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合提·賀納亞提 胡祥
(新疆塔城地區畜牧科技研究推廣中心 834700)
塔城地區黃牛改良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
巴合提·賀納亞提 胡祥
(新疆塔城地區畜牧科技研究推廣中心 834700)
本文闡述塔城地區黃牛改良的歷史及現狀,總結塔城地區黃牛改良的做法及經驗,并指出塔城地區在黃牛改良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黃牛改良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黃牛改良的相關建議,為塔城地區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塔城地區;黃牛改良;存在問題;發展建議
塔城地區位于新疆西北部,轄塔城市、額敏縣、烏蘇市、沙灣縣、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其中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是牧業縣,塔城市、額敏縣是半農半牧縣,烏蘇市、沙灣縣是農業縣,總面積10.54萬km2。全區共有天然草場0.071億hm2,占國土總面積的7.4%,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572.04萬hm2[1]。畜牧業是塔城地區五大支柱產業之一,畜禽資源豐富,有新疆褐牛、新吉細毛羊、巴什拜羊、新疆飛鵝等優良畜禽品種。截至2016年年初,全區牲畜存欄量有488.20萬頭 (只),羊401.77萬頭只,牛48.40萬頭。
在1953年之前,塔城地區庫魯斯臺草原地區從原蘇聯引進了阿拉托烏、科斯特洛姆牛對當地哈薩克黃牛實行改良,后代雜種個體大、耐力強,舊稱“塔城牛”,1979年統一定名為“新疆褐牛”。塔城地區黃牛有計劃的改良工作始于1953年,先后引人阿拉托烏、科斯托洛姆、西門塔爾、瑞士褐牛等品種作為父本,主要采用級進雜交方式開展黃牛改良。由于缺乏改良方向和品種區域布局,在引進及改良方向上走了彎路,直到1972年牛的改良方向確定下來,即草原牧區以兼用型新疆褐牛為主,城郊區、農區以奶用牛為主,才使塔城地區黃牛改良初步走上規范化管理軌道[2]。70年代中后期塔城地區積極推廣黃牛冷配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使黃牛改良比例逐年提高。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截至2016年年初,全區牛存欄48.40萬頭,新疆褐牛14.07萬頭,黑白花奶牛12.55萬頭,西門塔爾牛4.65萬頭,良種及改良牛11.12萬頭,改良比例達87.58%。
新疆褐牛屬于乳肉兼用品種,主產于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區。早在1935~1936年間,伊犁和塔城地區就曾引用瑞士褐牛與當地哈薩克牛雜交。1951~1956年間,又先后從原蘇聯引進幾批含有瑞士褐牛血統的阿拉塔烏牛和少量的科斯特羅姆牛繼續進行改良。1977年和1980年又先后從原西德和奧地利引入三批瑞士褐牛,這對進一步提高和鞏固新疆褐牛的質量起到重要作用[3]。歷經半個世紀的選育,1983年通過新疆畜牧廳組織鑒定,批準為乳肉兼用新品種。
塔城地區現有新疆褐牛14.07萬頭,其中塔城市2.29萬頭,額敏縣4.74萬頭,烏蘇市1.59萬頭,沙灣縣0.89萬頭,裕民縣1.68萬頭,和豐縣1.73萬頭,托里縣1.15萬頭。因為新疆褐牛耐粗飼、抗寒抗病力強,非常適合草原放牧,所以塔城地區的新疆褐牛主要分布在牧區。由于牧區牲畜分散、交通不便,給品種改良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加之近年來基層領導重視不夠等原因,塔城地區新疆褐牛一是群體生產性能總體較低,產奶量整體不高、屠宰率不高;二是種牛質量參差不齊,有待進一步提高,偏遠牧區甚至出現土牛倒改情況;三是牧民受傳統放牧方式的影響,沒有樹立養殖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經濟收入的理念,不算養殖經濟收益,不去分析比較改良牛和土種牛價格差距,盲目飼養。
