日3次,療程為7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神闕穴中藥貼敷治療,貼敷膏由桂枝、吳茱萸、細辛等藥組成,由我院藥劑科制作成統一規格的藥膏(規格:6 g/片)。使用時將藥物置于神闕穴上,以膠布密閉覆蓋,貼敷6 h,每日1次,連續使用7 d。注意觀察患者貼敷部位有無瘙癢、灼熱、潮紅、水皰、滲液等過敏情況,若有應及時除去貼敷藥物,必要時給予抗過敏治療。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一般情況(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職業、原發病);胃腸耐受性:觀察有無胃潴留,分次鼻飼時,每次鼻飼前回抽胃殘留物并計量,4 h后胃殘留物大于150 mL為胃潴留;連續鼻飼時,每4 h回抽1次,胃殘留物大于最近1 h鼻飼量的2倍為胃潴留。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腸內營養耐受率分別為30.7%和29.6%,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腸內營養耐受率均有提高,分別為69.2%和45.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膿毒癥發生機制非常復雜,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膿毒癥是由于機體過度炎癥反應或炎癥失控所致,并不是細菌或毒素直接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多數膿毒癥患者很難發現明確的感染病灶。作為人體最大的“儲菌庫”——腸道,嚴重損傷后其應激反應引起腸黏膜屏障破壞,腸道菌群失調及免疫力下降,導致腸道菌群易位和內毒素血癥,使機體出現過度炎癥反應與器官損害。目前西醫通過改善腸道動力,維持微生態平衡,保證腸黏膜營養等手段來改善腸功能,中醫則通過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采用中藥內服、中藥灌腸達到蕩滌胃腸、安五臟的目的。
穴位敷貼療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源于整體觀念、經絡學說、腧穴作用、藥物作用等方面,屬于中醫外治法。在傳統針灸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中藥作用于腧穴,通過經絡對機體的調整作用,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療法。
神闕穴位于腹部肚臍處,人體經絡皆交匯于臍部,故臍為經絡總樞。臍部在胚胎發育中最后閉合,與全身皮膚結構相比,皮下組織較薄,無脂肪,臍部表皮與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下有腹主動脈、靜脈及豐富的毛細血管,在該處用藥有利于藥物的吸收。神闕穴為任脈主穴,是元氣歸藏之根,與督脈相表里,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可溫通腑氣,升清降濁,調理氣機。穴位敷貼療法的作用與所選的穴位和藥物有很大的關系。
貼敷方藥中所選的吳茱萸,歸肝、脾、胃經,有溫中止嘔、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其性味辛苦而溫,芳香而燥,氣味俱厚,對穴位、經絡的刺激作用比較明顯。吳茱萸下氣最速,利大腸壅滯之氣,有行氣消滯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吳茱萸的主要成分生物堿能溫中散寒,理氣止吐,對胃腸道有雙向調節作用[5]。細辛歸肺經,辛香走竄,散寒止痛,能緩解腹部脹氣,有助于減輕腹脹,促進消化;也可用作透皮劑,使血管擴張,有利于藥物有效成分的滲透,具有引藥入里的作用。研究表明,神闕穴藥物貼敷對膿毒癥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Dellinger R P, Levy M M, Rhodes A, 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2[J].Intensive Care Med, 2013, 39(2):165-228.
[2]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中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4)[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5,27(6):401-426.
[3]Reintam Blaser A, Malbrain M L,Starkopf J,et al.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erminology,definitions and management.Recommendations of the ESICM Working Group on Abdominal Problems[J].Intensive Care Med,2012,38(3):384-394.
[4]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編輯委員會.膿毒癥中西醫結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3,25(4):194-197.
[5]劉清珍,劉喜新.吳茱萸治療藥物性肝損害[J].中醫雜志,1995,3(4):199.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