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同梅
摘要:歷史是人們對發展進步過程的記錄和反思,為今后的道路指明方向。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高中生正處于價值觀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這個時期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做好這個時期段的價值觀的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對于人才又有了一種新的定義。現在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現代社會更加需要一些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全能型創新人才,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中價值觀的教育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轉變。
關鍵詞:高中歷史;價值觀;教育策略
引言:
當人類社會的文明產生以后,人類就開始利用各種符號來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伴隨著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形成了歷史。歷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為了提供了借鑒,避免在今后的發展中走向誤區。隨著經濟文化世界一體化的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開始逐步走出國門,同樣隨之而來的是傳統價值觀念受到的世界開放文化的沖擊。因此,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充分發揮其教育意義,尤其是借助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培養。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價值觀的教育進行探究。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價值觀主要包含人生觀、社會觀和政治觀,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觀內容也同樣包含這幾個方面。首先是人生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寶貴的舍己為人的優良傳統,對祖國深深的愛成為中國人奮勇抗敵的精神支柱。當民族和國家遭到外來襲擊時,中國人正確的人生觀應該是為了實現名字解放而英勇抗爭。其次是端正的政治觀念,在高中歷史的近代史和現代歷史中,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讓我們祖國逐步走到如今的強大,人民得以幸福安康。最后一個內容就是社會價值觀念,我們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民族,著力保護本國文化,對外來文化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1]。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價值觀教育的有效策略
1、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信心
高中是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確立和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的教學用語和教學方式都會對學生的價值觀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教師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合理的運用激勵性的教學用語,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自尊心[2]。受到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在高中歷史教學關系中教師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和理解學習,極大地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發揮。為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質,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感精神,作為高中歷史教師的我們要及時的轉變教學理念,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方式。
2、挖掘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教師在進行歷史知識的教授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內容,從而不斷在歷史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人文素材,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與感悟,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3]。例如在學習《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中國政治建設的重點內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加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了解祖國統一過程中所遭遇的艱難險阻,從而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樹立學生的責任感,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內涵的掌握和應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提升。
3、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如今的學生思維更加敏捷,接觸新鮮事物的速度之快驚人,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如今的教學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老師必須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4]。比如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播放影像資料,讓學生切身感受當時的文化歷史變遷。其次老師也可以進行案例對比教學法。這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法,教師可以出多個案例,案例發生的社會和時間段不同,讓學生對價值觀進行分析和對比,并找出其中的不同及原因。老師也可以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講課,老師作為點評的評委,對其中不太對的歷史進行修正。
4、運用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素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能讓學生正確的認識歷史與社會、自然的關系,加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從而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素養。
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等為學生播放抗日戰爭的影視片段、圖片和文字等相關材料,使學生了解日本侵華時的種種罪行,中華兒女在抗日戰爭中的艱難,探討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再創設與之相關的情境活動,讓學生置身其中,體驗戰爭年代的戰火紛飛,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再結合現如今,日本對侵華時犯下的滔天罪行拒不承認,還對中國釣魚島的“虎視眈眈”等等。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并為建設新中國做出貢獻。
5、通過鄉土文化和歷史遺跡對學生進行教育
當然,除了開展紀念日活動外,應該充分發掘身邊有用的資源,可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鄉土文化和歷史遺跡對學生進行教育,激發他們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自豪感,理解尊重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傳統,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獻身祖國的情感和理想。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使教學避免了生硬的說教和武斷的灌輸,真正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結語: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好歷史價值觀的教育教學工作,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完善對歷史思維方式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形成運用歷史思路與歷史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的多樣化、立體化、科學化的歷史價值觀的形成,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價值取向與綜合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郭錫和.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價值觀的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5):132-133
[2]石繼光. 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培養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3]陳風格.淺論高中歷史教學中價值觀的教育[J].亞太教育,2016(12):51-52
[4]王蘇玄. 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