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體乾 殷軍華 鄒 霞
1.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上莊中心衛生院,山東 威海 264303 2.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寧津衛生院
經方加減治療驗案2則
曲體乾1殷軍華2鄒 霞1
1.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上莊中心衛生院,山東 威海 264303 2.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寧津衛生院
經方;慢性淺表性糜爛性胃炎;慢性疲勞綜合征
筆者在臨床中應用經方加減治療不同的疾病,并取得滿意的療效,現談點滴體會,順錄醫案一二。
患者,女,63歲,2016年2月18日初診。多年來胃脘隱痛,怕吃生、涼、辣等食物,少吃則胃痛加重,并咕嚕咕嚕作響。既往大便稀,經服中西藥物治療,現大便偏軟。胃鏡示慢性淺表性糜爛性胃炎。脈結(雙手均為反關脈),舌紅苔薄白。辨證:脾虛胃弱,運化無力,痰飲留滯。治則:健脾理氣,運濕化痰。藥用四君子湯合平胃散加減。處方:黨參20 g,炒白術15 g,茯苓10 g,甘草10 g,蒼術15 g,川厚樸6 g,陳皮10 g,浙貝母10 g,桂枝10 g,生姜10 g。6劑,水煎服。
2月24日二診:胃痛消失,若吃水餃或包子略痛,胃部壓痛明顯,究其有瘀,原方加當歸6 g,五靈脂6 g,6劑,水煎服。
3月2日三診:癥狀基本同二診,且在服藥期間出現兩次涼風侵襲腹部,并引起腹痛、腹瀉,細詢問其病史得知,該患者素有頸肩背疼痛怕風寒之疾,且每次頸肩背受風必侵襲腹部引起腹痛、腹瀉。現其脈仍結,舌淡青,苔白厚。至此頓悟,先前兩次診斷犯了同一個錯誤:問診不細,辨證不當。辨證:中虛衛弱,風濕乘其虛,在外傷及頸肩背,在內與久伏之留飲共傷胃腸,所以其內外為同一病機。既然一邪同時致兩病,以整體觀念之理內外合治,故治則為建中升陽,解肌和營,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處方:桂枝15 g,白芍20 g,甘草9 g,大棗15 g,生姜15 g,干葛根30 g,羌活15 g,防風12 g,木瓜30 g,雞血藤30 g,徐長卿15 g。6劑,水煎服。
3月16日四診:頸肩背、腹部癥狀消失,口角流涎感(沒流出)消失,胃無觸痛。脈象由結脈頻現至漸少,后無結脈,舌淡紅,苔薄白。抓住病機,效不更方,再服6劑,進一步建中調衛,清除余邪。“三分治七分養”對胃病而言尤為重要,囑其一年半至兩年內慎吃生涼辣食物。
體會:中西醫認識、治療疾病的方法不一樣,但其目的相同,只是在治療疾病的類型上各有所長。對于久治不愈的慢性胃腸疾病患者,經過準確的辨證施治,用專治頸肩背之法治之,霍然痊愈,看似偶然實屬必然。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經絡與臟腑是相通的,如能做到整體辨治,獲效更佳。
患者,男,54歲,2015年11月14日初診。患者2年前出現原因不明的全身軟弱無力,不能干活兒,繼而出現納呆,不知饑,吃飯無味,到上級醫院詳細檢查未發現異常,多方治療無效。舌苔薄白,脈細弱。辨證:躁動陽亢,倦怠陽虛,納呆脾虛。此患者應為中臟(肝、脾、胃)不足,運化無力,陽氣不振,營衛失調所致的慢性疲勞綜合征,屬中醫學的“勞發證”。治則:益氣健中,升陽解肌。藥用桂枝湯與黃芪建中湯加減。處方:黃芪30 g,白芍20 g,桂枝10 g,大棗15 g,炙甘草10 g,麥芽20 g,谷芽20 g,高粱飴糖(嚼服)6塊。6劑,水煎服。
11月21日二診:藥服3劑即覺脾胃開,有食欲,且感覺食物有滋有味,飯量大增,6劑藥用完,體力基本恢復。舌紅苔薄白,脈弱而不細。再服6劑鞏固療效。
11月30日三診:勞倦消失,能吃能干甚是高興。囑其注意休養,機體康復需要時間,不能過勞過急。
體會:《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肝者,罷極之本……其充在筋”“脾者,倉廩之本……其充在肌”。肝主筋以任勞,脾主運化,主肌肉以任倦,所以“勞發證”除其他疾病因素,主要應責之于肝、脾。此患者有納呆的典型癥狀,所以選擇桂枝湯與黃芪建中湯加減,以脾醒開胃,升發肝陽,蕩除疲勞。
本刊投稿網址:www.zgmjlf.cptcm.com
本刊聯系電話:010-64405732(編輯部) 010-64405731(廣告部)
編輯部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28號易亨大廈1602室 郵編:100029
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