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元
(安徽省寧國市畜牧獸醫局 242300)
仔豬營養性貧血預防與控制
陶海元
(安徽省寧國市畜牧獸醫局 242300)
仔豬營養性貧血多為地方性疾病,大規模發病,給規模化養豬場造成嚴重危害,同時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將對該疾病的臨床特點,分析疾病的各種原因,以便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控制,采取適當的全面預防和控制措施,達到有效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保持養豬業的健康發展。
仔豬營養性貧血;發病原因;臨床癥狀;預防措施;控制方案
仔豬營養性貧血是由于喂養和管理不善,飼料中某些營養物質 (微量元素)供應短缺或由生理和代謝綜合征引起的不平衡。其特點是病仔豬身體逐漸出現蒼白、貧血、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生長抑制或停止,甚至誘發其他更常見的仔豬疾病,而且這種疾病也是導致仔豬急性猝死的疾病之一。
患病仔豬瞌睡,發冷,身體虛弱,體表表面蒼白,脫水和貧血狀,被毛不規則,腹瀉,糞便變稀薄,嗜睡,食欲不振,眼睛、鼻子、口腔黏膜蒼白,耳靜脈不見正常血象呈蒼白色;呼吸,脈搏增加,但體溫不高,手觸皮膚有冰冷感,嚴重的病例可引起死亡。少數急性病例主要是肥胖、強健、快速生長和發育良好的仔豬在運動中突然倒地猝死。
皮膚和可視覺黏膜蒼白,肌肉褪色,心臟明顯的擴張和充血現象,肌肉呈淡紅色,血液稀薄,呈水樣,凝固性差,胸腔和腹腔內有液體,肝臟脂肪呈現淡灰色的水腫或有炎性損害,并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性斑點,腎實質變性。臀肌和心肌呈現出典型的貧血變化。
根據臨床癥狀可進行初步診斷,如有必要時可進行實驗室檢查,統計準確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測定值顯著低于正常值,結合鐵制劑的具體治療效果,可確診。
妊娠母豬營養不良或長期缺乏多汁的綠色飼料、維生素、蛋白質和礦物質,導致泌乳量減少,奶汁中營養缺乏等,這是新生小豬營養性貧血癥的主要原因之一;母豬如存在一些生理缺陷、不利的遺傳因素、疾病因素等,極易導致新生兒先天性代謝功能障礙,身體不能正常吸收使用各種營養,出生后會引起營養缺乏性貧血。
新生仔豬沒有進行乳頭固定,弱小的仔豬實施人工喂養等造成初生仔豬在出生后1~3d內沒有吃足夠的初乳,或弱小的仔豬不能吸食奶汁,導致挨餓,以致出現饑餓性貧血發生;仔豬出生后,其快速生長發育,造血功能旺盛,對鐵,硒,鈣,磷等礦物元素的需求量較大,但母乳中的鐵含量有限,不能滿足新生仔豬正常生長需要,導致疾病暴發。在規模化、密集型飼養模式下,新生仔豬多為封閉飼養,并且不能從清潔的土壤獲得足夠礦物質 (主要是鐵),這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疾病。飼養管理不良,養殖環境惡化,導致仔豬生理代謝綜合征,特別會導致發生仔豬腹瀉綜合征,導致引起大量微量元素的損失或吸收,消化,利用不完全,從而引發該病的發生。長期供給不合理飼料、運動和缺乏陽光等干擾了仔豬正常消化和營養吸收,可能導致疾病發生。
在現代飼養條件下,仔豬長期處于高應激,繁殖環境過熱、太冷、過濕、嚴重污染、空氣質量不達標、不嚴格消毒,病原微生物含量超標等,同時還存在飼料突變、轉舍、運輸、混群、接種疫苗、藥物濫用等不良刺激均可應發應激性合癥,其中最為常見的消化性疾病,直接會影響仔豬對微量元素代謝紊亂,如鐵,鐵,磷,硒不能得到足量的供給即會發生本病。
加強懷孕母豬和泌乳母豬的喂養和管理,提供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豐富的飼料,適當增加綠色多汁飼料,并適當運動和定期暴露于陽光下。全面綜合平衡供給母豬飼料營養,確保母豬飼料中有足夠的微量元素供仔豬生長,增強其身體和免疫力,降低發病率。母豬在分娩前2d至產后1個月,每日補充硫酸亞鐵20g,可使仔豬通過母乳得到充足的鐵質。或在母豬前后1個月補充酸水解大豆蛋白螯合鐵6~12g,可有效防止豬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實施人工固定乳頭,人工養育和人工母乳喂養等管理措施,充分保證強弱的新生均能足夠吃初乳,預防貧血的營養缺乏;科學合理的淘汰有健康缺陷的母豬和仔豬,建立良好的營養狀況,健康的種群,以減少這種疾病的發病率。仔豬出生后3d,根據每頭肌肉注射鐵葡聚糖注射液2㎎,對預防缺鐵性貧血仔豬具有極佳的效果。
口服鐵制劑,如硫酸亞鐵、焦磷酸鐵、乳酸鐵、還原鐵等,為促進鐵的吸收,常用硫酸亞鐵2.5g,硫酸銅1g,水1kg混合,仔豬每千克體重口服0.25ml,每日1次,連用7~14d。也可用硫酸亞鐵100g,硫酸銅20g,研成細末拌入5kg細沙或紅土中撒入豬舍,讓仔豬自由采食。在口服補鐵時,注意防止含鈷、鋅、銅、錳等元素過多,影響鐵的吸收。
陶海元 (1978.12-),男,漢族,本科,獸醫師,研究方向:獸醫動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