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方永
特色水果簡約經營是浙江水果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加入WTO15年發展概述與未來15年構想
文/陳方永
【導讀】 根據入世協定,我國于2016年12月11日之后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在此節點上,作者認為有必要研判浙江省水果產業未來15年的發展。未來要以發展特色水果為基礎,簡約規模經營為先導,提高核心競爭力。力求通過15年的努力,種植規模總量可控,產品區域特色明顯,專業規模經營格局形成,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融合發展。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雙方協定15年之后即2016年12月11日起,我國自動獲得 “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展望未來15年,浙江省水果產業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實現新常態下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業界探討。
一是合理布局種植區域,明確適宜區、優生區[1]。浙江省水果種植規模實行總量控制,自2000—2020年的規模從20多萬hm2發展到30萬hm2左右,其中柑桔、楊梅、枇杷3個主要特色品種的規模分別控制在12萬hm2、7萬hm2、3萬hm2以內。柑桔產業方面,2000年全省柑桔面積12.38萬hm2、產量163.80萬t,分別占水果類的45.4%、65.3%;2015年同比面積縮減到10.12萬 hm2、產量上升為 207.77萬 t,分別占比30.4%、45.2%[2]。面積縮減主要是由于黃龍病侵襲蔓延,而產量增長主要是因為植株進入生長壯年期和栽培措施得力。柑桔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雜柑、柚、檸檬發展迅速,如“紅美人”雜柑、“紅肉蜜柚”、美系與歐系檸檬及沙糖桔等品種。楊梅產業方面,2000年面積是4.34萬hm2、產量18.14萬t,占水果類的比例分別是16.6%、7.2%;15年后,面積 8.94萬 hm2、產量52.44萬t,占比分別為26.9%、11.4%。楊梅種植業進入快速成長期。目前,楊梅的主栽品種是東魁與荸薺種,各地的特色品種為近幾年選育出來的烏梅與紅梅類品種。枇杷產業方面,面積、產量緩慢增長,2000年面積為0.84萬hm2、產量5.35萬t,占比分別為3.2%、2.1%;2015年面積為1.28萬hm2、產量為7.35萬t,占比3.8%、1.6%,枇杷的面積、產量同比均增長30%以上,但在水果業的比重卻有所下降。浙江省經過15年的市場經濟變革,果樹業有六大樹種成為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其中常綠果樹涌現出楊梅、柑桔、枇杷三大品種,落葉果樹則為葡萄、桃、梨三大品種。此外,特色品種,尤其是“火龍果”“百香果”等熱帶水果的設施栽培發展迅速。
二是激活機制推行園地流轉。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最近下發的《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文件精神,水果業要穩定發展,規模經營勢在必行。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1]。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小規模不利于開展專業經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組織化、規模化、規范化生產。要在不改變國家土地承包政策,遵循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探索推行園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制度或合作經營制度,鼓勵生產要素參與分配[3]。
三是整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平抑合作社成員異質化現象[4]。在產業發展的組織形式上,要更加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應從粗放型、資源擴散型發展朝精細型、規模效能集聚型方向發展。合作社不僅要成為生產經營實體,而且要成為科研示范的實體,抵御市場風險的堅強實體,高效節能的典范。今后,政府對于合作社的扶持,應該考慮共性的政策扶持,資金扶持也要設法以綠箱政策的形式出臺,以獎代補,促進自我發展。一人一股的親朋組合的原始型合作組織,在利益、技術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時,可能出現運轉效率低下,社員忠誠度下降,實體組織渙散等現象。可通過品牌整合的形式,整合農村專業合作社。以浙江傳化集團農業基地、臨海忘不了柑桔合作社為例,從一個只有少數幾戶果農的生產組織,大規模吸納不同程度的合作對象或產業同盟加入隊伍,成長為生產、技術、品牌、營銷、金融等多環節相互攸關的龍頭實體,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
