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關鍵是采用對的方法。情境教學、繪畫表演、設置疑問等方法可以在拉近文言文時代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 情境 繪畫 表演 設疑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是一個教師不疼、學生不愛的版塊。學生認為文言文離現在的生活太遙遠了,學了除了應付考試,其余的一點用處也沒有;老師也認為初中的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太難了,考察有趨于簡單化,沒啥講的。難道文言文教學真的就是一塊“雞肋”嗎?在文言文教學中能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嗎?下面就說一說我的一些教學實踐和感悟。
對于現代學生來說,文言文就像古董,有著時空的距離感,學生對其毫無興趣,也不愿意去學,但是文言文有是最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最主要的是采取對的方法,拉近文言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他們走進文言文。
一、情境教學
在文言文學習之初,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導入,可采用創設情境法,讓學生盡快地如融入到文言文本所涉及的內容中,消除時代和語言的距離感。
創設情境法,即設置一些巧妙的導語或播放相關的影音資料來激發興趣,導入課文教學。有些文章可以結合歷史背景、歷史故事,特別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學生熟悉的內容導入教學,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又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進而能夠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快速進入課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導入,以直觀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趣。多媒體的教學,使文字、聲音、圖形、漫畫有機結合,使抽象的課文敘述,通過多媒體而變得直觀、形象,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例如酈道元的《三峽》我先播發了一組三峽的照片,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并說說三峽山和水的特點,然后與一千多年前的酈道元的《三峽》中的一些語句進行對比,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實踐能力和對文言文理解的創新能力。
二、繪畫表演
在對文言文進行翻譯時,老師不能代替學生,一定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中,為了讓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去翻譯課文,教師要改變“翻譯”的呈現形式,比如可以采用繪畫法和表演法來對文言文翻譯進行測驗。
繪畫法,即將優美的文詞畫成圖畫,這里的圖畫既可以是精妙地描繪,也可以是粗略地勾畫。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必定會認真閱讀課文,讓陌生的文言詞語所表達的內容真實地展現在圖畫中。繪畫法特別適用于寫景狀物類的文言文,例如《小石潭記》,可以勾畫出小石潭的游蹤及相關景物,這樣便可以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景物特點,進而理解課文中作者抒發的情感,再如《愛蓮說》,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詳細描繪出蓮花的形貌,體會其自身的特點,進而領悟作者所言之志等,無論采用哪種繪畫的方式,翻譯原文則是必做的一項任務。
表演法,即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進行即興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認真閱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而設計人物角色和故事情節,完整地再現課文內容。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鄒忌、妻、妾、客以及齊王;然后表演鄒忌與妻、妾、客、齊王間的對話,在學生做表演之前,必定會對課文進行翻譯,并將其轉化為白話文,然后再將其轉化為表演的形式。
無論學生采用哪種方式進行再次創作,他都學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并進行新的創作和實踐的動手能力。
三、設疑教學
在對文言文的內容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一定要運用設疑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對文本進行創新理解,時代在不停地向前發展,但人最核心的“情”與“理”是亙古不變的,甚至生活中的問題,在古文中找到解決的辦法,也做到“學以致用”。
設疑法,即利用學生的求奇心理和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和實踐的活動。在閱讀文言文之前,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或是讓學生假設成課文中的某個角色,看看自己和課文中的人物是否會做出同樣的行為或是同樣的結論等。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盡快融入課文,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閱讀課文。設疑法可適用各類文言文,這需要老師了解學生心理和課文內容,根據二者的實際情況設置具體的問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例如《愚公移山》可以設置如下的問題:愚公何許人也?為何而移山?移山成功了嗎?后人為何贊嘆?帶著這些疑問,學生積極投入到閱讀當中,把握了文言文的內容,探究出文言文的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初中文言課文從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走進中學生的生活中,經過實踐的檢驗,他們符合初中生的心智,是貼近中學生的現實生活的,只要教師善于發現,不是就課文講課文,就一定會讓文言文成為學生的摯愛。
其實,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可謂“教無定法”。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該著眼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文言文有其自身的特點,在語言還在她成長的階段,這些文字都有背后的故事,含蓄而羞澀地呈現在后人的面前,她的故事、她的美、她的真心是需要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得以展現的,文言文永遠是年輕的。
而我們的學生更是成長在當下的年輕的生命,他們必然有著交集,但這交集需要用學生自己的創新和實踐加以鏈接。文言文就站在那,等著學生去發現,去創新,去實踐!學生的人生的路要他們自己走,人生的成功要他們自己創造,文言文的學習也要他們自己創新、自己實踐,作為教者一定要充分引導和點撥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的樂趣和魅力,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有著歷久彌新的生命!
參考文獻
[1] 《分析初中文言文高效課堂閱讀教學》 馬艷琴 《學周刊》 2014
[2] 《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 陳蕾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
[3] 《初中文言文情感情境教學法實踐》嚴慧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3
[4] 《初中文言文創新教學及實踐》 李才紅 《語文學刊》 2012
[5] 《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趙春萍 《考試周刊》 2012
[6] 《文言文教學的創新》張艷霞 《文學教育(中)》 2011年
[7] 《初中文言文快樂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究》 周葉輝、 陳吉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