60年代,隨著畜牧業及農墾事業的發展,新疆不少地區相繼從北京、上海、東北等地引入黑白花母牛 (1992年正式更名中國荷斯坦牛),經過幾十年風土馴化和飼養證明,中國荷斯坦牛的純種及雜種后代均表現出對新疆自然條件的良好適應,并具有較高的生產性能[4]。自1990年以來,通過人工授精改良培育出高代中國荷斯坦牛雜種,還通過政府扶持補貼從石河子市及昌吉等地區引進的純種和高代雜種中國荷斯坦牛。全區現有荷斯坦牛12.55萬頭,其中塔城市3.08萬頭,烏蘇市1.39萬頭,沙灣縣6.69萬頭,額敏、托里、裕民、和豐等四縣合計在1.4萬頭左右。黑白花奶牛在塔城地區主要分布在沙灣縣、塔城市、郊區及農區飼養。相對于牧區,由于奶牛在郊區及農區飼養,更有利于開展品種改良工作。目前,塔城地區在奶牛品種改良中存在如下不足:一是飼料搭配不合理,一些奶牛養殖戶在飼料搭配的品種單一,不注重科學比例搭配,選用的飼料都是粗飼料,例如青貯飼料或是粉碎的干麥草,忽視給奶牛喂食微量元素;二是忽視圈舍環境衛生。目前大多數的養殖戶不注重奶牛圈舍的衛生環境,圈舍衛生不達標會造成奶牛發生疾病,甚至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
基層種畜禽生產經營單位和農牧養殖戶參與育種工作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由高校、畜牧技術推廣機構牽頭,成立了基地、養殖大戶參與的畜禽聯合育種組織,采取統一育種目標,統一鑒定出場的方式,積極推進民間選種選育工作開展,加快改良進程,緩解供種能力不足的矛盾。新疆褐牛在培育過程中,先后制定新疆褐牛的鑒定標準、育種計劃、品種歸屬辦法,并成立了育種協作組,育種協作組對新疆褐牛的育成提供了堅強技術支撐。額敏縣也木勒白羊選育也是一個很好的聯合育種例子。
畜牧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是牲畜品種改良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牲畜品種改良工作能否保持活力的關鍵。在60多年的品種改良工作中,良種公牛的飼養管理技術、同期發情技術、人工授精技術、胚胎移植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優質種公牛在短期內得到了快速增加,良種覆蓋面不斷擴大,有效地推動了品種改良進程。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鼓勵廣大農牧民學科學、用科學,拋掉陳舊的、不科學的養殖觀念,轉變養殖觀念,科學養畜,積極推進品種改良工作和畜牧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培訓的對象是面向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農牧民,培訓對象不同,培訓的內容也不同,差別化培訓。培訓領導干部主要是為品種改良提供組織協調保證,使農牧民將發情母牛集中到冷配點,方便冷配工作順利開展;培訓技術人員是為保證人工授精質量,配的上;培訓農牧民是為了轉變其傳統養殖觀念,使他們掌握發情診斷、孕期的飼養管理、預產期及疾病治療等知識,補齊農牧民的知識“短板”。
塔城地區是新疆畜牧業重要生產基地,而畜牧業是塔城區傳統產業。雖然塔城地區畜牧業品種改良在過去60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整體來看,塔城地區畜牧業品種改良還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很多制約品種改良發展的問題。
一些領導,特別是基層領導對品種改良工作重視不夠,對品種改良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仍停留在過去單一的雜交改良的狹隘認識上,存在著“重引進、輕利用”的誤區,錯誤地認為“品種改良就是要淘汰生產性能低的地方品種,發展生產性能高的外來品種”,只顧短期效益,忽視選育,忽視了對地方品種的保護和利用,致使許多地方品種資源處于瀕危狀態。部分基層領導對品種改良工作組織不力,劣質土種公牛去勢不徹底,冷配種檔案不健全,致使改良任務不能按期完成。