四是主動應對競爭,努力實現雙贏。我國柑桔產業在入世前后經歷了三個時期[5]:1997年以前的平穩期、1998—2003年的比較優勢明顯弱化期、2004—2011年的比較優勢明顯期。加入WTO后,雖然我國柑桔出口數量有限,但進出口貿易品種結構開始優化、市場豐富度提高,有效促進了我國柑桔產業的發展。以浙江省為例,不但寬皮柑桔鮮果出口前蘇聯國家、歐美國家、東南亞等地,還通過鮮果加工罐頭等形式,吸納消化本地以及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適于加工的果品。楊梅、枇杷鮮果也不斷開拓港澳臺、東南亞及歐美等地市場。
五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農業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發展過程中,存在比較嚴重的侵權現象。 如柑桔類的“天草”改名“××紅”,“愛媛 28號”改名“紅美人”等,四川、浙江等地各有稱謂。又如東魁楊梅品種易地種植后,多以“仙梅”“巨梅”“臺梅”等名稱掩人耳目,甚至以商品名替代學名宣傳。楊梅、枇杷等特色水果的隨意引種、繁殖現象也十分普遍。這類侵權行為,嚴重困擾著產權擁有者和執法部門。提升農產品安全方面的努力,則比前者成效明顯。如柑桔果肉內生蟲,福建、浙江關于楊梅的農殘問題曝光及后來的采前40天嚴禁使用農藥等強制措施的到位,使生產者、銷售者對于果品安全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
浙江經濟相對發達,地少人多,決定了浙江水果業發展的思路是特色水果是基礎,簡約經營是前提,消費對象明確是保證,這樣才能構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建立規模總量控制的產業發展規劃。
各地方政府對于本級水果業的宏觀發展戰略應有預案,一般是10~20年。到2030年,浙江的水果應形成常綠果樹與落葉果樹“三三制”的品種結構,即常綠果樹以楊梅、柑桔、枇杷為代表,落葉果樹以梨、桃、葡萄為代表,特色品種以獼猴桃、柿、棗等為配套。全省水果總面積控制在40萬 hm2以內,其中,楊梅 13萬 hm2,柑桔 8萬hm2,枇杷、梨、葡萄各4萬hm2,其他果樹 7萬hm2左右。楊梅的核心區在臺州、寧波、溫州,麗水、金華為輻射區;柑桔的核心區在衢州、臺州、麗水,杭州、溫州為輻射區,象山縣為品種引進馴化區;枇杷的核心區在臺州、寧波、金華蘭溪,麗水為輻射區;桃的核心區在麗水、寧波、杭州、臺州,其他各市為輻射區;葡萄的核心區在寧波、嘉興、臺州、金華,湖州、紹興等為輻射區;梨的核心區在杭州、金華、麗水、寧波,嘉興、臺州等為輻射區。舟山等島嶼市縣的發展重點在于觀光創意果業,選擇發展回避臺風的水果,以小喬木為主栽品種,實行低矮化栽培。各地、各樹種開展設施栽培,旅游、科普、文化滲透融合是產業跨界發展的亮點。對于產業發展規模,應跳出行政區域界限,以“省外浙江”“四海浙江”的全新理念發展水果,通過獨資承包土地、技能輸出入股、資本入股等形式,探索“天下水果浙江造”的思路。
二是開發有機食品,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有機農業的出現是基于人們對食品安全與環境生態和諧一體的考慮。發展有機農業,提倡“以園養園”的生態循環農業,做到化肥農藥雙減,讓農業回歸自然。2005年浙江臨海開發成功全國有機楊梅,建立生產基地,示范效應明顯。通過簡約經營的手段,吸引政策、資金、項目等要素扶持,讓創業者組織附近農民、工商資本、“城歸”返鄉者創業,從而產生不同形式的創業實體。這種組織形式的出現與發展,使農(林)地的合理流轉有了可能,規模經營才有希望;進而知識產權保護、化肥農藥雙減、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可追溯體系的實施建立才有可行的平臺。從果園到餐桌,要建立產品質量編碼查詢問責制,政府要引入第三方力量進行事實監管。構建質量保證的源頭——肥力與農藥的可持續雙減體系,重點盯住易侵染吸收滲透農藥化肥的水果。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誘殺等手段,減少農藥的直接使用量,非用不可的要在早用、少用、低毒、低殘留上進行施策。政府的產業發展規劃要適度超前,要提前貯備技術,適時到位,打造一支新型的職業農民隊伍以供產業發展所需。
三是率先制訂技術標準,防范破解技術壁壘。具有自主品牌、地方特色的競爭力強的品種,產品的生產者尤其是知識產權擁有者應成為行業(品種)標準的起草者。這樣既可抑制模仿攀爬者,也是自我鞭策,使人覺得技術標準的公正性而非綠色技術壁壘。標準的起草者應該是主體種植者(經濟實體),能在源頭享受種植產品的應有回報,而不是把大量利潤流向流通或銷售環節。因此,標準的制訂者也有可能是行業協調下的代表組織,但這個標準不能犧牲源頭一線廣大生產者的利益,否則標準難以落到實處。如我國現在柑桔罐頭出口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存在多菌靈超標的問題,這是典型的生產、流通、加工、出口環節相互脫節,彼此關聯度不大的案例。如若柑桔有產業聯盟,各方利益攸關,出口企業適當扶持源頭桔農、科技人員,那么果農履約、科技推廣人員生產環節把控、采后農殘檢測步步把關,相應的“技術壁壘”也不攻自破。
