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勇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治療早搏42例
張智勇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早搏;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辨證加減
早搏也叫期前收縮,是由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起搏點提前發出激動所致。本病在中醫學中屬于“心悸”“怔忡”“驚悸”范疇。起病多因體虛勞倦,正氣不足,外邪侵入擾亂心神,而致脈動不寧,心動悸。臨床中早搏有非心臟器質性原因引起的,如勞累、精神緊張、飲酒、濃茶、咖啡、藥物、妊娠等因素,或低鉀血癥、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疾病引起;也有心臟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運用現代醫學治療該病時,輕者多不采取治療,以觀察、預防為主,重者多針對病因治療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然其長期療效不佳。我科選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治療該病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42例均為安陽市中醫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門診就診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24~78歲,平均(52.45±4.24)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4年;其中房性期前收縮2例,交界性期前收縮5例,室性期前收縮35例。
納入標準:①經心電圖檢查確診有期前收縮,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癥狀;②無肝臟、腎臟、肺臟、顱腦等嚴重臟器損傷;無腫瘤、白血病等惡性疾??;生命體征穩定,無須緊急處理救治情況;無心理、精神異常;③同意接受并配合治療,可臨床隨訪觀察。
基礎方:給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組成:桂枝9~12 g,炙甘草15~30 g,牡蠣20~30 g,龍骨20~30 g。辨證加減:乏力、短氣明顯兼氣虛證者,加黨參15~20 g,黃芪15~30 g;畏寒、肢冷兼陽虛證者,加黑附片10 g(先煎),干姜10 g;伴面色蒼白、頭昏眼花、脈細兼血虛證者,加熟地黃15 g,當歸10 g;伴心前區痹痛、舌暗、舌下絡脈曲張,脈澀兼血瘀證者,加桃仁5~10 g,丹參10~15 g,川芎10~15 g;伴心前區憋悶、苔厚膩、腹脹滿兼痰濕證者,其中濕熱加瓜蔞15 g,清半夏10 g,黃連5 g,寒濕加瓜蔞15 g,法半夏10 g,蒼術1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溫服,療程最長1個月,治療后觀察療效。治療前半個月及治療期間未使用其他中西醫藥物。
1.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制定。痊愈:癥狀全部消失,心電圖波及動態心電圖檢查恢復正常;顯效:心悸癥狀消失,心電圖波及動態心電圖明顯改善;有效:心悸癥狀大部分消失,心電圖波或動態心電圖有所改善;無效:心悸癥狀、心電圖波或動態心電圖無變化或加重。
2.結果:痊愈9例,顯效21例,有效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5%。
患者,男,48歲,2015年10月12日初診。因近半年業務繁忙,長期奔波勞倦,夜寐差,近1個月漸感身體乏力不支,心悸,勞累或睡眠差時明顯,伴頭暈。24 h動態心電圖顯示:室性早搏7 281次,S-T段輕度壓低?;颊叻α?,心悸,頭暈,舌淡,苔薄白,脈結細,辨證為心陽不足兼氣虛證。方予:桂枝10 g,炙甘草30 g,牡蠣30 g,龍骨30 g,黨參20 g,黃芪30 g。7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10月20日二診,患者乏力癥狀好轉,心悸癥狀減輕,勞累后心悸也無之前明顯,用原方續服1個月,患者癥狀完全改善。之后多次復查心電圖均未見期前收縮。
對于心悸的病因,歷代醫家皆有闡述,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風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風邪搏于心,則驚不自安,驚不已,則驚動不定?!碧啤O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曰:“陽氣外出,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宋·成無己《傷寒明理論》曰:“心悸之由,不越二種,一者氣虛也,二者停飲也。”宋·嚴用和《濟生方》認為驚悸由“心虛膽怯”所致。金·劉河間提出火衰水旺而致心悸。元·朱丹溪認為血虛、痰迷、痰火是驚悸的主要原因。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認為“有汗吐下后正氣內虛而悸者,有邪氣交擊而悸者,有榮衛涸流脈結代者”。清·吳謙《醫宗金鑒》中有“驚自外至者也,驚則動亂,故脈動而不寧,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而脈弱無力”。故本病病因總歸為正虛邪擾,多以正虛,心之陽氣不足為前提。心陽不振,心之氣血不足,隨之感邪,正不勝邪可出現陽虛水犯、痰濕阻滯、氣虛血瘀等各種虛實夾雜病證。
本病有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特點,治療以扶正為本,兼以祛邪。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治療因誤治而致陰陽離決的陽浮于上、陰陷于下的煩躁證。桂枝溫通心陽;炙甘草益氣固本,二者合用可溫振心陽;龍骨合牡蠣可固澀陽氣,使陽不外泄,下藏腎水,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桂枝中所含桂皮酸、桂皮醛具有顯著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此外桂皮醛還可擴張周圍血管[2];甘草中含有的甘草酸具有抗凝血、抗血栓作用,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黃酮有很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3];龍骨、牡蠣中所含豐富鈣鹽和少量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質,具有鎮靜安神之功效[4]。因本臟自虛,加之痰、飲、血瘀等邪,易致血脈不暢,心神受擾。故在溫振心陽的基礎上,辨證配伍相應的益氣溫陽、活血祛瘀、祛濕化痰等藥物,使氣血足,陽氣復,邪氣祛,脈道通暢,心神得安,心悸自愈。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1-232.
[2]許源,宿樹蘭,王團結,等.桂枝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藥材,2013,36(4):674-678.
[3]張明發,沈雅琴.甘草酸類和甘草黃酮類化合物對心臟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2,27(4):429-434.
[4]張晗,張磊,劉洋.龍骨、牡蠣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3):1839-1840.
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