首先,牧民長期生產生活在偏遠的牧區,受教育、文化條件的限制,造成牧民相對文化培訓不夠,生產技能差。其次,干部的業務知識長期得不到更新,知識老化,技術水平和實踐技能較差,難以滿足基層技術服務的需要。再次,干部及技術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由于基層畜牧工作環境艱苦,政治待遇得不到重視,物質待遇又低,許多從事畜牧業工作的干部和技術人員都不愿意到基層從事畜牧業工作,特別是聘用防疫和品改人員沒有指標,身兼農牧業生產和畜牧業服務雙重工作,報酬不高,交通工具無法解決,地方無力配套補助資金,嚴重影響其工作積極性,連人員都不穩定,更不用談提高其技術服務水平。
目前,塔城地區畜牧養殖模式主要是技術人員指導,農牧民自主操作的模式。由于牧民思想觀念陳舊,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慢,綜合素質差,如果培訓只重形式不重實效,農牧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存在著操作不到位、對先進管理和養殖技術掌握不全面等問題,從而使母畜的繁殖率較低,挫傷了農牧民的積極性,影響了品種改良效果。
為了加快“三農”的發展進程,相關政府部門雖然加大了對優良品種改良的經費補貼力度,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資金沒有及時到位以及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導致牲畜改良基礎設施不全和冷配物資供應不足,大大降低了技術人員品種改良工作的積極性。
以烏蘇市和和豐縣為例,牲畜在每年5~8月 (發情高峰期)外出放牧,各項品改措施難以實施,大畜品種改良只能在農區實行圈養的少量畜群中開展,在牧區,大量待品改的放牧畜群地處偏遠,車輛無法到達,對牧區進行大規模品種改良激勵措施沒有,技術人員積極性不高,偏遠牧區土種劣質種公牛大量存在,導致品種改良工作進度緩慢。
目前,大多數的農牧民飼養條件簡陋、圈舍保溫性能差,不注重圈舍的衛生環境。與母畜的繁育相比,牛羊的育肥效率更高、周期更短、收益更高,因此,養殖者都傾向于牛羊的育肥而忽視了母畜的繁育工作,使得母畜保種繁育主要在種畜場開展,推廣品種改良進程減慢。
牲畜品種改良工作能否取得成效,領導重視是關鍵,尤其是一把手領導重視,能夠為品種改良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議地區行署與各縣市簽訂畜牧業目標管理考核責任書,各縣市再與轄區內各鄉 (鎮)場簽訂畜牧業目標管理考核責任書,將改良任務逐級分解、層層落實,使得“責、權、利”掛鉤,同時,把牲畜品種改良作為干部考核評比的內容之一,充分調動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切實把塔城是新疆畜牧業重要生產基地這張名片做大做強。
一是建立激勵和獎勵機制。提高基層從事畜牧業工作的干部和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和政治待遇,對在品種改良工作成績突出的干部優先考慮提拔重用或給予重獎,吸引熱愛畜牧業的高素質人才從事畜牧業工作。二是建議國家提高對聘用人員的待遇,增強其工作積極性,解決“五金”問題,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尤其是基層沒有編制的品種改良員和防疫員,他們身兼農牧業生產和畜牧業服務雙重工作,理應提高待遇。同時,建議適當擴編,積極通過各種渠道引進人才,逐步滿足畜牧業發展的技術和人才需求。
新聞媒體要正確引導,廣泛宣傳,引導廣大農牧民解放思想,鼓勵他們運用“良種、良法、良料、良舍”飼養牲畜,接受畜牧新技術、新應用。各級政府要重視領導干部隊伍建設,提高領導干部的科學決策和管理能力,業務部門增強技術隊伍建設,增強技術人員的綜合技能,冷配人員要持證上崗,確保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建議由地區畜牧局為每個縣培訓5名技術熟練高級輸精技術人員,這些高級輸精技術人員巡回到本縣各鄉鎮場進行培訓,每名高級輸精技術人員每年培訓20~40名技術員,再由技術員深入到村隊、牧場培訓農牧民,每名技術員每年培訓100~200名農牧民,充分調動農牧民積極性,由技術員和農牧民共同開展黃牛改良冷配工作。
