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清香李鶴岑曉鵬黃劍鋒陳聰王琪萍江明清吳蔚詹文輝廖媛江秀香
(1,福建省南平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53000;2,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53000;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353000;4,福建省南平市綠色發展中心 353000;5,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綠盛牧業有限公司 353000)
規模奶牛場布病凈化措施探討
應清香1李鶴1岑曉鵬3黃劍鋒2陳聰2王琪萍4江明清2吳蔚1詹文輝1廖媛1江秀香5
(1,福建省南平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53000;2,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53000;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353000;4,福建省南平市綠色發展中心 353000;5,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綠盛牧業有限公司 353000)
布魯氏菌病屬于人畜共患傳染病,嚴重危害畜牧業發展和人類健康。奶牛布魯氏菌病的防控事關公共衛生安全和畜牧業持續發展。2016年9月 《國家布魯氏菌病防治計劃(2016-2020年)》印發并提出控制、消滅、凈化目標要求,筆者就開展規模場奶牛布魯氏菌病防控凈化工作情況進行探討,以期為布病防控凈化工作提供參考。
規模場;奶牛;布魯氏菌病;凈化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為主的人獸共患慢性傳染病,嚴重危害畜牧業持續發展和人類健康。該病不僅影響地區貿易及經濟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在國際上被作為二類生物恐怖戰劑[1]。
根據 《國家布魯氏菌病防治計劃 (2016-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數據,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報告發生人畜布病疫情。上世紀50年代布病曾在我國廣泛流行,疫情嚴重地區人畜感染率達50%。20世紀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2015年,全國報告人間布病病例56989例,人間病例仍處歷史高位;畜間布病流行嚴重地區的15個省份,監測陽性率同比上升0.38%。據對布病重點地區22個縣248個定點場群的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牛羊的個體陽性率分別達到3.1%和3.3%,群體陽性率分別達到29%和34%[2]。
南平市原有1個奶牛良種繁殖場,存欄奶牛300多頭。1998年福建長富乳品集團公司成立并迅速擴張,從北方調入大量奶牛進行飼養,高峰時期全市奶牛存欄數近5萬頭,大小規模牛場55個,同時也將布病疫情輸入。經過全市各縣、(市、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不斷檢測、淘汰無害化處理等綜合措施,布病疫情得到有效穩定控制。根據南平市2010~2016年11月份對全市23個規模奶牛場布病監測情況,布病檢出陽性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并得到穩定控制,具備凈化基礎。
由于布病屬于人畜共患病,各種動物發病后引發嚴重經濟損失,人感染后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發達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家畜布病的防控工作,相繼制定了家畜布病的防控規劃或根除計劃,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努力,最終根除了家畜布病或將其危害控制在很低水平。目前世界上已有海峽群島、挪威、瑞典、芬蘭、丹麥、瑞士、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英國 (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荷蘭、日本、奧地利、盧森堡、塞浦路斯、保加利亞、澳大利亞、加拿大17個國家和地區宣布消滅布病[3]。2012年 《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2012-2020年)》印發,將布病列為優先防治病種之一,結合南平市規模奶牛場布病十幾年防控實踐基礎,選擇1家適合并且養殖業主愿意的規模奶牛場開展布病凈化試點工作,以其總結經驗,為今后開展區域性凈化工作奠定基礎。經過幾年的努力,結合農業部動物疫病創建場、示范場建設,該規模奶牛場布病非免疫凈化取得成效。布病監測陽性率由2003的0.49% (3/614)降至2006年陽性率0.17% (1/590),2007~2016均為陰性。2016年6月該規模奶牛場通過農業部組織的“奶牛布魯氏菌病非免疫凈化創建場”評估專家組現場評估認證,2016年11月獲得“農業部動物疫病凈化創建場 (布病)”、“福建省奶牛布魯氏菌病非免疫凈化場”證書 (牌匾),并獲得福建省農業廳獎勵資金40萬元,對全市乃至全省都起到了積極、鼓勵示范作用,必將帶動更多的奶牛企業參與布病的凈化工作。
