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麗 通訊作者:張丹梅
(1.山西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醫科大學附屬汾陽醫院)
局部變應性鼻炎sIgE與IL-17相關性的研究
王瑞麗1通訊作者:張丹梅2
(1.山西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醫科大學附屬汾陽醫院)
變應性鼻炎;免疫球蛋白E;白介素-17
變應性鼻炎(AR)、非變應性鼻炎(NAR)、感染性鼻炎長期以來被視為鼻炎的3個子集。AR是基因和環境彼此作用而誘發的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常見的鼻部非感染性炎癥性疾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此種疾病造成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導致患者負性情緒癥狀增多[1]及社會經濟負擔的增高。隨著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有一類患者具備典型的AR病史,皮膚點刺試驗(SPT)和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sIgE)檢測為陰性,但鼻腔變應原激發試驗(NAPT)和/或鼻腔局部sIgE檢測卻為陽性,且鼻黏膜存在傾向于I型變態反應的病理生理學特性改變,癥狀可以表現為間歇性或持續性,并將此類疾病命名為局部變應性鼻炎(LAR)[2]。
鼻腔局部sIgE檢測是通過鼻腔分泌物進行檢測的,因其參與鼻部的免疫反應,故可通過此物來觀察鼻腔局部的免疫反應。
鼻腔分泌物采集方法有以下幾種。①吸收性明膠海綿法:使用消毒紗布包裹并擠壓在鼻腔內放置約15 min后的吸收性明膠海綿,收集分泌物約1 mL并離心[3]。②灌洗法:被檢者張口后仰,將2 mL溫生理鹽水分別注入左右兩側鼻腔并保持10~20 s,隨后急速低頭于彎盤內收集倒出物并離心[4]。③棉片法:將0.5 cm×1.0 cm脫脂棉片貼于觀察對象的雙側鼻腔下鼻甲表面,10 min后放入注射器內并擠壓分泌物至EP管內,室溫靜置沉淀1 h,離心后取其上清液,-20℃保存[5]。或在觀察者的一側總鼻道放置2.0 cm×1.0 cm×0.5 cm的干棉片10 min,對側同上,兩棉片取出后一起放入5 mL注射器,加入生理鹽水并擠壓注射器即得鼻分泌物稀釋液,收集0.5 mL稀釋液,-20℃儲存。按照血清sIgE檢測與結果評定方法來進行評價[6]。
該疾病于2010年被首次命名,并從NAR組分立出來,目前關于該疾病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梁美君等[6]發現AR患者比LAR患者更傾向于對塵螨過敏,而LAR患者比AR患者更傾向于對花粉過敏。AR患者分布于鼻腔分泌物sIgE比血清中少,但AR患者鼻腔分泌物sIgE水平高于LAR患者。過敏性結膜炎和支氣管哮喘為LAR患者常見并發癥。LAR患者比NAR患者的鼻癢癥狀評分顯著增高。胡曉清等[7]指出在109例NAR患者中,NAPT陽性率高達53.2%。同時表明女性陽性率高于男性,19~59歲陽性率最高,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城市高于農村。王洪田等[8]也指出NAR患者中女性陽性率高于男性。朱魯平等[9]通過對556例鼻炎患者研究,指出NAR患者平均年齡較AR患者偏大,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二者鼻塞癥狀出現率相近,而NAR患者的其余鼻部癥狀、眼部癥狀及呼吸道癥狀發生率卻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AR患者合并哮喘明顯多于NAR患者,NAR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明顯多于AR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總之,目前LAR臨床特征并不明確,各研究結果不統一,甚至相悖,仍需大樣本的研究證實。