牲畜品種改良是一項技術性強、難度大的長期性工作,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便無法保證其順利進行,要繼續堅持國家、集體、個人共同投入的原則,摒除凡事依賴國家的“等、靠、要”的思想,更新觀念,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界限,采取多渠道籌資用于品種改良,要加強冷配網點基礎設施建設。建議先行試點,在夏牧場選定一定規模草場進行圍欄,圍欄后草場作為品種改良的固定冷配點,逐漸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經驗加以普及,盡可能地擴大冷配覆蓋面,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氣候特點、牲畜分布狀況、草場狀況分別設立固定冷配點或流動冷配點,在條件允許的區域要堅持搞冷配,在不具備冷配條件的偏遠山區,加大不合格種公牛的去勢力度,杜絕用土種或雜種牛自交,必須采用低溫解凍細管凍精技術,推廣普及良種凍精。低溫解凍細管凍精技術的解凍溫度在12~14℃,相對于快速解凍法40℃,低溫解凍法有如下優點:運輸保存時間延長,快速解凍后要求立即輸精,保存時間過長有可能降低受胎率,而低溫解凍后6~8h可以用來輸精,而且受胎率不會受到影響,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沒有優秀活體種公牛的偏遠牧區;延長精子的存活時間。由于解凍溫度較低,低于精子體內酶的最適溫度,酶活性受到抑制,從而延長精子存活時間。
目前,經費的欠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品種改良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政府要加大對畜牧業品種改良的補貼力度,對從事品種改良的企業和個人在給與補貼的同時還要給予優惠減免,比如減免稅收,提高相關企業加大品種改良的積極性。政府部門在加大補貼力度的同時還要增加多元化的補貼形式,除傳統的直接經費補貼外,還可采取種草補貼、運輸補貼等,從而加大相關企業和畜牧養殖者之間的緊密合作,加快品種改良的步伐。
一是投人引導性補助資金。提高良種畜的補助標準,擴大良種畜的補助范圍,提高牧民參與品種改良工作的積極性。二是加強畜牧業技術推廣力度,解決畜牧業技術推廣緩慢,飼養管理方式落后的問題。凡是長草短喂、大畜冷配、“三貯一化”等常規技術得到有效推廣的,特別是帶頭推廣畜牧新技術的,建議國家給予一定的補助或獎勵。
對檢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及時加以糾正解決,防止出現更大的問題。在每年的5~8月份,這時牧草豐富,母牛的膘情好,發情自然明顯,是開展冷配工作的黃金時期,此時畜牧部門應加大督導檢查力度,確保技術人員能按時開展工作。同時,在次年的產犢期也是督導檢查的一個關鍵節點,不能放松。
總之,品種改良是使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畜牧工作者必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業務技能,轉變服務方式和手段,為塔城地區的畜牧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和技術保障,努力開創塔城地區牲畜品種改良工作的新局面。
[1]賈林·托乎達哈孜,周生仁,劉杰.塔城地區“三牧”發展現狀及對策[J].新疆畜牧業,2011(2):7-10.
[2]李建華.搭城地區新疆褐牛發展現狀及生產性能[J].農村科技,2006(8):80-81.
[3]吳蓬春.新疆揭牛[J].新疆農業科學,1992(5):228-229.
[4]新疆家畜家禽品種志編寫委員會.新疆家畜家禽品種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74.
巴合提·賀納亞提 (1963-),男,新疆塔城市人,高級畜牧師,從事品種改良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