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皓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通過更直觀、更形象、更具體的展示,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恰如其分的學習情境,而且可以能夠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記憶,進而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關鍵詞:合理 興趣 情境 突破 效益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恰如其分的學習情境,而且可以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夠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虛為實,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記憶,促進課堂效率。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推動學生去探索新的知識、挖掘新的潛能。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只是老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的自主性難充分發揮。教師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顯得特別重要。如譚老師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時,學生對于天文知識還是很感興趣的,但是課文中有限的文字介紹、簡單的插圖顯然不能激起學生過高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新課后,老師問:“火星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說他是地球的孿生兄弟?”有的學生說他們倆長得太像了。火星到底長什么樣呢?隨后老師用形、聲、色俱備的多媒體課件充分展示火星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很快把學生帶入神秘的火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使語言文字兼備了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而且可以有聲有色、循環往復地將學生帶入到各種生活場景之中,使其身臨其境,具體感悟到語言文字所描摹的圖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啟發學生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教學《田園詩情》一文,這是一篇描寫荷蘭田園美景的文章,全文圍繞“牧場之國的荷蘭”來寫:碧綠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綿羊,黑色的豬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擠奶的人,寧靜安謐的夜晚,閃爍的燈……美麗富饒的荷蘭就像一幅幅田園畫展現在我們面前,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體會和感受到荷蘭田園那詩情畫意的美以及作者內心深處溢發的對荷蘭田園風光的贊美和向往之情。然而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少,荷蘭更是沒去過,缺乏直觀的感受,任憑教師“千呼萬喚” ,學生對荷蘭的“情”也難以激發起來。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情境教學,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上課時,我先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荷蘭去旅游,同學們興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語言描述:請大家上飛機,閉上眼睛。這時,我播放課件中的音頻文件,教室里響起隆隆的飛機聲,逼真的聲音仿佛真讓學 生感到乘上了飛機, 來到了荷蘭。同學們一睜開眼睛,又從大屏幕上看到了荷蘭的美麗景色, 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議論開來:荷蘭真美啊, 碧綠的草原、各種顏色的郁金香;各色的奶牛、綿羊、豬群們多么得悠然自得……學生們置身于荷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動起由衷的情, 由衷的愛,這里運用信息技術,達到了“入境始與親”的目的, 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怎能不樂于觀賞和學習呢?
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任何教學過程,只有準確把握教學重點難點,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突破教學重難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閱讀,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在閱讀中經常遇到很難理解的字詞和片段,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變成具體、靜態變成動態,降低難度,順利突破教學重難點。例如教學《桂花雨》一課,學生們對桂花的香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何以“雨”形容,卻感受不出來,這也是理解的難點,我就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欣賞桂花飄落的畫面,然后引導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圖文結合,有效地解決了教學難點。
四、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作文教學效益。
信息技術在語文寫作教學中顯示了其無比的優越性,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有著神奇而獨特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要靈活、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使我們的作文教學更精彩。
中年級學生,由于生活范圍狹小,不可能達到見多識廣的地步,再加上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寫作文時感到無話可說,所寫的作文干枯無味,似乎在記流水賬。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只有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才能迅速提高學生習作水平,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經常讓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走出校門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不現實的。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學生也可以平時先在家里的電腦中建立自己的文件夾,把網上自己感受深,覺得有價值的材料分門別類的粘貼到自己的文件夾中,寫作時可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寫作,并將自己的作文發布到網上,與老師、同學們和網友交流修改。網絡作文信息量大,寫作和交流輕松自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結 論
現代信息技術進入語文課堂,輔助教學,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樂學、會學、善學,從而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 《2011版小學教學新課程標準》、《教育學》、《心理學》。
[2] 馮春蘭。對有效教學研究的幾點思考【J】.教師.2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