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君
(甘肅省會寧縣楊崖集鄉衛生院,甘肅 白銀 730714)
·藥灸療法·
隔藥灸神闕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療效觀察
陳繼君
(甘肅省會寧縣楊崖集鄉衛生院,甘肅 白銀 730714)
小兒脾虛泄瀉;隔藥灸;神闕穴
泄瀉是由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稀薄甚至瀉出水樣便為特征的一種病證。本病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發病多見,是小兒最常見疾病之一,以嬰幼兒發病率最高。一般本病輕癥預后良好;重癥或治療失時或失當,則易耗傷氣液,可形成陰津枯竭,氣陰衰敗,陰陽兩傷,以致轉成慢驚風,甚至危及生命。久瀉遷延不愈者,可引起飲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成為疳證。藥物治療效果緩慢,往往難以維持,且患兒不易接受。西醫多采用抗病毒和抗感染藥物治療,廣譜抗生素的濫用,易引發腸道菌群失調,致消化道功能紊亂。目前尚缺乏治療該病的特效藥物。筆者發現脾虛泄瀉患兒若配合調養和運用中醫適宜技術隔藥灸可明顯促進康復。自2011年以來,筆者運用此法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泄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例,女25例;40例患兒年齡2~24個月,20例患兒年齡3~6歲;大便次數均比平時增多,每日3~9次有43例,每日大于10次有17例。
診斷標準:參照《鄉鎮衛生院中醫人員中醫藥知識培訓手冊》[1]和《中醫兒科學》[2]制定。①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感受風寒,感受時邪病史;②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或水樣便,大便次數均比平時增多,每日≥3次;③久瀉不愈或時瀉時止,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進食后腹瀉,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舌淡,苔白;④排除嚴重感染、嚴重電解質紊亂和中毒患兒。
藥物組成:小茴香6 g,肉桂、丁香各9 g,吳茱萸、白胡椒各5 g。以上藥物研成極細粉,過200目篩后裝瓷瓶或玻璃瓶密閉備用。另備苦蕎麥粉50 g。
操作方法:取藥粉1.5 g加苦蕎麥粉拌勻后,用生姜汁兌水,制成厚0.5 cm、直徑2 cm的圓餅,在藥餅上用牙簽穿刺數孔備用,將純凈的艾絨用手指搓捏成圓錐狀如半個棗核大小的艾炷備用。患兒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臍部,用75%酒精常規消毒臍部,先取上述藥粉填滿臍窩,再將藥餅置于臍上,上置圓錐形艾炷灸之,2~24個月每穴灸5~10 min,3~6歲每穴灸10~15 min,以感覺溫熱舒服為度;灸后用醫用膠布固定臍中藥粉,藥餅可重復使用。隔日1次,連灸7 d為1個療程,如未痊愈,隔2 d后行下個療程,灸至泄瀉癥狀消失后再鞏固2~3次。對不配合的患兒可在熟睡后施治。
注意事項:①在施灸的同時給予患兒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紊亂;②在施灸期間注意保暖,避風寒,防止風寒內侵加重病情;③飲食清淡,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
1.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大便成形,大便每日1次。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癥狀基本接近正常,大便次數每日≤3次,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有所改善,大便性狀有所改變,次數較前略有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或加重。
2.結果:痊愈42例,顯效12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67%。
患兒,男,2歲,體重11 kg,2013年9月11日就診。1個月前因食不潔水果而致泄瀉,在個體診所輸液及口服藥物(藥名、劑量不詳)治療后好轉,半月前喝飲料后泄瀉再次發作,在某診所輸液治療6 d,無好轉,遂來我院就診。刻診:患兒每天排便9~11次,水樣便,色淡不臭,食后即瀉,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大便常規:黃色稀水樣便,潛血(-),未見蟲卵及白細胞。按上述方法灸治1次后,每日大便2~4次,質變稠。治療7 d后痊愈,繼續灸治1個療程以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復發。
脾虛泄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由于小兒脾胃虛弱,脾氣不能升發,水谷運化障礙,濁清不分,混雜而下而成泄瀉。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護失宜,或久病遷延不愈,皆可導致脾胃虛弱。脾虛則健運失司,胃弱則不能熟腐水谷,因而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陽不升,乃至合污而下,成為脾虛泄瀉。治宜健脾益氣,勝濕止瀉。方中肉桂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吳茱萸助陽止瀉顯示,小茴香、丁香、白胡椒溫中散寒以止痛。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生姜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促進食欲的作用,苦蕎麥有理氣止痛、健脾利濕的功效[3]。生姜汁與苦蕎麥二者合用,可增強苦蕎麥健脾利濕的功效。《針灸甲乙經》中載述:“臍中,神闕穴也。”《內經》早已提出,認為灸法與針刺治病一樣重要,且能彌補針刺治病的不足,認為“針所不為、藥之不到,灸之所宜”。神闕穴具有溫補脾腎、回陽救逆、調理脾胃、理腸止瀉的作用。《本草綱目》稱:“艾葉純陽也,可取太陽真火,可回垂絕元陽,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功亦大矣。”由于隔藥灸結合了藥物的治療作用和艾葉的溫通作用,加之火的陽熱屬性及所隔藥物的屬性,通過腧穴經絡,內達臟腑,從而達到氣血調和、增強體質、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隔藥灸神闕穴具有療效滿意、簡便易行、天然無害、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患兒容易接受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1]馬淑然.鄉鎮衛生院中醫人員中醫藥知識培訓手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8:544-545.
[2]江育仁.中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張清河.中藥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