四是開發特色鮮明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果。要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撤銷地方保護主義的樊籬。與品種相關的傳統產品,原產地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政區域內戶籍地居民使用證明商標的權屬性和無償性。傳統品牌應該從容地讓傳統區域的人使用。當然,品種知識產權,與產品的原產地保護關系協調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問題。當一個品種演變成地方行政權力使用、具有公益性的證明商標或原產地品種保護時,原產權的擁有者應該與地方政府或某一組織的實體協商做出尊重產權、合理認定、利益百姓的妥善安排,讓更多的產品變成商品。要十分重視自身技術相對可控的新品種的研發,尤其是功能性明顯的抗逆品種,如柑桔抗黃龍病,楊梅耐貯抗腐爛,枇杷防裂果、抗凍等。政府對此要加大投入,研究調整資金扶持策略,計算性價比。對既有育種項目的設計,變為以實行競爭性項目招標為主導,減少資金、項目壟斷和使用圈子化現象,要借鑒國家和省市自然科學基金管理方式,增加公平性、公正性,避免重點項目、大項目被少數人長期無效壟斷研究現象。
五是“接二連三”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水果產業發展聯盟。種植業是第一產業,它的主要產品消化是靠第二產業的食品、化工業的系列產品鏈,以農產品為原料進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三產包括旅游觀光休閑產業、創意農業鏈。在三大產業的循環發展中,要實現果業園區化、園區工業化。根據果業特點,落腳點在于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尋找發展動力,創造新的亮點形成載體,打磨產業協調發展,使之形成新的產業聯盟。我國現在是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折時期,更多還是傳統農業的經營模式。盡管各級政府極力推動模式的改變,但由于利益的非同質性,各方向產業趨同合作的愿望并非那么主觀沖動。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扶持只是星火效應。要研究掌握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現代農業從微觀操作層面歸納為 “九個化”[6],即生產要素投入集約化、資源配置市場化;操作專業化、手段機械化、過程標準化;產銷一體化;產品品牌化、類型多元化;服務社會化。同時,研究認為農業生產具備公益性、農業功能存在多樣性、農業環節存在主客觀的延伸性、農業影響面有其復雜性。要打破現有的種植業體系,要讓各個要素均作為資本投入,各方利益都得到尊重。經營模式上,美國以農場主的大規模模式經營;日本以經濟濃厚的實力補貼農業,因而精耕細作是普遍做法;歐洲也是類似于日本做法,園藝產品精細化操作[7]。可整合借鑒美國與日本的模式,取美國規模經營、低成本擴張之長的理念,同時吸取日本自主知識產權與特色果品精細管理之精華,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特色果業發展之路。因此,浙江省應該向規模與適度規模經營方向發展,相對精細耕作,使特色與精品融合發展,形成周年調節供應市場的獨具特色的新型經營模式,即簡約經營。簡,就是復雜技術簡單化,要把既有技術進行集成創新,實行化繁為簡;約,即有適度的集約規模經營。特色,既要有品種特色,更要有經營特色,合作社、家庭農莊、食品加工企業的生產基地等是精辦體驗式經營產業的優先選項。“以副養主,興旺主業”。吸引消費者不僅是果腹,更是給人視覺營養,給人以精神、文化享受,給人帶來回頭客。從這個角度來說,名副其實的合作社、相應規模的家庭農場是規模經營、強化產業聯盟建設的前提。有研究認為,按照“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的本質屬性,中國目前還沒有實質意義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8]。合作社缺乏自己獨特的組織形式,沒有實現生產環節獨立,流通環節統一組織,成員利益更大化,共享全部產權。目前一些合作社等類型的所謂實體,一部分是鉆政策空子生存,對于產業發展、產業鏈延長、幫扶成員沒有實質性作用。有研究認為,日本農民戶均耕地面積超過20hm2的比例從1960年的不足1%,上升到2010年超過38%。因此,適度規模經營是合作社生存活力添加的基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加速土地流轉,實行三權分離,部分農民變股民。為此,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應加強管理,對于有名無實的合作社、家庭農莊、農場予以限制,對于運行良好的生產經營實體,要跟蹤服務、管理,不要拔苗助長、越俎代庖。對于規模化發展中的技術和資金瓶頸,以往單純依賴于政府部門指派的專家科技服務、科技特派員(團隊)下鄉解決技術問題,很少自己投資雇用專家技術人員或技術入股,應該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則的前提下,依照成果轉化法、知識產權保護法等法律、規章,制定一個合法、合情、合理的方案,吸納各個要素加入;要把一部分支農經費、政策扶持項目,以等值服務券的形式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技術,專家持券獲得相應酬金,可與補助經營實體的方法相剝離。
