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海嘯
當前四川熱帶水果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措施
文/毛海嘯
【導讀】 四川是我國八大熱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北緣的熱區。作為我國晚熟杧果、晚熟龍眼和晚熟荔枝的重要生產基地,近年來,該區域的熱帶水果產業發展迅速,面積、產量大幅提高,但面臨產業布局不合理、品種結構單一、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低等問題,制約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作者通過深入產地調研,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補短板;提倡適度規模經營和多元化社會化服務,為降成本;區域、作物、品種、熟期結構的相對均衡,為調結構;開發熱帶水果產業多種功能,促一、二、三產業融合。
四川是我國最北緣的熱區,是我國晚熟杧果、晚熟龍眼和晚熟荔枝的重要生產基地。近年來,四川熱帶水果產業發展迅速。其中,杧果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涼山州等地,種植面積2.4萬hm2,產量8.6萬t;荔枝主要分布在瀘州市、宜賓市等地,種植面積2.47萬hm2,產量2.2萬t;龍眼主要分布在瀘州市、宜賓市等地,種植面積2.13萬hm2,產量8.6萬t;香蕉主要分布在涼山州,其他縣市有零星分布,種植面積0.23萬hm2,產量4.3萬t;其他熱帶水果主要包括番石榴、火龍果、蓮霧等,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和涼山州的部分縣市,種植面積0.13萬hm2,產量1.5萬t。同時也面臨產業布局不合理、品種單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解決之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補短板;提倡適度規模經營和多元化社會化服務,為降成本;區域、作物、品種、熟期結構的相對均衡,為調結構;開發熱帶水果產業多種功能,促一、二、三產業融合。
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全省從2009年起著手,加大了晚熟杧果、荔枝、龍眼等產業基地的投入力度,各地充分整合涉農項目,大力加強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基地綜合生產能力。涼山州加快“三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流域晚熟杧果產業基地建設,打造“三江”熱果產業帶;瀘州市基本形成長江、沱江、赤水河、習水河流域晚熟荔枝龍眼特色產業帶和產業集群;攀枝花市依托現有杧果產業基地,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及區域布局;宜賓市加快推進長江河谷地區荔枝和金沙江河谷地區龍眼的標準化基地建設。到目前為止,杧果、荔枝、龍眼種植面積超過6.66萬hm2,產量、產值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建設穩步推進。全省共有農業部“熱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創建單位53個,其中通過農業部認定授牌的有28個,示范園面積0.25萬hm2,輻射面積近4萬hm2。通過豐產栽培技術、高接換種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綠色防控技術、果實套袋等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產量,效益得到大幅提升,有力地提升了果園現有的生產能力。與非示范園相比,按每667m2產量計,荔枝平均增加71%,龍眼平均增加47.6%,杧果平均增加50%。連續4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100%。
新品種新技術加快推廣。近幾年,省里充分利用科研單位的科技力量,在良種選育、病蟲害綜合防治、產品商品化處理、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等方面協同攻關,加速成果轉化。引進、選育、推廣了一批優良新品種,先后引進繁育新品種85個,選育出適宜本省熱區種植品種38個;經過多年不斷地加大對杧果、荔枝、龍眼等新品種的改換力度,良種率達到70%;通過建立良種繁育中心,無病毒種苗繁育中心,促進種苗生產無毒化,基地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積極推廣容器育苗、省力化栽培、綠色防控等技術,提升科技的集成應用水平,單產、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病蟲害綜合防治有力。相繼在攀枝花市、涼山州、瀘州市、宜賓市建立熱作病蟲害固定監測觀察站6個,監測點9個。各固定觀測點全部連網,隨時將監測到的病蟲害發生情況上報,通過綜合分析,及時發布《病蟲情報》及預警信息。通過熱作病蟲害監測網的建設,全省熱區沒有出現過一次大的病蟲害災害事故。由于有效防治了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產品產量、品質得到了穩步提高,效益提高20%~40%;由于堅持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的措施,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農藥支出減少35%。
產業經營水平逐步提升。加大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的扶持力度,帶動產業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底,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已發展到35家。通過對 “攀枝花”杧果、“合江”荔枝、“瀘縣”龍眼等熱帶水果品牌進行整合提高,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多渠道拓展產品營銷渠道,以龍頭企業為骨干、以城鎮市區為中心,以外銷與內銷相結合、批發與零售相配套,形成以批發市場、商品超市、精品店連鎖、電子商務等共同發展,線上線下互補的銷售模式。減少營銷環節,建立營銷網絡,擴大市場輻射面,全面拓寬產品銷售途徑。據統計,與省外的超市對接數量達11個,杧果、荔枝鮮果出口超過2萬t。
產業基地布局不合理,品種結構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全省熱帶水果產業規模已有了較大提升,但是多數的生產主體存在“散、亂、小”的情況,栽培品種單一,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產能無法滿足大市場需求。
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三產融合發展不協調。田網、路網、水網、電網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病蟲害防控手段單一,標準化生產不能有效落實。品牌意識淡薄,產品效益差距大,商品化處理技術落后,深加工技術缺乏,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極不協調。
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營銷處在較低水平。
