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月 通訊作者:李心沁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耳穴綜合治療左側枕大神經痛1例
胡心月 通訊作者:李心沁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耳穴壓豆;耳尖放血;枕大神經痛;病案
患者,男,43歲,2016年7月11日就診。主訴:突發頭部左側偏上區域疼痛,呈陣發性脈沖樣刺痛半日,疼痛難忍。現病史:患者近期睡眠差,由于當日上午經空調冷風直吹后頭部偏上區域,下午突發左側后部頭痛,疼痛沿枕大神經分布,疼痛劇烈,脈沖樣悶脹疼痛,于當地醫院診斷為“枕大神經痛”。顱腦CT未見明顯異常,自行服用卡馬西平等鎮痛藥物,并在局部進行針刺治療,療效不佳,遂來我院就診。癥見:左側后頭部沿枕大神經分布區域疼痛,呈悶脹脈沖樣疼痛,煩躁不安,惡寒,寒冷刺激后疼痛加重,口干,納可,眠差,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弦緊,舌右側邊緣卵圓形潰瘍。耳診:顳區、枕區有暗紅色點狀斑片,略有光澤,肝區、膽區呈淡紅色,腎區成暗紅色,耳尖區細密暗紅色點。西醫診斷:枕大神經痛。中醫診斷:頭痛。辨證:太陽經頭痛,肝腎虧虛。治則:解表散寒,通絡止痛。取穴:左側耳穴枕區、顳區顏色暗紅點、神門、肝、腎、皮質下、耳尖。操作:①患者取坐位,取王不留行籽貼壓在耳部相應穴位及穴位色澤變化區,以適當的力度每穴捏3~5 min,枕點做重點捏按,患者持續感到麻脹疼痛且可忍受3~5 min。②將患者雙耳揉搓充血,術者雙手消毒,耳郭常規消毒,取耳尖穴,以采血針在耳尖穴紅色暗點密布處點刺放血,擠壓出血,血色暗紅發黑,擠壓至血色轉淡紅色,停止擠壓,干棉球按壓止血。療效與預后:患者自覺頭痛減輕,且發作頻率降低,舒適時間延長,但仍有發作,發作間隔由原來5 min延長至15 min。自耳尖放血后,枕大神經疼一直未發作,此后1周皆未發作。2個月后隨訪未復發。
按語:枕大神經痛是指由于勞損炎性刺激等原因導致局部軟組織滲出、粘連和痙攣,引起枕大神經分布范圍內放射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枕大神經痛發病率高,中年女性多見,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1],并向神經分布區擴散,典型的枕神經痛呈陣發性閃電樣疼痛,但多數在間歇期有鈍痛。中醫學認為,枕大神經痛辨經論治責之于太陽、少陽兩經。太陽主表,其經脈上至顛頂,經循項背,多由風寒襲表,阻遏太陽經氣,則營衛氣血不和,經脈受阻,氣血不能上榮于腦,不通則痛而發病。少陽位于半表半里之間,病機均為氣滯血瘀,脈絡瘀阻,不通則痛[2]。故治療以調太陽、少陽經氣為主[3],以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為法。
本例患者病程較短,因寒風襲表,寒性收引,阻遏太陽經氣,氣血阻滯不能上榮于腦,不通則痛,且患者年過四十,素體腎陰不足,肝陽偏亢。《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認為耳與人體臟腑經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當刺激耳郭某穴位時,就能調整經脈及相應臟腑,從而使失調的相應臟腑恢復正常功能[4]。由于耳穴的敏感性,當相應臟腑出現功能異常時,耳穴上就會出現相應的反應點。因此,取枕區以解表散寒,通經活絡,使經氣上榮于腦;肝、腎可調節腎陰不足,肝陽上亢之癥。十二經脈皆通于耳,耳尖放血能泄肝熱,活血通絡止痛。在《靈樞·厥病》中載:“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后脈涌有熱,瀉出其血。”在耳尖放血,可除肝膽郁熱,平抑肝陽,太陽、少陽經同治,先解表后除里熱,一次而愈。
[1]蘇丹,王海強,汪玲,等. 枕大神經痛的治療進展[J]. 西南國防醫藥,2014,24(12):1396-1398.
[2]趙毅,陳秀清,葉勇,等. 枕大神經痛的發病因素和治療現狀[J].南京軍醫學院學報,2003,25(4):306-308.
[3]王重新. 刺血通經治療枕大神經痛45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2):23.
[4]李心沁,王琳. 耳穴貼壓療法在亞健康診治中的應用[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5):989-990.
2017-01-12)
臍療及穴位用空白膠貼
本公司長期提供具有良好粘貼性和透氣性的醫用膠帶(空白膠貼)[注冊號:豫安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1640002號],適用于貼臍療法和穴位貼藥療法固定藥物。
凡購買空白膠貼200元以上者,贈送一本《偏方研究與應用》和其他中藥外治資料,歡迎聯系。
聯系方式:0372-2588505/18637245128(微信同號)
QQ:1352341939 公眾號:zhengbenwaizhi
安陽市康爾壽健康品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號:410592100008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