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樹
摘 要:隨著近幾年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青少年學生在心理問題上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加大對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已經成為現階段教育事業最重要的教學內容。本文主要分析現在青少年學生心理挫折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對青少年學生心理挫折教育的調適途徑。
關鍵詞:青少年學生;心理挫折;成因及調試
由于青少年正在處于個體成長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很有可能會在升學、交友以及就業等方面受到挫折,由于青少年自己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加大了自身心理的挫折感,那么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生能夠及時的正確對待這些心理問題,不斷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培養青少年學生能夠綜合性發展。
一、青少年學生心理挫折的主要成因
(一)學習成績的浮動或者是下降所帶來的挫折
青少年在讀書的時候主要是以學習作為主要目標,而且學生的學習成績優劣又是衡量學生在班級當中是不是“好學生”的標準,每一名學生在上學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良好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中脫穎而出,進而獲得到教師、家長的表揚和獎勵等,那么假設學習成績不是很好,考試科目中也是不及格,不僅沒有獲得到良好的成績和獎勵,還導致自身的學習成績不斷下降,都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不可磨滅的挫折感。
(二)自尊和自卑沖突所帶來的挫折
現在在上學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是屬于獨生子女,平常在家里也都是父母疼愛有加,有著優越的地位,促使青少年形成了自信、愛面子以及任性等性格特點,喜歡能夠在學校當中獲取到被人的認同和教師的表揚,有著較強的自尊感,由于青少年都是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缺乏較少的實踐經驗、其抗挫折能力也是較弱,一旦遇到什么不符合自身意見的事情就會覺得在自己的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從而展現出了自卑感。
(三)在交往中的矛盾和困惑而帶來的挫折
現階段大部分的青少年都具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到被人的高度重視和認同,進而表現出了較強的交往傾向,希望自己能夠在班級的大集體當中尋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青少年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技巧,常常會在交往的過程當中出現僵局的現象,從而表現出了挫折心理,他們會因為被人誤解感受到氣憤、因別人的自我中心行為感到憤慨,促使自身的情緒較低。
二、青少年心理挫折的調適途徑
(一)提高認知:教給學生一些調節心態的方法和技能
教師要是想學生能夠戰勝挫折就需要教給學生一些關于戰勝挫折的知識和技能,首先需要培養學生對挫折的正確認識,能夠充分的認識到挫折的兩面性、客觀性以及普遍性,在學生的思想上消滅學生的畏懼感;第二就是引導學生樹立信心,能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能行,我可以”的觀念,不斷加大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戰勝挫折;第三點就是需要教師能夠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調適自己的行為目標和情緒,用自己的成功來彌補自己失敗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最后一點就是激勵學生的奮進精神,把自己所承受的痛苦和悲傷都化解成為動力,創設更高的目標并完成。
(二)目標適中:善于把握挫折的適度性
對于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存在著一定偏差,有的教師和家長認為只有對學生“嚴”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實現目標,并沒有真正的了解到學生內心的想法,當學生失敗的時候就會給學生心理造成恥辱、無阻等心理狀態,從而引起了學生厭惡、反感等情緒。所以當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時候,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而制定出教育目標,并且在教學的時候把握挫折的適度性,讓學生能夠輕松的完成任務,在心理形成一種自豪、驕傲的情緒,尤其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讀一些關于青少年心理學和心理學教育等書籍,促使對學生的挫折教育能在最大基礎上實現。
(三)情境硫礪:讓學生在挫折情境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所謂俗話說的好:“自古英雄多磨難”,每一個人的抗挫折能力都不是生下來就具備的,都是屬于主體在后天的教育和環境中自主形成的結果,所以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創設一些關于挫折的情境,并在其中建設一些關于知識、技能以及行為等方面的練習,讓學生能夠全方面的正確認識到挫折和預防挫折以及戰勝挫折,增加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其實給學生創設關于挫折的情境教學,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讓學生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逆流而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在依賴自己的父母,而是能夠自己獨當一面。
結束語:綜上所述,青少年作為我們祖國發展的重要人選,他們自身的心理素質是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在世界中的地位,所以根據當前青少年遭受挫折的現狀來看,只有加大學生對挫折的認識,才能戰勝挫折,而且在教學的時候需要從科學的角度開展挫折教育,防止學生和教師走彎路,最終能夠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出優秀品格、高素質的建設者或者是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馮永剛,夏明堂.論青少年學生心理挫折的成因及調適[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4(04):7-9.
[2]左小彩. 青少年學生挫折產生的原因及其預防和調適[J]. 行政科學論壇, 2010, 24(1):208-211.