生產經營主體規模小、實力弱、組織化程度低、制度不健全,在產品質量控制、標準化生產、產品銷售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障,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抓結構調整,構建現代生產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進生產方式,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供給更好適應需求變化。一是優化區域布局,選擇集中連片的基地開展標準化示范園創建活動,推動規模化生產種植,配套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二是優化品種結構,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著重開展晚熟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促進品種結構調整,形成以晚熟優質品種為特點的產品結構。三是改進生產方式,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產業物質裝備水平,加強信息化、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推廣和應用;實施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合理密植、果蔬套作等提質增效集成技術。四是加強質量安全建設,規范投入品使用,推廣精準施肥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加大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建立完善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抓內生動力,構建現代經營體系。培育產業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產業新型經營模式,使經營體制機制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要求。一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多種類型的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現代企業,強化企業與農戶、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二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基礎上,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靈活多樣的合作經營模式,努力實現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提高生產效率和產業效益。三是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公益性服務組織體系建設,創新完善公益性服務方式和機制。鼓勵各種類型的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推動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要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或龍頭企業為載體,把一家一戶的農民組織起來,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不斷提升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提高產業整體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產銷一體化經營。
抓融合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新業態,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產業功能,增強一、二、三產業融合力度,提高全省熱帶水果產業的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一是實施采后商品化處理。加強優勢產區加工基地建設,推廣采后貯藏、保鮮等新技術,并配套完善有關設施設備,促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采后商品加工率和附加值。二是發展加工物流貿易。以消費促生產,在有條件地區建立冷鏈系統,實施新鮮果品配送,完善加工、運輸、銷售全程冷藏保鮮。促進銷地、產地、田頭市場建設,建立互聯網+果品營銷體系,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強產銷銜接,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格局。三是實施品牌戰略。大力推進品牌建設,搞好“三品一標”產品和GAP認證登記。加快培育產業公共品牌、龍頭企業品牌和名優產品品牌,進一步做大區域品牌,增強推介宣傳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大品牌和優勢品牌,開拓占領市場。同時,強化品牌管理和保護,開展品牌整合營銷,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四是拓展熱作多種功能。豐富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推進熱帶水果產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以及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
抓資源整合,構建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以全省各地熱作標準化示范園建設為契機,整合各方資源,建立健全產業科技體系及創新團隊,著力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依靠科技做大做強全省熱帶水果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和產業增值。一是建立科技協同創新體系。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結合各地農技推廣部門,創新科技攻關協同方式,建立產、學、研緊密銜接的科研創新體系,建立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應用及推廣機制,切實提高科技效益。二是加強科研應用與信息服務。依靠科技創新,選育推廣一批晚熟、豐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優良品種,集成應用先進栽培技術,提高全省熱帶水果產業科技含量。完善產業信息的收集、整理與發布工作,整合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應用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提高產業信息服務的及時性、有效性和針對性。三是加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扎實推進產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面向基層農村、服務生產一線的先進實用技術人才。加強生產經營型人才、技術服務型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著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熱帶水果產業勞動者隊伍。
2017-04-06
四川省南亞熱帶作物發展中心(成都,610041)
毛海嘯(1972—),男,農藝師,從事熱帶水果技術推廣工作。E-mail:1398651748@qq.com
特約編輯:艾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