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吳偉勝
摘要:21世紀是“課堂革命”的世紀,世界各國的課堂正在靜悄悄地發生變化——從“知識傳遞”到“知識建構的課堂轉型”,已經不可逆轉了。[1]顯而易見課程改革勢必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那么如何指引學科“好課程”的校本化建設,如何使課程更具科學性、規范性、效益性。本文將以語文學科“小學語文韻律操”課程為例從課程性質分析,課程理念指引,課程目標愿景,課程內容方向及實施與評價取向等維度進行淺議,以求對學科“好課程”的規范性提供有建設性的參考。
關鍵詞:好課程;學科規范性;校本化實施
一、“好課程”的學科定義規范
(一)科學性與前瞻性共有
科學性要求“好課程”的建設首先在內容上必須是科學的,沒有爭議的,符合學科專業邏輯系統且經得起檢驗的經驗性知識;其次科學性要求課程在課型設計與實施上是符合學習對象身心發展規律的。
前瞻性對課程建設者的要求是要有教育是服務于未來社會的意識,要堅信教育是培養未來人才的事業;前瞻性對課程體系的要求是要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是經得起時代檢驗的,也是符合深圳本土文化及其經濟迅猛發展所需求的。
(案例分析:“小語韻律操”課程內容主要節選國家2011版原課標一二年級語文教材內容,如拼音篇、童謠篇、古詩詞篇等,內容是經過科學、具有權威審核性;課程同時滲透音樂常識性知識,如第一單元:認識韻律操,韻律操口令,這些內容配上小曲調適合當今社會孩子們喜歡哼唧唱歌的藝術美的追求,具有未來學科知識的前瞻性)。
(二)人文性與趣味性同在
人文性要求課程在構建上要有人文情懷,要承擔起繼承傳統文化,挖掘本土教育資源的使命。趣味性要求課程的章節編寫要以兒童為核心,要具有趣味性,富有兒童視野的樂趣,要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有快樂的情緒體驗。
(案例分析:“小語韻律操”課程兼具小學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課程特點,同時又有藝術的歌舞形式,趣味盎然,以此演繹語文教學的獨特魅力!)
(三)實踐性與推廣性兼具
實踐性是好課程的核心任務。好課程的建設是一個潛在的動態的過程,好課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更新、補充、完善,需要對課程構成的要素之間關系進行不斷樹立和建設。
推廣性是好課程的使命與擔當。優質的課程應該是適用于一定區域學生發展的,提倡在適宜的市、區、校級推廣,建議要求在學校區域內推廣。讓好課程最大價值受益于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求。
(案例分析:“小語韻律操”是從同勝學校第二課堂教學中研發出來,并實踐運用于同勝“語文韻律操”社團課。孩子們以歌唱,歌舞韻律的方式對加深對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創造性地開展語文交流活動,符合兒童健康活潑發展的成長規律,具有在第二課堂推廣的價值與意義。)
二、“好課程”的學科理念規范
(一)提高核心素養,鼓勵課程創新
好課程提倡圍繞核心素養,鼓勵課程創新。建議教育工作者從課程結構中進行課程創新。所謂課程結構,可以理解為課程的譜系,描述不同子課程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包括:基礎型,多指國家課程;拓展型,一般包括拓展類(興趣或者技能取向)、延伸類(研究或創新取向);特色型課程,飽飽果指國家課程體系之外具有學校獨特底蘊的特色課程和國際課程以及學生創生課程;實踐課程主要分為綜合實踐課、學科實踐活動課、社會活動(社團、義工)課和體驗課等。[4]我們可以從以上課程的薄弱板塊中研發適合本土特色的各項校本化課程。
(二)把握課程特點,關注學科整合
基礎型課型為主要形式的國家課程有鮮明的課程特色,如語文學科特征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數學學科特征是“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化和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案例分析:“小語韻律操”課程的開發不僅遵循語文學科課程標準,同時整合了音樂、體育等藝術課程的專業性知識,研發的教材中一首首獨特的經典配樂悠揚回蕩,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吟誦詩文,韻律舞動,演繹著中文課堂的別樣風采,這是跨學科資源的最完美整合,是孩子們所青睞的創新課程。)
三、“好課程”的專業目標規范
(一)堅守相應學科課程標中明確的目標要求
1、學科總目標。以語文學科為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目標是要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學習過程中的目標是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基本技能上的目標是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學會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學科階段目標。以語文學科為例:第一學段1—2年級認識與寫字1600常用字,學會漢語拼音;閱讀上背誦詩文50篇;寫話上能正確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等標點符號。口語交際上有表達等等自信心,態度大方,有禮貌用學講普通話;綜合性學習上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用口頭或圖文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其他年段詳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二)以一種能力為中心滲透核心素養為指向
以一種能力為中心,指的是某一門學科的的學習能力,例如以國標語文教材為內核研發的課程其能力中心應該是語文學習能力(即語文素養),滲透核心素養是指要打破學科區域界限,將社會核心素養有機滲透在教學中去。
(案例分析:“小語韻律操”以培養語文學習能力為中心,滲透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基本素養,促進學生多元感官的發展。其選取的內容以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及相應拓展內容為主上加上了節律,配上了音樂,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體驗美感的能力,提高學生審美素養,藝術素養。)
總之,目前看來,學校課程內容的相關性、深入性和系統性不夠,課程實施方式與深度學習也有一定距離,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加強學生學習進階的研究,從基于核心概念發展進階的學科或者活動課程開發做起,以保證課程的連貫性,提高課程的時效性,并進而實現跨學科課程的建設及結構化。學校課程建設需要在不斷建構和實施中修正課程,以期能夠對學校課程的建設和學生的學習起到有益的作用。[4]僅以此作為“好課程”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的規范化淺議。
此論文為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學校課程建設的自覺表達方式研究”成果(課題批號zjzz3p010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譯,佐藤學,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9
[2]黃廣雄,蔡清田,核心素養——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