六是注重市場變化,貿易內外并舉,開發創意農業。要研究銷售國區域內居民的宗教、習俗、消費偏好等因素,開發創意農業。銷售方面,協調價格邊際、擴展邊際、數量邊際因素,及時調整營銷策略。當價格邊際和數量邊際的作用不斷增強時,擴展邊際的作用會相應減弱,這就意味著產品在該地競爭力衰退。靠打價格戰不是特色果業發展的優先選擇,而應該考慮調整戰略,要么撤出該國或其國內某一區域,要么改變產品包裝、營銷策略。我國農產品整體比較優勢穩定期約為6年,主要農產品的大類的比較優勢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僅1/4的農產品變動具有平衡特征[9]。目前,中國水果對東盟各國出口增長的價格邊際作用不斷增強,擴展邊際和數量邊際的作用因國家而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助于推動水果出口,尤其擴大了出口數量。同時,進口國經濟發展水平、水果出口能力、生產效率和貿易成本對三元邊際均有影響,其中水果出口能力和貿易成本對擴展邊際、數量邊際和價格邊際均產生影響。中國與TPP12國的國際農產品競爭性與互補性共存,發展潛力較大[10]。中國、加拿大市場占有率均為3%,美國10%[11]。農產品貿易顯性比較優勢 (RCA指數),中國為第4位,占2.60;智利為第1位,占3.57;美國為第7位,占0.93。要提高銷售市場份額,就要創新銷售方式。如加大電商銷售比例,加快快遞、物流、冷鏈的規范管理與開放服務的便捷方式的改革,降低規費,擴大流通半徑,縮短流通時間。創意農業是刺激已飽和農產品銷售的一個有效方式,它是一種跨界融合發展的新的銷售業態。該業態從第一產業延伸到第三產業,從自然科學延伸到社會歷史文化,使人寓吃于樂,樂中見識受趣,陶冶情操,溝通親情。目前,創意果業已成為浙江創意農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探索把金融保險引入或融合其中,從而保證、保障產業的發展,增強經濟實體、專業大戶的抗風險能力。
[1] 陳方永.WTO與浙江水果業發展的今天和明天 [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2000,16(6):3-4
[2] 浙江省農業廳經濟作物局.浙江省農業廳水果年報[R]. 2015
[3] 陳方永.主動應變,競爭雙方是贏家——《中美農業合作協議》簽訂后所想到的 [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1999,15(3):5-6
[4] 陳方永.對整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若干思考[J].中國果業信息,2005,22(4):20-21
[5] 胡 友,祁春節.我國柑橘國際競爭力動態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33-38
[6] 鄧秀新.現代農業與農業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4
[7] 周應恒,胡凌嘯,嚴斌劍.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規模演化的國際經驗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5(9):80-95
[8] 鄧衡山,王文爛.合作社的本質規定與現實檢視——中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農民合作社?[J].中國農村經濟,2014(7):15-26,38
[9] 顏小挺,祁春節.中國對東盟生鮮農產品出口三元邊際及影響因素研究 [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6,31(4):67-73
[10] 李 慧,祁春節.中國與TPP12國農產品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6(1):110-112
[11] 顏小挺,祁春節.基于不同屬性的農產品長期價格形成與波動研究 [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5):790-795
2017-03-12
浙江省柑橘研究所(臺州,318026)
陳方永(1965—),男,果樹學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果樹的遺傳育種與抗逆栽培,兼顧軟科學研究。E-mail:cfy17266@126.com
特約編輯:艾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