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琪
(湖北省襄陽市中醫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外敷療法·
自制藥熨包外敷治療原發性痛經20例
李思琪
(湖北省襄陽市中醫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原發性痛經;藥熨包;外敷
痛經是指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痛經可分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稱為原發性痛經,是年青女性十分常見的病證,發病率高達30%~80%[1]。本研究采用自制藥熨包外敷治療原發性痛經,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20例均來自襄陽市中醫醫院2016年4—6月婦產科門診收治的患者,均為未婚女性,年齡17~24歲,平均20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6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婦科器質性疾病。
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制藥熨包外敷治療,藥物組成:延胡索、小茴香、五靈脂、艾葉、香附、雞血藤各50 g。用法:將上述中藥打成粗粉狀,取300 g藥粉裝入25 cm×20 cm大小的棉布袋中,用蒸鍋將棉布袋中的藥粉蒸透,趁熱放在小腹部位置,在藥袋與皮膚之間隔1條毛巾,以免燙傷皮膚。治療時間為30 min,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月,于每月月經前3 d開始治療。
1.療效判定標準[2]:計算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降低率,并用以下方法評定。計算方法:積分降低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積分降低率≥70%;有效:30%≤積分降低率<70%;無效:積分降低率<30%。
2.結果:經過3個療程治療,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0%。
原發性痛經在中醫學中歸為“痛經”“經行腹痛”范疇,中醫學認為其發病多與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侵襲有關,并與素體及經期、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如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等。青春期少女痛經主要是因氣滯血瘀與寒濕凝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則痛”,故治療宜活血行氣,通經活絡,溫中散寒。本研究采用外敷法,可使中藥直達病所。腹部匯集中極、關元等腧穴,中極有補腎氣、調經止痛之功效;關元有補腎培元、溫陽散寒之功效。藥熨包中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散瘀;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五靈脂活血止痛;艾葉理氣血,溫經逐寒濕;香附疏肝行氣,調經止痛;雞血藤行血補血,舒經活絡。諸藥合用,可散寒祛濕,通暢氣血,故痛經自除。本研究中所用藥熨包制作簡便,藥方組成價格低廉,操作方法簡單、安全、實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蘇程果,周友龍,陳曉燕,等.女大學生痛經的流行病學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12):2341-2342.
[2]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82-2483.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