《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2012-2020年)》于發布2012年5月發布,各級政府部門依照 《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2012-2020年)》制定了各地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將布病防治列入優先防治病種,為開展布病凈化提供政策依據和措施保障。
根據國家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及 《動物布魯氏菌病診斷技術》GB/T 18646-2002要求,每年對規模奶牛場進行2次奶牛布魯氏菌病常規監測,對當年有檢出布病陽性牛的場中間加強監測1次,保持較高檢測頻次,確保奶牛布魯氏菌病陽性牛得到早發現,早處置,減少病牛或帶菌牛在場內散播病源,切斷傳染源。
引進后備牛只是輸入性疫情的主要途徑,需要特別慎重。規模奶牛場堅持以購買經過檢測合格的凍精或性控凍精進行擴繁,可以有效防止布病疫情輸入。對于必須調入后備奶牛進行牛群更新的牛場,嚴格按照檢疫、隔離、檢疫程序,只有經過隔離復檢陰性牛只才能混群飼養。培育健康幼畜,對幼畜飼喂健康母牛的初乳和常規消毒乳,禁止將不能銷售的各種原因不合格牛乳飼喂幼畜。
布魯氏菌對干燥和寒冷抵抗力強,對濕熱抵抗力不強,對熱非常敏感,60℃加熱30min或70℃10min即可殺死,煮沸0.5min死亡,直射陽光下生存1~4h,一般常用消毒藥能很快將其殺死,3%來蘇兒1min、2%氫氧化鉀3min、0.01%新潔爾滅30s內可殺死該菌。牛場必須建立相應的衛生消毒制度。每個養殖場門口設置消毒池和消毒通道,人員車輛進出經消毒后方能進入奶牛場。建立日常消毒和應急消毒制度,每周用3%的消毒威或20%的生石灰對場地欄舍進行消毒,每月進行一次全場的衛生清理和消毒,消除病源生存環境,防止疫病傳播。
由于布魯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會在人畜間交叉感染,因此,需要加強養殖場內的人員管理。動物飼養者應有健康證,需要每年定期進行1~2次健康檢查,發現有布病患者應及時調出并給予治療,同時對牛群進行全面檢查。養殖場內應禁止飼養易感動物,防止交叉感染,并且要定期滅鼠、滅蚊蠅,消滅傳播媒介;禁止在養殖場內屠宰動物、烹飪動物產品;限制外來人員隨意進出養殖場,盡量避免與飼養者無關的人員進入養殖舍內。
免疫接種在當前仍然是控制布病的有效措施。根據 《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2012-2020年)》、《國家布魯氏菌病防治計劃 (2016-2020年)》,福建作為布病防控二類區域,不做疫苗免疫,實行非免疫凈化,在此不做闡述。
積極提高對布魯氏菌病危害及防控的宣傳力度,增強廣大群眾,特別是家畜養殖場 (戶)對布魯氏菌病的認識和自我防護能力,促進家畜養殖場 (戶)在飼養生產過程中能繃緊布病防控這根弦,注重飼養各個環節把控,減少布魯氏菌病的傳播機會。
布病是一種危害性大的人畜共患病,其發病機理復雜,群體感染后凈化工作難度大、時間長,需要養殖業主、主管部門、各級政府從法律法規、政策、技術、資金、培訓、宣傳教育等方面協調機制。要將布病的危害性、造成經濟損失大等方面問題理清楚。國家層面要將布病可引起公共衛生事件和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度進行規劃布局,提供法律法規、政策、資金等保障措施,并督促落實;地方政府要按照國家計劃做好落實、組織協調各個職能部門、養殖場 (戶)做好凈化工作;業務主管部門要加強防控技術措施、診斷方法研究、技術指導和監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布病傳播流行;業主要充分認識布病的危害性和凈化的必要性,要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發展眼觀,將布病凈化工作作為養殖場重要工作來抓。
布病作為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正威脅著全世界人們和動物,根除布病問題目前來說是備受關注的也是矛盾的。從發達國家能長期有效的控制牛布病并且極大的降低人布病的發生率來看,根除布病是能夠實現的,但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來適當補償畜主因布病患畜撲殺損失,那么布病的根除和控制將不可能實現[4]。由于我國各地布病檢測陽性率差異較大,應根據計劃要求實行區塊凈化進行推進,采取以規模場優先,以規模場凈化場所在地為圓點輻射半徑進行推進凈化、維持、鞏固,加大保障措施投入,維持凈化成果。
參考資料:
[1]劉志國,任清華,王妙,等.布病特異性血清學檢測技術應用慨述[J],中國人畜共患病學報,2013,29(10):1026-1031.
[2]農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印發《國家布魯氏菌病防治計劃(2016-2020 年)》的通知(農牧發[2016]38 號).
[3]范偉興,狄棟棟,黃保續.發達國家根除布病的主要措施[J],中國動物檢疫,2013,30(4):68-70.
[4]毛景東,王景龍,楊艷玲.布魯氏菌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11,38(1):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