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鋒 吳 波
(1.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 滄州 0610012.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點穴復位綜合治療頸痛眩暈1例
馬培鋒1吳 波2
(1.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 滄州 0610012.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點穴;復位;頸痛;眩暈;病案
患者,女,33歲,2015年10月21日就診。主訴:頭暈,視物旋轉,惡心,頸痛活動受限3 h。現病史:患者長期伏案工作,近期因工作及家務事勞累緊張,睡眠欠佳,今日晨起坐起時出現頭暈、視物旋轉伴惡心、面色蒼白、汗出、心悸等癥狀,保持一個姿勢有1 min左右視物旋轉癥狀消失,隨即臥床。平臥時再次出現上述癥狀,性質同前,兩次發作前均有明顯的自身不穩感覺,發作后仍有持續的頭昏、頭沉感,自覺頭頂部如有物體壓頂。上述癥狀在左右翻身時無明顯發作。同時出現雙側頸部疼痛,頸部肌肉緊縮不適,轉頭活動明顯受限。上班過程中上述癥狀再次發作,且頸部疼痛、活動受限明顯加重,故請會診治療。患者自訴無耳鳴、耳聾,發病前無腹瀉、發熱、咽痛等感染癥狀,平日無手指麻木、疼痛及頸痛不適,無頸部扭傷病史。查體:患者面色蒼白,強迫頭位,頭部活動受限,雙眼無明顯眼震,舌淡苔薄白,脈弦有力。結合患者臨床癥狀特點及對病史的詢問,中醫診斷:①眩暈病;②落枕。西醫診斷:①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②頸椎病(頸型);③椎動脈夾層待除外。初步治療方案包括:①指壓遠端阿是穴緩解頸肩部肌肉攣急疼痛[1],使患者活動頸部,為眩暈的查體及手法復位做準備;②完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床旁檢查及復位治療;③應用改善循環的藥物,同時囑咐患者注意休息;④后續完善頸部血管檢查,除外夾層可能。
治療經過及效果:應用馬培鋒等[2]治療落枕的方法,取阿是穴按壓治療后,患者活動受限完全緩解,頸部疼痛緩解約80%。行Dix-Hallpike檢查,患者頭部右轉45°,臥床約10 s后出現視物旋轉感,癥狀持續約20 s后消失,但觀察過程中患者無眼震;坐起后約10 s再次出現持續約20 s的視物旋轉,未觀察到眼震。行頭部左轉臥位檢查未見異常。滾轉試驗陰性。結合檢查結果,考慮后半規管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PC-BPPV),給予Epley復位法治療后,患者坐起、臥床視物旋轉感消失,但仍于上述誘發眩暈發作的體位時頭昏、頭沉加重,精神差,頸部疼痛。給予靜脈滴注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參芎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每日1次,以改善循環。同時囑咐患者注意休息。上述治療點穴及復位治療1次后患者未再有眩暈發作及頸部攣急,但頸部疼痛持續存在。頸部血管彩超及經顱多普勒(TCD)結果均正常,除外夾層的可能。3 d后回訪,患者頭暈、頭沉、頸部疼痛不適均消失。
按語:本患者病情看似復雜,并伴有頸痛、活動受限及BPPV,但仔細分析,其均與脈絡不通,循環障礙有關。其中BPPV可能與前庭一過性供血異常有關[3]。針對不同部位的不同癥狀,應用特異性的治療,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在發病過程中,勞累、緊張是BPPV的誘因,尤其是年輕患者更為多見[3]。此患者為醫務工作者,長期在電腦前超負荷工作,運動較少,脈絡運行不暢,經筋失養,故而頸部肌肉攣急、疼痛。睡眠有肌松作用,失眠勢必加重患者肌肉緊張、攣急。筆者觀察到,指壓阿是穴在緩解肌肉緊張、緩解攣急較疼痛作用好,治療后一般肌肉緊張可完全緩解,由此導致的活動受限亦可隨之緩解。但頸部疼痛癥狀一般還要持續3~5 d方能完全緩解,在此期間患者雖然有頸部疼痛,但一般不影響頸部活動。關于Dix-Hallpike檢查,因為固視可使眼震消失[3],臨床雖然未誘發出眼震,患者頭位變動誘發眼震潛伏期為數秒,眼震持續時間為5~20 s,有眩暈和眼震疲勞現象[4]。筆者考慮患者的體位相關性眩暈為BPPV而不是中樞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CPPV),結合誘發出眩暈的體位及臨床后半規管結石多見的特點,基本判定患者為右側后半規管病變,以此治療,眩暈癥狀消失,驗證筆者判斷的準確性。患者有頸部疼痛,雖然無后循環缺血癥狀及外傷史,鑒于患者為青年女性,筆者還是完善了相關血管檢查,防止遺漏可能會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的椎動脈夾層。最后改善循環及必要的休息,也是治療患者手法復位后頭昏、頭沉癥狀的關鍵步驟。
[1]回娟,馬培鋒.指壓遠端阿是穴治療頸肩部肌肉攣急疼痛[J].中國針灸,2011,31(4):352.
[2]馬培鋒,谷曉娟,馬遠新,等.指針按壓遠端阿是穴治療落枕27例[J].中國針灸,2007,27(11):856.
[3]張素珍.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148-152.
[4]姜樹軍,馬維婭.從神經內科角度看頭暈及眩暈臨床研究的一些新進展[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5,22(1):1-3.
2017-01-12)
廣東省東莞市科技計劃醫療衛生類科研項目(201310510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