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純江
摘要: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帶動了城市一體化進程的發展,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他們是我國城市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目前,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生活方面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已經上升為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失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親情與陪伴,在心理上存在著很多障礙和問題,學校教育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本篇文章通過分析和探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及受教育情況,并提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合理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特點;教育對策
引言:
農村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進城打工而被留在農村,委托其他親人照顧的處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的提高,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導致孩子留在農村被家里老人或者親戚照顧,以至于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同時也被社會所關注。近幾年來,盡管社會加大了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社會福利方面的力度,生活條件與學習環境也得到了逐步的改善,但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
(一)自卑心理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跟其他孩子不一樣,沒有父母的疼愛和關心,也缺乏保護,所以,農村留守兒童往往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時間越長,孩子們的自卑心理就會越來越嚴重,一旦真正的形成了較強的自卑心理,那些許許多多的負面情緒也會隨之而來,嚴重時甚至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二)行為認知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與其他非留守兒童相比,在行為認知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行為偏差主要變現為,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離,留守兒童對周圍他人都產生了強力的敵對心理,同時還不聽他人教誨,在學校違反校規校紀,更嚴重的甚至出現偷盜、吸煙、賭博等情況。認知偏差主要表現在孩子們的心態上,由于父母長期進城打工,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中更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認為父母進城打工是因為討厭自己,老師上課沒提問到自己也是因為不喜歡自己等等。這種心理上的認知,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學校對學習產生了消極情緒,他們認為學習沒什么用處,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越來越低下,學習也不求上進,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成績普遍較差。
(三)性格孤僻
農村兒童的留守經歷對兒童的性格產生了重要影響。由于因父母長期在城里打工,留守兒童缺少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委屈以及發生的沖突和一些消極情緒都無法與人訴說,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慢慢的情感的缺少讓他們的性格和人際交往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性格也會變得越來越孤僻。由于父母的長時間缺席,導致留守兒童缺乏對人的基本信任,也不能很好的與人相處。
(四)叛逆心理
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都有較強的叛逆心理。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都沒有基本的信任,充滿了懷疑,時間一久就出現了嚴重的逆反行為,例如沒禮貌、不聽管教、經常給別人惡作劇等等,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會對親人老師同學都產生叛逆心理,聽不進任何人說的話,把自己封閉在內心的世界里,在這些孩子們的童年時期留下的留守經歷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五)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農村孩子的父母進城打工,無非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質量,但是,他們缺失的這段時間是孩子們最童真的年紀,這些孩子們的父母無法想象到他們短暫的缺席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們身心發展的最佳時間段,他們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為他們指導學習,然而父母長期在城里打工,根本無暇顧及到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再加上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提供幫助給他們,也沒有人監督他們的學習,導致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高,也不能及時的完成課后作業,最終就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二、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建議
(一)學校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之間的聯系
學校要與留守兒童的家長取得聯系,并定時的進行溝通,讓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同時也能讓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交流,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和身體發育要多加關注,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護,緩解孩子們內心對父母的思念。
(二)在學校開展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學校還要為留守兒童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進行教育和指導。引導留守兒童認識到父母進城打工是無法改變的現狀,讓他們能夠以健康的心態來面對,教育他們父母不在身邊更應該積極的面對學習和生活,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不斷的幫助留守兒童消除負面情緒,讓他們健康的成長。
(三)對留守兒童實行寄宿制管理
讓留守兒童住校進行統一的管理,能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進行有效的管理,在校園里,能夠提高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能夠交到更多的朋友,也能改善他們的心理環境,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
(四)國家要建立完善的農村教育保障制度
為了農村留守兒童能夠更好的接受教育,國家要不斷的完善農村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重視,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助,讓這些孩子能夠健康的學習和成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是當今社會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必須要對留守兒童加以重視,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需要得到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等方面的關注與幫助,讓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范先佐,郭清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2]趙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3]王曉丹,陳 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及認知偏差的比較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7—61.
[4]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