陳柏文等[10]通過鼻腔致敏方式構建了小鼠LAR模型,進一步證實該疾病被單獨分立的科學性。有報道稱有些患者鼻內鏡術后出現LAR的臨床表現,且血清sIgE及SPT均為陰性,推測可能原因為鼻腔正常黏膜被損傷及長期使用抗生素降低機體免疫功能等[11],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患者尚未進行NAPT和/或鼻腔局部sIgE的檢測,故診斷為LAR尚欠妥。胡曉清等[12]研究表明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治療LAR短期內(1個月)可有效改善其鼻部癥狀,但長期效果仍有待研究。
檢測對于LAR的診斷或明確變應原均頗具意義,檢測原理為對變應原IgE抗體的直接免疫化學測定,包括總IgE檢測及特異性IgE檢測。除變應性疾病外,寄生蟲感染及種族因素均可使體內總IgE水平升高,對變態反應篩查的預測價值低,故一般推薦特異性IgE檢測。sIgE檢測可結合實際需求決定采用ImmunoCAP100系統或AllergyScreen系統,兩系統各有利弊,前者靈敏度高,可對單一變應原sIgE進行定量檢測,但所需費用高;后者特異性高,一次就可對20余種變應原進行檢測,消耗成本低,為半定量篩查檢測[13]。
在AR中,癥狀的嚴重程度的主觀評估主要有癥狀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癥狀評分又包括四分法與VAS法,均可進行單個鼻部癥狀評分和病情總體評分。目前國內外研究發現,IgE水平檢測的高低并不能提示AR患者癥狀的輕重[14-16]。但楊培培等[17]發現AR重度組sIgE水平明顯高于輕、中度組,表明sIgE在AR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陳玲等[18]等在哮喘患兒中發現,IgE水平越高,代表患兒病情越重。總之,大部分研究表明,sIgE與鼻部癥狀嚴重程度無相關性。
傳統認為輔助性T17細胞(Th17細胞)是IL-17的主要來源,近年卻有研究發現γδT細胞才是產生IL-17的主力軍。楊欽泰等[19]發現AR患者外周血中γδT細胞增多,且γδT細胞百分比與IL-17呈正相關。Petermann等[20]研究發現,表達IL-23R+γδT細胞被IL-23活化后能夠分泌大量的IL-17,并抑制Treg細胞的分化和功能。
尤易文等[21]發現AR患者接受特異性免疫治療1年后,外周血中Th17細胞比例下降,Treg細胞比例卻上升。李華斌等[4]發現鼻用糖皮質激素針對IL-17A(+)的AR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差。同時如果抑制了IL-17,患者的病情將明顯減輕。對部分AR患者,鼻用激素和抗組胺類藥物對鼻塞和流涕的緩解作用并不太理想,可能與某些特定環境(Th17細胞優勢或中性粒細胞浸潤導致相關細胞因子表達增加)對激素的抗炎作用產生影響有關[22]。國內外各研究結果均表明,在AR疾病中IL-17水平與鼻部癥狀存在顯著正相關性[5,23-26]。目前尚未見到IL-17在LAR中的研究報道。
陳玲等[18]研究表明支氣管哮喘患兒IgE與血清IL-17水平并無相關性,但發作期患兒IgE與血清IL-17水平呈現出正相關性。但Makihara等[26]通過研究表明IL-17A(+)細胞的數量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程度呈明顯正相關,但與血清總IgE水平、血清嗜酸性粒細胞數、FEV1/FVC無明顯相關性。由此可看出目前二者關系并不清楚。
LAR中尚未看到sIgE與IL-17相關性的研究,不清楚IL-17是否在LAR的發病機制中起作用,是否通過sIgE起作用。sIgE檢測均以變應原濃度≥0.35 IU/mL判定為陽性。按目前診斷標準確診的局部變應性鼻炎中血清白介素是否可檢測到并不可知。鼻腔分泌物采集方法的不同對化驗指標的影響并不清楚,可對同一患者使用不同鼻腔分泌物采集方法進行測定,評估各方法的利弊。LAR治療效果并不清楚,可觀察鼻用糖皮質激素治療LAR前后IL-17的變化及癥狀評分的變化,IL-17高的患者相比IL-17低的患者,鼻用糖皮質激素療效是否存在差異。大部分研究結果顯示AR患者中,IL-17與鼻部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sIgE與鼻部癥狀嚴重程度無相關性,LAR患者中未見相關研究。而關于LAR的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征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殷勇,陸青云.蘇中地區青少年變應性鼻炎患者生活質量和焦慮抑郁情緒癥狀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51(2):86-89.
[2]劉爭,李華斌,崔永華.局部變應性鼻炎[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6(11):962-964.
[3]張宗芬,袁潤英,賈金波,等.變應性鼻炎患者白細胞介素4和干擾素γ檢測[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1999,34(1):57.
[4]黃思海,孟光,李祖望,等.鼻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白介素-17A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1,19(5):317-319.
[5]盧漢桂,彭華,陳德華,等.轉錄因子RORC2和白細胞介素17的表達與變應性鼻炎癥狀關系的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6(2):144-148.
[6]梁美君,陳冬,林志斌,等.中國華南地區局部變應性鼻炎患者的臨床特征[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6,37(4):585-590.
[7]胡曉清,舒暢,陳建超,等.局部變應性鼻炎疾病特征初步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3,20(2):57-60.
[8]王洪田,張靜,尤少華,等.非變應性鼻炎的診斷及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49(6):501-505.
[9]朱魯平,陶綺蕾,陸美萍,等.非變應性鼻炎與變應性鼻炎患者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7):559-564.
[10]陳柏文,瞿申紅,李敏,等.局部變應性鼻炎小鼠模型的建立與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51(7):533-537.
[11]鄺少盛,麥奇偉,吳舜,等.對鼻內鏡手術后出現局部變應性鼻炎的臨床分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3,11(5):87.
[12]胡曉清,于亞峰,吳文瓔.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治療局部變應性鼻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5,25(2):186-188.
[13]姜曉丹,李光宇,沙驥超,等.變應性鼻炎兩種血清學特異性IgE檢測與皮膚點刺試驗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8):652-655.
[14]朱歆潔,陸美萍,陳若希,等.兒童變應性鼻炎嚴重度與血清嗜酸粒細胞陽離子蛋白的相關性[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8):628-632.
[15]劉燕,邢志敏,王旻,等.變應性鼻炎患者主客觀指標相關性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30(2):252-254.
[16]Karli R, Balbaloglu E, Uzun L,et al.Correlationof symptoms with total IgE and specific IgE level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llergic rhinitis[J].Ther Adv Respir Dis,2013,7(2):75-79.
[17]楊培培,馮緯紜,葉輝信,等.變應性鼻炎患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L-17、IL-2、IL-9和白三烯的表達及其與疾病活動度的相關性[J].廣西醫學,2015,37(8):1072-1075.
[18]陳玲,張丙宏.兒童支氣管哮喘EOS、IL-17和IgE表達水平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15,20(6):1067-1069.
[19]楊欽泰,黃雪琨,陳玉蓮,等.γδT細胞、調節性T細胞、白細胞介素17及轉化生長因子β1在變應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7):544-548.
[20]Petermann F,Rothhammer V,Claussen MC,et al.γδT cells enhance autoimmunity by restraining regulatory T cell Responses via an interlenkin-23-dependent mechanism[J]. Immunity,2010,33(3):351-363.
[21]張潔,尤易文,陳靜,等.標準化屋塵螨變應原疫苗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及機制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50(8):636-640.
[22]丁明虹,王洪田,陳德華,等.白介素-17A和MUC5A在變應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的表達及相互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1,19(5):305-307.
[23]Ciprandi G,De Amici M,Murdaca G,et al.Serum interleukin-17 levels arerelated to clinical severity in allergic rhinitis[J].Allergy,2009,64(9):1375-1378.
[24]Bullens DM,Truyen E,Coteur L,et al.IL-17 mRNA in sputum of asthmatic patients :linking T cell driven inflammation and granulocytic influx[J].Respir Res,2006(7):135.
[25]闕鎮如,冉騫,林丹琪,等.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含量檢測及臨床價值[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5):700-703.
[26]Makihara S,Okano M,Fujiwara T,et al.Local expression ofInterleukin-17a is correlated with nasal eosinophilia and clinical severity in allergicrhinitis[J].Allergy Rrhinol(Providence),2014,5(1):22-27.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